霍去病和汉武帝相差几年死的(汉武帝时期天下第一大奇案)(1)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霍去病。

  很多历史学者们总结出来的死因,无非就两种:要么就是死于瘟疫,要么就是死于疾病。丝毫没有人提及霍去病的死,引发了一场军事权力的交割。

  01瘟疫当然可以拖垮这位少年天才。

  霍去病17岁就被封为嫖姚校尉,是汉武帝最为倚重的一位少年将领,这汉武帝属于私自滥用童工,人家还没成年就让他带兵打仗。19岁时,以冠军侯的身份,歼灭10万匈奴兵。

  尤其是封狼居胥的功绩,至今无人可及。这样一位少年天才,却在23岁的时候,英年早逝。那么对于他的死,肯定是有很多疑点的。

  首先汉武帝没有公布霍去病的死因,人死了总要有个什么说法吧?才23岁,不可能是正常死亡。可汉武帝不说,那些史官们也不敢问啊,司马迁可再也没有什么可以让汉武帝祸祸的了。

  于是天子曰:“剽姚校尉去病斩首虏二千二十八级,及相国、当户,斩单于大父行籍若侯产,生捕季父罗姑比,再冠军,以千六百户封去病为冠军侯。---《史记》

  所以一连串的联想,也就浮现了市面上。尤其是瘟疫之说是比较盛行的,因为当时霍去病在攻打匈奴的时候,杀了很多对方的战马。这些战马的尸体并没有很好被掩埋,不少还留在了河水里面。

  别说那时候人了,就再往前推30年,喝河水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太清澈了。当时又没有大自然的搬运工在,所以霍去病喝了当地的河水,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

  由此可见,霍去病因为喝了河水,从而导致了瘟疫,最终病死,这是极有可能的。瘟疫在当时属于不治之症,得个感冒都能死人的时代,得了瘟疫去世没什么好说的。

  02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疾病击垮了霍去病。

  少年天才成名太早,不到20岁的功夫,就盖过了大将军卫青的名声,成为了汉武帝的骠骑将军大司马。

  这份荣誉是很多人做梦都想得到的,可现实中偏偏就是不给你。不过霍去病就算是天才,他所指挥的每一仗,那可都是亲力亲为打下来的。

  这一点谁也无法诋毁,霍去病就是因为亲自上战场打仗立功,所以才能激励手下人拼死作战。这么一来,霍去病浑身上下,从头发到脚指甲,都有可能受伤。

  既然容易受伤,为什么就不能真的受伤了呢?试想一下,一个未成年的少年,在战场上出生入死,难免会留下一些旧伤。

  冠军侯去病既侯三岁,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将万骑出陇西,有功。天子曰:“骠骑将军率戎士逾乌盭,讨遬濮,涉狐奴,历五王国,辎重人众慑慴者弗取,冀获单于子。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杀折兰王,斩卢胡王,诛全甲,执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首虏八千余级,收休屠祭天金人。益封去病二千户。”---《史记》

  为了掩饰霍去病的强大,这些伤势,他当然不会公布出去。将帅受伤,对于大军的士气来说,那是非常大的一种挫败。我们看刘邦当年跟项羽决战的时候,被项羽射了一箭,为了保证军心,刘邦愣是说没事儿。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霍去病这些年隐藏了自己身上不少的病痛,再加上积劳成疾的超负荷工作,留给他的时间根本就不多了。

  这么多疾病堆积在一起,那霍去病不死,谁去死呢?疾病缠身的霍去病终于因此而撒手人寰。不过他短短几年时间,却做了别人一辈子都无法完成的功绩,算是够了。

  03如果是疾病或者瘟疫,为何丝毫不提及呢?

  以上纯粹就是很单纯的官方新闻类报道,也就是有些人希望大家知道的部分。那么有些人不希望大家知道的部分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其实我们用脑子想一想,这么重要的一个人,相当于军区司令员,国家级别的大人物。他的死因如果是瘟疫或者疾病的话,为什么不播报出来呢?

  正如同治皇帝死于花柳,不会报道的。所以说霍去病的死因一定有它不能报道出来的具体原因,否则不可能在史书上找不到任何痕迹。

  丞相长史任敞曰:“匈奴新破,困,宜可使为外臣,朝请於边。”汉使任敞於单于。单于闻敞计,大怒,留之不遣。先是汉亦有所降匈奴使者,单于亦辄留汉使相当。汉方复收士马,会骠骑将军去病死,於是汉久不北击胡。---《史记》

  唯一的痕迹是他年幼的弟弟霍光,在长大以后的奏疏里简单提了一句:臣兄骠骑将军去病从军有功,病死,赐谥景桓侯,绝无后,臣光愿以所封东武阳邑三千五百户分与山。

  病死二字没有出现在史书当中,却出现在了霍光的奏疏里,显然这是没有任何分量的。由此可以断定,霍去病的死,绝没有那么简单。

  04霍去病死后,卫青家族遭到了贬谪的命运。

  卫青家族在汉武帝时期的地位荣耀,那是达到了巅峰。他们家一门五侯的声威,那是其他家族永远都无法比拟的。

  然而霍去病死去的消息传来以后,汉武帝什么都还没做,先把卫青家大儿子的侯爵位置给扒了。随后这几年,顺带着又把卫青剩下俩儿子的侯爵位置给扒了。

  漠北之战几乎成为了卫青和霍去病的最后一战。因为霍去病死后,卫青再也没有上过战场的记录。

  倒不是说卫青真的老了,他至少还能为汉武帝效力10年之久,可是他却提前推移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跟霍去病的死有关系。

  怨大将军青之恨其父,乃击伤大将军,大将军匿讳之。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居岁余,去病死。---《史记》

  霍去病之所以被提拔上来,其实就是汉武帝不放心让卫青一个人掌握兵权。霍去病虽然是卫青的外甥,可也是汉武帝一手带大的孩子。

  所以霍去病能够成为汉武帝有力的帮手,以此制衡卫青一族在朝中的地位。可是很不幸的是,汉武帝似乎低估了卫青和霍去病之间的关系。

  李广死后,他儿子李敢认为是卫青害死了自己老爸,所以就用匕首划伤了卫青。卫青没有声张,可是被霍去病给知道了,所以霍去病就在狩猎的时候,把李敢给射死了。

  这件事的发生,很多人认为汉武帝的处理方式,是在护卫霍去病。因为汉武帝对外宣称,是麋鹿撞死了李敢。可实际上汉武帝此刻已经需要重新思考霍去病在制衡卫青这件事上的作用了。

  05霍去病跟卫青的感情太好,这是汉武帝最忌讳的一件事。

  杀掉李敢,那就等于是跟老李家满门作对了,也就等于是跟李广那些老朋友们作对了。如此大的事情,霍去病想都不想,立刻就做了出来。

  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霍去病对卫青的感情,那是相当深厚的。要是这样的话,那么局势就有了新变化了,汉武帝扶植霍去病制衡卫青家族的计划,可就彻底泡汤了。

  汉武帝是政治家,他必须要为每一次的决定负责。既然启用霍去病的理由不复存在,那么霍去病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霍去病活下去,只可能是卫青夺权的一个帮手,绝不是制衡卫青的砝码。换句话说,汉武帝认为,霍去病在汉武帝和卫青之间,其实更加偏向于卫青。

  这件事发生后不久,霍去病又上书给汉武帝,要求给刘闳、刘旦、刘胥封王。这封王的事情你霍去病也要管?他们仨虽然都是汉武帝的儿子,可什么时候封王,完全是汉武帝自己说了算,关你毛事!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李渊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01李渊的权谋之术,被李世民给破坏了。

  李渊作为李唐王朝的开创者,绝不会像历史上所说的那样无能。所有的功劳都是李世民的吗?就连李渊造反都要听儿子李世民的?

  这历史篡改的未免也太严重了,如果真的是这样,李渊早就应该退位,让李世民来做个皇帝才对,事实上却不是如此。

  所有重大战争的决定权,始终掌握在李渊的手里。对于全国军事战略上的统筹,也只有李渊一个人说了算,李世民最多就是李渊手里的一个打手罢了。

  六月己卯,太子与齐王至自河东,帝欢甚。裴寂等乃因太子、秦王等入启, 请依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故事,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

  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大唐创业起居注》

  那么李渊为什么要培养李世民这么一个打手呢?其实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唐朝之前的状况,皇权旁落是常有的事情,杨坚从自己外孙手里夺取皇权的时候,那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

  所以说亲情跟皇权比起来,皇帝还是更加看中皇权。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太子李建成如果一家独大的话,岂不是过早地就要取代李渊的重要性了?

  因为大臣们都会懂得投机,老皇帝说不定哪天就走了,那他们一定会先投靠到新皇帝身边,为自己求个荣华富贵。

  所以李渊不希望这种事情发生,于是机不断给李世民增加立功的机会。他希望李世民用功劳能够制衡太子李建成。以此达到一个平衡状态,让大臣们什么也看不透。

  到底老爷子将来会把换我给传给谁?大臣们都不知道。与其下注下错人,倒不如不下注,一直跟着老爷子混好了。这是李渊的理想状态,其实历朝历代很多皇帝都这么玩过,比如孙权、曹操,不过基本都玩脱线了。

  02李世民玩了一把暴力解决问题,让李渊措手不及。

  只要俩儿子能够互相制衡,那么朝中大臣就会全都听从李渊的调遣。这是李渊最希望看到的状态,不过很可惜的是,他俩儿子又不是傻瓜,早就看出了这一点。

  看破不说破的原因是,这件事他们压根就没办法解决。为什么呢?因为他们都想做皇帝,没有哪个人愿意退出的。

  这就造成了李建成和李世民更加疯狂地攀比,李渊笑得合不拢嘴,要的就是这种节奏。谁曾想,事情渐渐有些超出了李渊的预料。

  十一月甲申,命皇太子率兵讨刘黑闼。丙申,幸宜州,简阅将士。十二月丙辰,校猎于华池。庚申,至自宜州。皇太子破刘黑闼于魏州,斩之,山东平。---《旧唐书》

  李渊的权谋之术玩得确实不错,很可惜的是,他把自己给玩脱线了。因为李建成和李世民手里都有一定的兵权,所以两个人斗争到了最后,居然准备动刀兵了。

  这是已经到了生死关头,在皇位面前,亲兄弟也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就是这么简单粗暴。李世民和李建成都谋划了玄武门之变,只不过李建成没有预料到李世民的手下如此强悍。

  按照历史的记载,李建成在玄武门也是有准备的,只不过他的准备相比较而言,稍微薄弱了一些。由此可见,李世民的准备是十分充足的。

  作为一个久经战阵的将领,他不可能让自己打一场没有准备的战争。所以李世民带上了自己的文武大臣,所有人马一起出动,最终在玄武门把李建成给宰了。

  03李渊被李世民架空,自作自受的结果出现了。

  说实话,李世民对李渊算是不错了。很多通过宫廷政变夺取政权的皇帝,对自己的老爸都不会有太好的处理方式。

  比如说齐桓公、梁武帝这些人就是死了,儿子们也没想到为他们收尸。可见皇位争夺战中,李世民算是比较仁慈的那个人了。

  不杀几个亲兄弟,还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政变登基的。李世民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后,立刻带人进宫,当时李渊正在小船上游湖。

  四日,太宗将左右九人至玄武门自卫。高祖已召裴寂、萧瑀、陈叔达、封伦、宇文士及、窦诞、颜师古等,欲令穷覆其事。建成、元吉行至临湖殿,觉变,即回马,将东归宫府。太宗随而呼之,元吉马上张弓,再三不彀。太宗乃射之,建成应弦而毙。---《旧唐书》

  看到李世民带着这么多人来,吓得差点跳河里去。其实玄武门之变他已经有所耳闻,之所以不管不顾,只有一个原因,他早就被李世民给控制住了。

  李世民获胜回来以后,许诺自己的老爸:你可以在后宫随便玩乐,生多少孩子都没关系,只要把皇位交出来就行了。

  无奈之下,李渊只好交出了皇位,成为了开国之君中唯一一个做太上皇的皇帝。李渊这完全属于自作自受,他懂得权衡皇子们的势力,却不懂得万事都有一个度,一旦超过了那个度,一切都会失控。

  显然这件事中李渊就没有能够把握住那个度,皇子之间的争端,已经上升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了,而李渊却依旧视而不见,实在是愚蠢。

  总结:抢班夺权不可耻,做不好皇帝才可耻。

  李世民杀害两个兄弟,从而夺取了皇位。这件事很可耻吗?换做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来说,当然是相当可耻的,而且是不可原谅的那种。

  可是李世民是黄家子孙,身份的特殊性也证明了他不可能像普通人一样去思考问题。皇位只有一个,任何一个兄弟夺取了皇位,都会铲除那些威胁皇位的皇子。

  这就是摆在李世民跟前的必做题,他只能选择奋起一搏,否则那就是任人鱼肉。所以我觉得李世民这么做,相对于他这个位置上的人来说,并没有什么可耻的。

  反倒是如果李世民抢到了皇位,从此过上了骄奢淫逸的生活,这才是最可耻的。李世民用行动告诉我们,他是一个好皇帝,登基的手段不管如何,他在登基以后,都做到了爱民如子,发展经济文化,将李唐王朝打造成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时代。

  这就是李世民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他虽然只做了二十多年的皇帝,却成为了千古皇帝们的表率,主要就是因为李世民是个知错就改、敢于做事的好皇帝。

  以那个时代的标准来看,这世上不缺少一个拥有善良心肠的人,因为有很多。唯独缺少一个善于治理国家的明君。李世民可以做一个善良的人,但是那样的话,他铁定就做不了皇帝,也就无法开创贞观之治了。

  

  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一定还记得,影视剧中曾有这么一个情节,诸葛亮曾在临死之前大喊了一句:“庞德公救我!”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一生更是传出了很多佳话。那么为何临死前要喊上这么一句呢?而这庞德公又是何许人也?竟然还有着续命的本事?

  此外,诸葛亮去世之后嘴中还含着七粒大米,这又是什么作用呢?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公元234年时,诸葛亮身在五丈原的军营之中。此时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甚至有了垂危之势,而诸葛亮也算到了自己大限将至。不过,诸葛亮是何许人也,自然不会坐以待毙。

  这蜀汉若是没有他的支撑,可能也危在旦夕了!因此,诸葛亮决定与天斗,想要用七星灯来延长寿命。想到此,诸葛亮的眼神也更加坚定,准备实行这个计划,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却遇到了意外。

  当时诸葛亮正手持黑旗与青剑,突然魏延闯了进来,还将主灯给踩翻在地。这也意味着“续命”失败了。主灯一灭,诸葛亮口中喷出鲜血,随后倒地不省人事。

  好在诸葛亮并没有当场去世,只是晕倒了过去。等再睁开眼时,诸葛亮突然大喊了一句:“庞德公救我!”这一声也许用尽了他最后的力气。

  当时一旁的魏延和姜维非常慌乱,不知道诸葛亮口中所指何人,对于这庞德公他们更是一无所知。

  那么我们先来介绍一下诸葛亮口中的庞德公,看看他到底是何许人也。其实庞德公也是三国时期一位非常神秘的人物,和水镜先生司马徽有些类似。

  据史料所记,庞德公乃是荆州人士,生年卒月未曾记录,应该是这位高人隐藏得太深了。这才让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大名。

  不过当时司马徽称庞德公为“庞公”,由此可见庞德公的年纪要大于司马徽,而且不止一两岁。

  下面我们再来看诸葛亮与庞德公的关系,其实两人算起来还有着一层撇不开的亲戚关系。庞德公之子庞山民,与诸葛亮的二姐是夫妻关系,所以论起来还称得上是“亲家关系”。

  不过诸葛亮与庞德公的关系却不仅于此,两人往来密切,似乎亦师亦友。众人皆知诸葛亮神通广大,几乎无所不晓。其实诸葛亮所掌握的奇门技巧,以及兵法策略都是源于庞德公的传授。

  据《三国志》所载,每次诸葛亮向庞德公讨教之时,都会跪于床前,认真的听他讲述。可见诸葛亮对庞德公非常的尊重,同时庞德公也很看好诸葛亮,还给他起了“卧龙”这样一个称号。

  可以说在诸葛亮心中,庞德公是一个深不可测的隐士。

  诸葛亮临死之前采用的“七星灯续命”,就是由庞德公传授给他,这个续命之法是由庞德公独创。当初刘表看重庞德公的才能,为了请他出山辅助自己,更是不择手段,为了逼迫他甚至是放火烧其草庐。

  等到大火灭了之后,草庐也化为了乌有。众人只见得庞德公躺在石床上,一动也不动。众人都以为庞德公被大火给烧死了。当诸葛亮上去察看之时,突然庞德公一下坐了起来,令人大惊,还以为诈尸了。

  随后,庞德公从口中吐出七粒大米,然后大笑一声,便逍遥离去了。也就是说庞德公曾经亲自施用过这个续命术,并且成功了。所以到诸葛亮病危时,也想到了这个续命之法,并且想要试一试。

  不过诸葛亮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最终还是没能成功。有人认为诸葛亮之所以失败,是从口中掉出了一粒米,也有人认为是魏延的莽撞踩翻了主灯。不管是哪种原因,都意味着诸葛亮的续命之术失败了。

  在绝望之际,诸葛亮心中又想到了庞德公,也许这时只有庞德公有能力起死回生了吧。所以说诸葛亮这一声呐喊是对死亡的不甘,希望庞德公能出现在眼前救他一命,他的北伐重任还没有完成。

  只可惜,庞德公并没有那么大的通天本领。就这样,诸葛亮带着遗憾和不甘心离开了人世。

  那么为何诸葛亮死后,还要在嘴里含着七粒大米呢?不是已经续命无望了吗?其实这么做是另一个用意。

  诸葛亮生前曾有遗言:“口含米以召其尚能食”。这么做主要是能够“将星不落”,而他的阴魂也不会散去,依然能够镇住蜀汉政权。

  在古代之时“星相术”盛行,人们普遍认为王侯将相都是有对应的星宿。诸葛亮对此自然也是深信不疑的,如果王侯将相去世,那么天上对应的星宿也会相应而落。

  所以诸葛亮便采用六丁六甲之术(口中含着的七粒大米便是六丁之一),能够使对应的星宿依然不落,以此来迷惑司马懿,也有稳定军心之意。

  不过这只是演义中的情节,有很大的夸张成分。在当时人们去世之后在嘴中放米,其实是一种“饭含葬制”。这是我国丧葬中一项很重要的礼仪,口中所含之物也是按照等级来划分的。

  例如天子含玉,而诸侯则含珠,大夫则含米等。所以说诸葛亮口中含米也是合乎当时丧葬之仪的。

  那么为何要含七粒米呢?为什么不是其他数量?其实这主要是演义中为了配合七星灯续命之术。这也是演义的高明之处,诸葛亮口中含米不但合乎古代丧葬之礼,还能更好的搭配剧情,实在是高明。

  综上来看,诸葛亮去世去大喊“庞德公救我”,以及死后口中含米,都是演义中的剧情,并不是正史上记录的。

  真实的历史应该是诸葛亮病重去世,临死前也曾留有遗言,自然不是口中含米,而是“秘不发丧”,以防军心混乱,随后由杨仪和费祎率军撤离。

  真实的历史并没什么续命之术,只是后人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能力而特意刻画而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