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邓梦娇 王艳彩 黄孟娜 梁红国 临沂报道
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对出门在外的临沂人来说,一碗热气腾腾的糁是浓浓的乡愁和情怀。对外地朋友来说,糁是临沂美食的必选项。而对于长期在临沂生活的人而言,糁是早上味蕾惬意地享受和美好一天的开启……
坐落在沂州路上的羲之朝阳糁馆(总店)始于1988年,33年来,糁馆从当年的“小张”张秀付到现在的“小张”张帅,老店和老味道,从舌尖到胃的温暖,不变的是对糁的传承……
头锅糁喝的就是情怀:是家乡的味道 亦是成长的记忆
“老板,来碗糁!”
“两点半开始哈,先坐会。”
“好来,那我们先等等。”
凌晨两点,朝阳糁馆刚开门不久,三位年轻人已经在等着喝头锅糁。
马上进入11月,凌晨的深秋夜晚已经有了寒意。此时店里却别有一番温暖:熬汤、放原料、和面、煎包、炸油条……热气弥漫,香味浓郁。
等到凌晨两点半,头锅糁开卖,油条、煎包等面食也纷纷备好,店里的人也越来越多。张帅站在一口大锅前,用大勺一勺勺将糁舀进敞口白瓷碗,丢上切好的牛肉片,熟悉的香味迎面扑来。喝一口头锅糁,肉汤的清鲜,胡椒的辛辣,那种有后劲的辛香刺激着味蕾。
“头锅糁喝的就是情怀!糁是家乡的味道,时间长了不喝就想!”由于晚上加班,家住附近的吴先生喊着朋友一起过来,吴先生告诉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他从小就喝这家糁,味道一直没变,只要有外地朋友来,一定会带他们尝尝这属于临沂的特色。
“老临沂人都知道这家糁馆,小时候姥爷经常提着他的大保温桶带我来喝,可以说这家糁馆伴随了我的成长。”刘未和李子涵是同学,俩人经常相约喝头锅糁。“喝完浑身都觉得暖乎乎。”李子涵说完端起碗猛喝了几口。
来喝头锅糁的年轻人居多,等到天刚蒙蒙亮,店外就排起了长队,男女老少,熙熙攘攘,有早起的上班族,有白发苍苍的老人,还有外卖小哥等等,也有不在店内用餐的顾客,带着锅碗瓢盆来打上满满的糁带回家,和家人一起分享。
小地桌、白瓷碗,三五好友一人一碗糁,坐在马路边的马扎上,大口大口喝着冒着热气的糁。市井烟火,这一幕,最能体现这座城市的温度。
从3毛钱一碗到5元一碗:历经30年承载几代人的回忆
朝阳糁馆是这条街上三十多年的老字号,63岁的张秀付是朝阳糁馆的创始人。1988年,20来岁的张秀付在临沂朝阳小区一个民房开店,1992年搬到兰山路,2006年又搬到沂州路北段。
“以前流行‘开锅糁,刮锅粥’,为的是填饱肚子,那时候一般凌晨三点半后开始营业,五点半才开门,现在夜生活丰富了,凌晨1点就得起床,凌晨两点半就有很多年轻人来喝头锅糁。”张秀付说。
这几年,张秀付的糁在传统手艺的基础上,又经过改良,味道越来越好,这也使得这家糁馆在临沂这个小吃盛行的城市里,收获了众多粉丝,有的一家好几辈都来喝过。
“前不久,来了一个年龄很大的顾客,上下台阶都需要人搀扶,他来到窗台前问小张呢。我说我就是,老人说那个小张呢。这才反应过来说,我是小小张,那个小张在那里炸油条呢。”张帅说,随即父亲和那个顾客像许久未见的老朋友聊了起来。这时,张帅才知道,老人是他父亲创业前期的老顾客。
糁融合了临沂的历史、文化、浓郁地方特色,对临沂人,尤其是土生土长的临沂人来说,是一种依赖,这种依赖来自味觉,更来自情感。30多年,从3毛钱一碗到5元一碗,朝阳糁馆也见证了临沂这座城市的发展和变化。
把老一辈的手艺传承下去:熬煮好每一碗糁,温暖每个人的胃
“糁汤需要很多工序,熬制底汤需十五六个小时,早上忙完十点多就开始煮汤,备肉、敲棒骨等,熬出乳白色的汤,一直熬到次日凌晨,1点起床,开始放入专门配制的二十多种料,凌晨两点半糁熬制而成。”用张秀付的话说,“做糁就是人家睡了咱得起,人家吃饭咱忙活。”
朝阳糁最精髓的工艺在于火候和配料,牛肉一定要选用本地新鲜的大黄牛,而料里所含的各种中药,是老张的独家配方,必须要经他手调配。
这几年,随着年龄增大,张秀付的体力也跟不上了,儿子张帅便逐步开始接手老人家干了大半辈子的糁馆。“今年老张跑去炸油条了,现在主要由我和店里的师傅轮流掌勺盛糁,安稳地在这里给大爷大婶叔叔阿姨们打糁。”张帅接受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采访说。
小张掌勺盛糁
时过境迁,从“小张”张秀付到现在的“小张”张帅,是传承,是不变的糁的味道。
“陪伴临沂人的每一个早晨,是我们的日常,也是我们前行的意义和动力。”如今,朝阳糁馆已成为众多临沂人心中早餐的不二之选,一天能卖出1000多碗,除了过年休息几天,几乎每天都营业。
“糁,是临沂传统小吃,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沂人对糁有着独特的情结。糁对我来说,不仅局限于早餐,更是饮食文化所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我要把老一辈的手艺传承下去,做好每一碗糁,温暖每个人的胃。”张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