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货物运往希腊,最便宜的时候,是400美元一个货柜,现在已经涨到9000美元了”义乌一家货运公司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集装箱制造成本及利润?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集装箱制造成本及利润
本报记者 索寒雪 北京报道
“货物运往希腊,最便宜的时候,是400美元一个货柜,现在已经涨到9000美元了。”义乌一家货运公司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记者了解到,今年1~5月,有海运企业的集装箱板块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83%和36倍,集装箱制造业务净利润10亿元,增长8倍。
目前各国政府也在关注海运价格问题。
求不来的货柜
现在义乌货运公司负责人巩先生每天都在通过各种渠道打听中国远洋海运的报价。“现在中国远洋海运是效益最好的海运公司。”
记者获得的一份资料显示,今年1~5月,中国远洋海运集团营业收入1950亿元,同比增长57%;净利润326亿元,同比增长350%。
让巩先生感觉更艰难的,是做美洲海运贸易的企业。“海运价格已经到了2万元,而且没有货柜。”巩先生表示。
在海运价格升至高位后,最近两周没有再上涨。巩先生也享受着价格片刻的“宁静”。
从“长赐”号轮船卡住苏伊士运河开始,巩先生每天就是焦虑地打听海运价格。“从那以后,海运的价格一直在上涨。”
今年3月8日从中国盐田港出发,原定于4月初抵达费利克斯托港的“长赐”号货轮3月23日在苏伊士运河搁浅,卡住航道长达6天时间。
从那之后,巩先生听到了很多高出预期的价格。“这影响了大家做跨境贸易的热情。”
从2020年开始,海运价格就一直处在单边上涨的行情中。“去埃及的集装箱最便宜的时候,运费只有400美元,现在已经稳定在9000多美元,已经两周不再上涨了,这在我看来就是一件好事。”巩先生表示。
“还有去苏丹的航线,原来是3000美元左右,现在是11000美元。”他说,只要有集装箱柜子就算好事情。“现在去南美和北美线的价格贵,而且没有集装箱。”他补充道。
上涨的海运价格对义乌的出口影响非常大。“义乌这边出口很多都是低价格的产品,海运价格上涨影响出口意愿。”义乌商户冯女士介绍,“市场上一个客人只会买数量不多的产品,我们通常是把货物累积到一起,交给货运公司,货运公司把几个客人的商品拼成一个集装箱货柜,再进行运输。”
这些低价产品通常包括日用品和节日用品。“现在由于疫情,海外也限制聚会人数,我们发节日用品的货物略少一些。”冯女士称,遇到海运价格上涨,“不管海运价格是多少,合同订单签在那里,都要尽量发货”。
海运净利润增长36倍
海运专职律师万仁善发现一个现象:“与以往相比,现在没有人因为矛盾去起诉海运公司。”
万仁善说,发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海运一柜难求,即便发生货损,也不了了之,大家都不愿意得罪海运公司。”
8月,只在美国发生了一起海运费的争端。据了解,一家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货主企业,向美国联邦海事委员会(FMC)提交了起诉书,对中远海运COSCO和地中海航运MSC两大全球知名班轮公司发起诉讼。原因是,货主认为,海运公司在推高海运价格。
这种情况很难发生在中国。“得罪海运公司,很难再有运输的份额。谁会跟海运公司打官司?货代也不敢呀!”万仁善说。
万仁善表示:“海运费暴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个海运企业都没有恢复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海运能力。比如,疫情导致马士基、达飞等海运集团没有完全恢复运力,目前恢复较好的是中国远洋集团。”
而且集装箱本身供应也不足。“大量的集装箱滞留在目的地,限制了箱体供给,由于疫情,码头工人数减少,集装箱无法及时运回。”万仁善说。
记者获得的一份集装箱运输业务第一梯队的海运公司数据显示,今年1~5月,其集装箱板块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83%和36倍,其集装箱制造业务净利润10亿元,增长8倍。
“现在的情况是,愿意接受,你就装,接受不了船东的条件,你可以不装货,后面还有很多需求集装箱的货主等着装货。”万仁善表示。
多国政府已关注海运问题
美国对这一态势不再袖手旁观。
据了解,美国将针对集装箱航运公司加收附加费的不当行为进行调查,以确保当地出口的利益。船运公司须在2021年8月13日截止前,证明附加费的适当性,以及是否符合法令规范。
美国反应如此激烈,万仁善认为,是“因为美国没有自己的大规模的船运公司”。
不久前,在国新办的发布会上,商务部表态,最近一年多来,国际海运领域供需紧张的局面一直持续,近期集装箱运力、运价问题依然严峻。地方反映,订舱难、运费高,外贸企业的经营成本大幅增加。广大外贸企业意见强烈,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负担尤为沉重。
“商务部会同交通运输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等相关部门一直在密切跟踪海运问题,在推动提升集装箱产量、保障运力以及加强价格监管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指导各地出台相应举措积极应对。急企业之所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共同做好海运领域相关工作,助力外贸企业应对当前困难。”商务部人士表示。
(编辑:孟庆伟 校对:颜京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