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种一粒米秋收万颗粮(稻花香里说丰年)(1)

作者:刘琪瑞

我住的小区在小城东部,早年属于郊区,三面皆是绿意葱茏的农田和纵横交错的水渠。初夏寂静的夜晚,枕边常常传来几声稀稀落落的蛙鸣,特别是雨后,数蛙争鸣,百蛙应和,田野、河塘溢满茂密的蛙鸣,如一场淅淅沥沥的甘霖,滋润着我久旱的心田,便觉无比舒畅、无比惬意。

而今,城区扩张,我住的地方四周都是密集的住宅小区,很少能够听得到蛙鸣了。不由闲翻半卷诗书,在古往今来脚脚韵韵的诗词联句中,找寻青蛙轻捷灵动的身影,倾听清澈悦耳的蛙鸣,品味诗词歌赋的优美意境,不由勾起我对于远去的乡村乡愁之类东西的美好回忆。

春天种一粒米秋收万颗粮(稻花香里说丰年)(2)

古人对蛙鸣也有着别样的情愫,认为自然界不会扰人清梦的只有两种声音,一者为雨声,一者为蛙鸣,“何处最添诗客兴?黄昏烟雨乱蛙声”,晚唐诗人韦庄在《三堂东湖作》一诗中云:什么地方最有诗情画意呢?那是黄昏烟雨里长长短短的蛙鸣。“蜃气为楼阁,蛙声作管弦”,唐代的校书郎贾弇甚至能从蛙鸣里,听出像管弦弹奏一样的仙乐。

有蛙鸣相伴,乡间闲居的日子多么美好啊!唐人韩愈有诗曰:“一夜青蛙鸣到晓,恰如方口钓鱼时。”唐代张籍也说:“蛙声篱落下,草色户庭间。”南宋谏官曹豳喜欢漫步芳草茵茵的池塘畔,一个人聆听蛙鸣,“林莺啼到无声处,青草池塘独听蛙”。

南宋陆游喜蛙,对蛙鸣感受最深,写有《闻蛙》《久雨排闷》,皆是借物喻理的。他的《春晚》有句:“萍叶青浮水,蛙声闹彻明。”俏皮的蛙儿们蹲伏在青萍莲叶间,蛙声如潮,一直闹腾到天亮,多么富有生趣啊!而《幽居初夏》一诗写得清新明丽,韵味悠长,“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湖光山色,槐柳荫下,一条幽径通向远方,白鹭翩翩飞,青蛙自在鸣,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春天种一粒米秋收万颗粮(稻花香里说丰年)(3)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宋代诗人赵师秀的这首《约客》,是写“蛙”写得最巧,咏蛙诗里较有名气的,试想:雨声淅沥,蛙鸣阵阵,残棋无解,灯花暗结,约客却迟迟不至,这样的心情多么令人郁闷啊!

蛙声与土地最为接近,古人怜农悯农的心情通过蛙声油然而生。唐末诗人崔道融历经战乱之苦,对农民的辛劳常在诗歌中体现,他的《春墅》云:“蛙声近过社,农事忽已忙。邻妇饷田归,不见百花芳。”春社过了,蛙声一片,春耕春播开始了,春色再美好,可行色匆匆的送饭村妇也无暇观光赏景啊!

青蛙是益虫,大量捕食稻苞虫、金龟子、蚜虫等害虫,是庄稼的卫士、农人的朋友,阵阵如鼓的蛙鸣更是丰收的序曲。南宋名臣范成大退隐乡野十年中,写了大量田园诗,以《四时田园杂兴》最为著名,其中有句“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是啊,暮色中的青蛙奏出那么悦耳动听的田园乐章,农人也终将迎来“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十分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南宋辛弃疾诗词多豪放,少有婉约,而这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清新婉约得令人喜爱,既写出了清凉如水的夏夜风景、闲适恬淡的心情,更主要的由“蛙声一片”,联想到对稻花香里丰年的殷殷憧憬。

春天种一粒米秋收万颗粮(稻花香里说丰年)(4)

水墨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

水墨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是国画大师齐白石91岁时所画,题为:查初白句,老舍仁兄教画,九十一白石。画面上,一泓清流沿着山涧急湍而下,几只活泼可爱的小蝌蚪在浪花里欢快地游动。这幅画是老舍先生点的题,他想难一难白石老人,却被白石老人迎刃而解。

萤火一星沿岸草,蛙声十里出山泉”,是清初著名诗人查慎行(别称“查初白”)《次实君溪边步月韵》里的句子。白石老人兴味不减,遂自吟一首蛙鸣诗:“缘何些许入班门,又作丹青砚上尊。十里清泉蛙声起,燕支濡墨落梅痕。”其意妙趣横生,成为文坛一段佳话。

春天种一粒米秋收万颗粮(稻花香里说丰年)(5)

诗人毛泽东与青蛙也有不解之缘。据史料载,17岁的毛泽东辗转来到湘乡东山学校读书,一次课间,有同学提议以蛙为题,赋诗一首。少年毛泽东以手指蛙,吟道:“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这与他的另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立意一致,表现了他担当天下、舍我其谁的豪迈气概。

毛泽东还有一副关于蛙鸣的联句,有很有韵致。1917年暑假,青年毛泽东“游学”来到安化,拜访饱学之士、县教育会会长、县劝学所所长夏默安,先后三顾茅庐,不仅受到冷遇,还被刁难,留下一幅对联的出句,要其作对。“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应是“雅骂”之语,嫌其依附高枝聒噪而已。毛泽东见了,并不深究,微笑对曰:“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

夏先生见了,大吃一惊,深悟对句不仅天衣无缝,精巧谐趣,还伸张有度,反诘得体,更主要的是,境界高远,气度不凡!他自感自愧,连声赞叹,遂以礼相待。两人谈得十分融洽,后来成为忘年之交。

作者: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