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查子》独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空谷淸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注:

雨岩,在江西广丰县博山,是个山洞,详见前篇。和,应和,唱和。天上二句,化用欧阳修《采桑子》:行云却在行舟下,疑是湖中别有天。谓云影在清溪水中游动,人倒影在水中,像是在白云中行走。高歌二句,写空谷中的流水声宛如和我唱和。清音,化用晋左思《招隐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句意。非鬼句,化用苏轼《夜泛西湖》“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句意。一曲,一湾。桃花水,《岁时广记》:桃方华时,既有雨水,川谷涨泮,故谓之桃花水。张志和《渔父》:桃花流水鳜鱼肥。这里因溪边桃花盛开,即景借用,又点明季节。这句是说优美的清音是一溪桃花水发出来的。

译:

沿着山溪独自行走,

身影倒映在溪水里。

蓝天倒影落在清溪,

朵朵白云水中飘移。

我也仿佛走在云里。

观景兴奋引亢高歌,

又能有谁应和答理?

寂寞空旷行此幽谷,

只听溪水淙淙响起。

既非鬼怪又非神仙,

面临清溪更觉孤寂。

评:‘

蔡义江《辛弃疾年谱》系此词于淳熙十三四年间(1186一1187),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此为独游雨岩的即兴之作。

《生查子》一调,五言八句,和五言律诗相近。只是中间两联不强求对仗,并将平韵改为仄韵,且分为上下两片,四句为一片。它的风格与五律的典雅凝重不同,它要求笔调空灵,隐约含蓄,意境深曲,韵味悠长。这首词具有这些特点。

上片写雨岩水天相映的明媚景色:淸溪如镜,蓝天倒映在镜中,白云仿佛在水中飘游,而人竟走进了白云之中,走到天上。寥寥二十字,将蓝天,白云和行人在清溪中的倒影交错的情景勾画得活灵活现,妙趣横生。

下片抒情。在这水天一色的清丽风光中,词人胸中豪情顿生,引亢高歌,希望得到应和。但是这慷慨激昂的歌声无人听见,更无人理解,当然更无人来应和。只有空谷中的一湾清溪似乎在同情词人,用它那淙淙流淌的清音来与孤独的词人相应答。歌声代表词人的心声,高歌寻求应和的举动,象征作者对知音的寻求。可惜一片痴情无人理会,词人的内心该是充满着无尽的苦闷吧。这里意在言外,发人深思。词的主旨就是通过对这种幽寂孤单的情景的刻画,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在现实社会中缺少知音的痛苦。

附图八幅,辛弃疾词意图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飞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情景(辛弃疾词生查子独游雨岩)(1)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情景(辛弃疾词生查子独游雨岩)(2)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情景(辛弃疾词生查子独游雨岩)(3)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情景(辛弃疾词生查子独游雨岩)(4)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情景(辛弃疾词生查子独游雨岩)(5)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情景(辛弃疾词生查子独游雨岩)(6)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情景(辛弃疾词生查子独游雨岩)(7)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情景(辛弃疾词生查子独游雨岩)(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