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不能靠老师家长(只靠老师就错了)(1)

3月9日

听两会 说教育

“在这里听懂教育,

用声音直通两会”

欢迎收听今天的“两会伴读”。

各位听众朋友,大家晚上好,根据中国教育报刊社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在3月8日的两会舆情热榜中,家庭教育稳居首位,是最热的两会教育话题。

家教是什么?是家长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往往体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比如感恩、基本的规矩等等。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取决于父母。

但是在现实中,不少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学,教育就在学校,责任主要在老师了。

今天的两会伴读,让我们一起聊一聊家庭教育的话题——孩子成绩好不好,靠老师更要靠父母。

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习惯、

自觉性这么差?

因为一场新冠肺炎疫情,2020年上半年很长一段时间里,老师和孩子们被迫尝试并不熟悉的网课教学。

失去了老师的监督,不少在家学习的孩子,养成了懒惰的坏习惯,让不少妈妈发愁:“再不开学,我就气疯了。”

也有老师说:自觉性差的孩子,网课的学习成果非常不好。

有的孩子,上课打完卡,自己倒头又睡过去;还有的孩子,家长不盯着,作业没写完就去打游戏了……

常常有父母感到疑惑: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学习习惯和自觉性这么差?

其实,习惯差、不自觉很多时候是家庭环境影响的综合结果

孩子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和家庭学习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

孩子学习好不好

要看家长用不用心

曾经有这样一件事上了热搜:一位老师多次询问家长孩子是否按时上网课、交作业,家长没有回应。等到晚上九点半,老师发消息再去催,发现自己被删除拉黑了......

没耐心、怕麻烦、不配合、不用心,是很多老师和家长沟通中的真实体会。

许多老师不喜欢听家长们说这样的话:

“老师,我家孩子太调皮了,该说说,该骂骂,都交给您了。

“您一句话顶我们十句,老师能管住他。”

一方面是客套,一方面也有点推卸、偷懒的意思。

从孩子生下来,一直到走向社会的整个成长阶段,拿出足够的时间来陪伴孩子,给予孩子友善和关爱,这是父母的责任,也是基本要求。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表示,大部分父母都没有接受过科学育儿知识的培训指导。“中国的父母亲重视教育,却也最容易在教育上犯错”,家庭教育立法可以对家庭教育行为进行规范,通过法律的倡导、约束,让父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不可以做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作为孩子的养育者,父母应该重视自己的榜样作用,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

孩子学习好不好

要看家庭有没有规矩

很多家长希望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充分的快乐,可惜的是,没有边界的快乐随着孩子成长,开始变味。没有规矩的家庭,孩子自然会倾向于任性、懒惰、贪图享乐,这是人的天性

然而成长,是有点“反人性的”。

父母有必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适当地给孩子立下一些规矩,帮助他克制人性中的好逸恶劳和贪婪

很多孩子学习成绩好不好,习惯占据很大一部分原因,玩游戏没有节制、做作业拖延、作息不规律......这些都深深影响了孩子学习态度和效率。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给孩子立好规矩,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这种来自父母的他律,最后会慢慢地转化成自律。

孩子学习好不好

也要看家庭氛围

从孩子出生的那天起,父母是他接触最多的人,孩子通过模仿来学习和适应这个社会。比如说,当孩子还不会走路的时候,他们模仿家长的肢体动作;孩子看到电视的时候,他们模仿家长找电源开关……

总之呀,父母说话的方式、待人接物的态度、生活习惯,都逃不过孩子那明亮的双眼。

同样的道理,喜欢阅读的孩子,多数是因为父母经常把书本捧在手上;麻将桌旁和书本堆里长大的孩子肯定是不一样的,如果父母都坐在电视机前挪不开眼睛,孩子又怎么会静下心来学习呢?

所以呢,要孩子努力学习做家长的首先自己要学习,学习家庭教育的科学理念与新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与育儿能力

你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希望能为孩子“安排”一个美好人生,但其实,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活出自己该有的样子

孩子的教育不能靠老师家长(只靠老师就错了)(2)

聚焦民生,关注教育,

两会看点,伴您耳畔。

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

咱们下期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