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1)

汉字的构字方法就是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转注”与“假借”不是造字法,而是用字法。转注是指同义词的意义相互解释。如“老”字和“考”字,就是一对转注字,它们都属“老部”,许慎对“老”字的解释是“老、考也”,“考、老也”。今天就只用“老”字而不用“考”字了,“考”的意义用法已经转移。 假借指借用一个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属性近似的字来表达一个新事物。如:早晚的“早”写成“蚤”;“令”本义表命令的会意字,后来又指县令。

从造字角度说,汉字具有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者于一体的特性。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体现了汉族先民无与伦比的聪明智慧。汉字的造字法从“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在“认识”的角度上,它提供了一个对对象的“形象描述→形神兼顾→得意忘形→抽象概括”的系统认识方法的进化模式。


(98)祝

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2)


字形演变:

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3)


本义溯源:

甲骨文“祝”画了一幅图,左边是祭台,上有祭品;右边是一个跪着的人,张口向天祷告。

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4)

又有甲骨文左边的祭台两旁画出两条短竖,表示从祭台上淋下祭品的鲜血,这就是“示”字旁,表示与神、与祭祀相关。右边同样是张口向天、跪着的人形。因此“祝”的意思是在祭奉神灵时祈祷求福:

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5)

甲骨文“祝”

金文字形与甲骨文差不多:

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6)

金文“祝”

石鼓文时,下跪之人形直接变成常见的“人”,不过还是开口向天:

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7)

石鼓文“祝”

小篆将右边开口向天之人形笔画化,写作“兄”:

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8)

小篆“祝”

隶书笔画进一步标准化:

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9)

隶书“祝”

楷书承续隶书的字形:

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10)

楷书“祝”

”的本义是在祭奉神灵时祈祷求福


衍生含义:

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11)


名诗欣赏:

高唐孟延年明府见招

刘摰 〔宋代〕

公干方吟簿领迷,浩然诗句慰相思。

壮怀已有潘毛叹,陈迹犹怀汉佩奇。

塞下书音稀雁足,江南秋味忆莼丝。

祝君多种官田秫,欲趁渊明酿酒期。

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12)


其他汉字解释:

庆 、 安 、 成 、 功 、 国 、 民 、 平 、 和 、 好 、 乐 、 美 、 善 、 实 、 喜 、 在 、 中 、 真 、 勇 ......

我国汉字从战国到秦汉的演变趋势(越原始越深刻)(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