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下角“关注”我噢~
作者:川妈
昨晚,又给二宝读绘本读到11点,N本无限循环了N遍。
困得不行,还是爬起来修改文章。边修改边感叹,唉,又来一个爱看书的孩子。
但转念想到大宝最近的语文测验,心情变复杂,大宝这么爱看书,为啥组词、写作文时,词汇量有时还是很单薄?
就拿前阵子小测验来说,他前后两次因为组词扣分,而且错误非常相似。
题目要求用“挂”和“戴”组词,大宝毫不犹豫写了“挂上”“戴上”,老师说这些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词。
讲真,从我的角度看,“挂上、戴上”其实真的还好。
但老师的高要求也没错,严格意义上,这些算词确实有些勉强,或者说没有应对这道题目的考点。
我还特意跟团队的一个小伙伴交流过这个问题。她,是一名“光荣”的海淀妈妈。我们常常在一起“探讨”孩子的学习。因为学校所在位置不同,我们常常发现相互之间的“差别”,然后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相互尊重。
这一次,我们却迅速达成共识,一致认为:从大量的阅读到下笔如有神,真不是水到渠成那么简单。中间还有很多关要过,很多功夫要下。
其中,刻意的字词学习就是必须的,甚至可以说是,小学低年级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中之重。
因为看起来简单的字和词,背后却藏着非常多的门道,想要学好,除了下苦工,还要下巧工。
为什么要重视字词学习?
估计有人会问,大语文时代,区区字词有那么重要吗?
我的答案是:重要,而且比你我想象的要重要一百倍!
这点其实从孩子平时的考试,就可以看出来。小学一二年级,字词题几乎占了半壁江山。
小学低年级语文试卷
放眼一看全是字词▼
如果我们把小学语文6年的学习,拉一个清单出来,再按照内容分类,就会发现字词始终是第一位的:
字词、常识、古诗、阅读、写作。
毕竟,作为语文学习的起点,字词是其他四部分的基础。字词学不好,古诗、阅读和写作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其实,不管是低年级的笔画笔顺问题、误读问题、错别字问题,还是高年级的阅读慢、写作难,归根打底都是因为字词学得不够扎实。
所以,虽然大语文时代强调“广”,但我们也不能只顾着一味追求“难”,而忽视了最重要的基础学习。
因为要想学好语文,既得“顶天”,强调学习得广度和深度;还得“立地”,还得落实到一个个细碎的知识点上。
虽然,孩子的字词大规模学习,主要集中在三年级之前,但并不是说三年级之后,字词就不再重要了。
事实上,在整个小学阶段,字词都是根基、是命脉。
这点我们从最新版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就可以窥见一二:
- 整个小学阶段对识字、写字的要求
学会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正确书写(笔画、笔顺、偏旁部首、架构等)。
关于书写,可以看这篇▶陪娃写作业,这次最尴尬
重视正字、正音,分辨多音字、同音字、形近字、多义字。
- 阅读中对于字词的要求:
正确读、写学过的词语;懂得词语的含义;熟练运用于口头和书面表达。
所以,对于字词,如果只做到认识、会读,那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必须将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进行系统的学习;同时,对于词汇的含义,比如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近义、反义等,都要弄清楚。
因为,如果字词学不好,不仅影响小学,甚至还会影响初中、高中,更重要的是,影响孩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这其实是最最最重要的。
试想孩子如果对某个学科打心底里排斥、厌烦,甚至一提起来,就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学不好,后果真的不堪设想。
所以,我们必须在孩子小时候,尤其是打基础的一二年级,格外重视字词的学习。
字词学习的难点有哪些?
那么,学习字词要从哪里入手呢?
我觉得最有效的切入点就是疑难点。
毕竟,孩子字词学习的难点,就是他们经常会犯错的地方。虽然每个孩子在细微处各有不同,但大方向上是会有重合的。
为了搞清楚字词学习的难点,我不仅去查了最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还结合大宝日常的问题,特意咨询了他姑姑(十几年的老教师)。
这才总结出了下面这几点:
1. 汉字的误读与误写
初学汉字,所有孩子都逃不开的魔咒,就是汉字的“误读”。比如,把“堆”读成“推”;把“沧”读成“沦”等。
误读还可能造成“误写”,形成错别字。
比如,把“流年”写成“留年”,“照相机”写成“照像机”、“暖烘烘”写成“暖哄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误读、误写呢?
本质上就是对于单个字的音、形、义的理解,没有达到要求。具体来看,我觉得有3个具体、的原因:
①形近字
对于孩子们来说,形近字是最容易搞混的。因为这些字本身长得像,加上孩子对字形记忆模糊,不管是读还是写,都很容易“张冠李戴”。
比如,搞VS稿,据VS剧。
②多音字
多音字,也是常常被误读的,因为一个汉字有多种读音,孩子如果没有特别区分过每种读音的含义和使用场景,就会出现错用。
比如,“创”就可以读chuang(一声)和chuang(四声)。
③同音字
同音字,往往是比较容易写错的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错别字”。究其原因,还是对字的含义不清晰造成的。
比如“递名片”的名片,有的孩子会写成“递明片”,这就是因为没有搞清楚,名片的含义(写有名字信息的卡片)。
再比如,“一张一弛”,孩子会写成“一张一驰”,这就是没搞清楚,“弛”与“驰”的字义区别。
2. 词语的误用
词语的误用,主要集中在造句、写作上。误用的主要原因有:
①近义词的混淆
近义词往往都是一字之差,但意思、用法却会产生很大的差异。
比如,爱护VS爱戴
两者的使用对象不同。
爱护是喜欢、维护之意,可对人、也可对物;爱戴则侧重表达喜欢、拥护之意,是对比自己年长的人或领导使用的。
比如,赢得VS博得
两者的词性色彩不同(褒义、贬义、中性,使用时要看准语境)。
赢得的重点在“赢”,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后面多跟褒义词——赢得信任;博得的重点在一个“博”字,有刻意为之的含义,带有些许贬义——博得同情。
试卷中经常会有近义词辨析题目▼
②成语的错误使用
对于成语的误用,往往来自“对字面意思”的直接解释。
比如,万人空巷,从字面意思看就是没人了。但它真实的含义却是,大家都从家里、巷口走出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如何学习字词更有效?
知道了难点所在,日常学习时,就要想办法攻克它们。
1. 对于“形近字”
形近字的差异,主要集中在笔画和偏旁部首上。
孩子对于笔画的区分,直接影响形近字的辨认。比如,“未”和“末”,就是笔画中两横长短的区别。
如果孩子识字、写字时,注意到笔画的细节,就不会出现错误。
对于更多的形近字,区别主要在于偏旁部首。
比如,这面几个字,不仅发音相似,字形也很接近。
钉 订 盯 叮
但其实很好区分,只要帮助孩子了解偏旁部首的含义就OK了。
- 金字旁的“钉”,跟金属有关系,所以是“钉子”;
- 言字旁的“订”,跟说话有关系,可以是约定之意,所以用于“订婚”;
- 目字旁的“盯”,跟眼睛有关系,所以是在“看”,用于“盯梢”;
- 口字旁的“叮”,跟嘴巴有关系,因此是“叮咬”。
看到了吧,区别形近字,关键在于偏旁部首。所以,在孩子识字之初,家长要有意识地多给孩子灌输偏旁部首的含义,比如:
月字旁,大多与“身体”有关
单人旁,多与“人”有关
三点水,多与“水”有关
绞丝旁,多与“丝线”有关
……
网上有一些偏旁部首名称和含义的总结,大家如果觉得有必要,可以买一些专门讲偏旁部首的书看一看。
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自己多观察、多总结。
可以将带有相同部首的字放在一起,让孩子来推导偏旁部首的含义。比如:
怜 悔 忧 怀 慌
通过观察分析,孩子可以很自然地推导出,竖心旁与“心”有关。
这样一来,他对偏旁部首的印象会更深刻,以后遇到相似的字、词,也会产生联想。
2. 对于“多音字”
多音字的学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找到这个字的所有发音,学习每一种读音下,字的不同意义。
比如,汉字“参”包含3个发音:
- 参(读can·一声):包含多种参加、夹杂等多种含义,但都是作为动词在使用。
- 参(shen·一声):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中药名,人参。
- 参(cen·一声):表示长短不同,用于“参差”。
所以,家长可以多引导孩子多留心多音字,并将多音字的发音、含义以及常见词总结在一起,对比分析后,发现不同读音之间的区别。
这样可以系统地学习一个字的发音,同时也利于孩子加深记忆。
3. 对于“同音字”
同音字的问题,其实主要集中在错别字。所以,可以帮孩子建一个错字本,把写错的同音字,都记录下来。
这样做的目的和错题本相似,把孩子最容易混淆、出错的字一网打尽,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方式。
当然,孩子还要勤查字典。
①通过查字典,将容易混淆的字、词含义搞明白。
比如,树立VS竖立
树立是建立的意思,后面跟抽象的事物(树立榜样)
竖立是把……竖起来,后面一般接一些具体的实物(竖立雕像)
再比如,“不假思索”,很多孩子都常常写成“不加思索”。
如果孩子查了字典,就会知道“假”是借助的意思,不假思索的意思,就是用不着思考。
如此一来,孩子明白了意思,就不会再把“假”写成“加”了。
②通过查字典,了解字、词的用法。
比较典型的就是“的”“地”“得”。
- “的”是定语的标志,跟在词、词组后面表形容词性——好看的
- “地”是用来修饰后面的谓语的,是状语的标志——慢慢地走
- “得”用在动词、形容词后的连接补语——跑得快
4. 对于“近义词”
近义词的辨析,也是让孩子和家长很头疼的。那么,怎么学才更有效呢?我的方法是“找不同”。
让孩子学会在近义词之间,迅速找到不同的那个字,然后按图索骥,根据不同点,进行区分。
①词义上的不同
比如,大义VS大意
它们的词义区别就藏在两个词的不同点中,也就是“义”和“意”。
如果翻查字典,就会发现“义”最主要的意思是: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意”则为意思。
所以,很容易就可以区分出“大义”(大道理)和“大意”(大概的意思)。
②程度上的不同
比如,惭愧和羞愧
两个词都含有愧疚的含义,但区别则在于程度不同。惭愧是因为自责而愧疚,羞愧是因为羞耻而愧疚。羞愧的愧疚程度要高于惭愧。
5. 对于“成语”
成语的学习,可以说是娃的重中之重,直接影响阅读和写作。
因为中国的成语,大多来源于典故,所以,想要真正搞懂成语的含义,最好是在学成语的时候,也一起学习其背后的典故。
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喜欢买成语故事书的原因,也推荐了不少给大家。确实,在学习成语方面,典故有很重要的作用。
比如“差强人意”,很多人总觉得它的含义是“不太满意”。
但事实上,这个成语的意思确实“还不错,大体让人满意”,属于中性词。
很多人觉得怎么会是这个意思?其实,如果你知道这个成语的出处,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
它出自《后汉书·吴汉传》的“吴公差强人意”。
故事如下:
吴汉是东汉皇帝刘秀的部下,帮着刘秀打了不少。不过有一次,刘秀打仗输了,心情不好,看到周围的将士也都低着头、毫无斗志,唯有吴汉没有泄气,依旧在帮着检查兵马。刘秀知道后,大赞一声“总算还有吴汉让人满意”
大语文时代,很多家长都想在这个母语学科上更进一步,所以,总是急匆匆地赶进度,不仅要求快,还要求难。
但其实,大语文并非是“高精尖”,我们的小升初、中高考,也并非只考最难的知识。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教学大纲、考试大纲,就会发现,大语文更多讲求的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学习,强调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
因此,大语文时代,不管是日常学习还是考试,对基础的要求不降反升了。
毕竟,不管是古诗、古文、阅读、写作,哪一样都离不开字词,更离不开对字词的理解力。
这下大家应该明白了,孩子语文成绩上不去,很多时候不是因为没有提前学这学那,而是没有学好字词、没有打牢基础。
所以,看似简单的字词,其实才是语文学习的“王者”。搞定它,才能让孩子真正地学好、学透语文。
参考资料:
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
2.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最新修订版
2. 《新华字典》《汉语大辞典》
注: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
川妈说说
昨天,川爸和阅读专家、《教育》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张梅霞老师一起直播时,也提到这个问题。
喜欢阅读、阅读量大的孩子,语文并不一定就会好。阅读只是学好语文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从输入到输出,中间还有很多基础工作要做。
在写作文上,张梅霞老师提供了一个特别实用的桥梁方法——“说写”,帮助孩子从“读”经过“说”再到“写”。大概的做法是,一个题目让孩子写作文,先不让他写,先让他说,并记录他说的内容;帮助他对“说”的内容多次进行调整、修改;最后,形成一篇内容完整、逻辑清晰、表达准确的一篇作文。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强力的成就感之后会萌生继续写作文的兴趣和自我效能感。随后,逐渐减少说的比例,增加写的比例,慢慢提升孩子的写作能力。
类似的观念和实用方法,张老师还分享了不少。昨天的直播安排的时间有点晚,很多童靴都说没能看到。我让小伙伴尽快完成后期处理的工作,后面再分享给大家~
拓展阅读孩子握笔姿势不对,纠正了也不听,我们该怎么办?
mom看世界:跟着二胎博士妈妈一起学育儿、看世界;这儿既有我所崇尚的自然生活分享,还有独家的科学课程、阅读课程;来吧,养娃路上永远缺个好朋友!对啦,目前我在“头条号、公众号”两个平台发布文章,名字均为【mom看世界】,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