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海朝 河南文艺出版社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历史上范仲淹的地位(符海朝:范仲淹名字的由来及其四代祖宗世系)(1)

作者 符海朝

范仲淹曾名“朱说”?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人。北宋太宗端拱二年八月二十九日(989年10月1日),诞生于河北西路成德军(真定府,治今河北省正定县)节度掌书记官舍。

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以前,范仲淹从养父朱姓,名说。

被任命为权集庆军节度推官期间,范仲淹遵从母亲的愿望(也是他多年的愿望),向朝廷上奏提出归宗复姓的请求,经朝廷批准后,时年二十九岁的朱说方以范仲淹(字希文)的名字行于世。本书为了行文的方便,基本上都写为范仲淹。

仲淹(名)和希文(字),均由饱读诗书且做事细致的范仲淹所取。

宋代文人中尊崇隋末文人王通的比较多,范仲淹也是其中的一个。王通(580—617年),字仲淹,门人私谥“文中子”,其思想中包含儒、道、释融合的思想,他极力赞成儒家的仁政主张。

范仲淹直接取王通的字作为自己的名,又从“文中子”三字中取一“文”字,前边加上有崇尚之意的“希”字,以“希文”为字。

此外,“仲淹”一名,又与其同父异母的兄长范仲温的名字排行保持一致,如此取名很容易让不明真相的人理解为兄弟二人的姓名均由其父亲统一命名,也有助于得到苏州范氏家族的认可。

历史上范仲淹的地位(符海朝:范仲淹名字的由来及其四代祖宗世系)(2)

范仲淹像

四代祖宗世系

尽管范仲淹在皇祐三年(1051年)为苏州范氏家族写的《续家谱》序言中,将其家世一直追到唐朝宰相范履冰。但正如其在文中所言,写作所依据的祖传文字材料只从高祖范隋开始,再往上追溯的谱系,范仲淹虽然没有言明,自然都是猜测之语。

正如欧阳修所言,由于安史之乱及以后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五代混战的长期战乱影响,绝大多数家族的家谱已经失传。赵宋立国后,社会安定下来,一些大官僚重修家谱,为了扩大家族的影响,提高家族的荣耀,将其家世大多追到唐代甚至更早以前的一些名人。在此问题上,范仲淹也未能免俗。

因此,范仲淹研究专家方健先生在《范仲淹评传》一书中,认为范仲淹将其家族历史追到范履冰的说法,并不可信。

历史上范仲淹的地位(符海朝:范仲淹名字的由来及其四代祖宗世系)(3)

范仲淹高祖范隋,本为幽州(今北京市)人,唐朝末年任幽州良乡县(今北京市良乡县)主簿,后改任处州丽水县(今浙江省丽水市)县丞。安史之乱后,北方陷入藩镇割据的混战中,范隋遂选择富裕且少战乱的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作为定居地。从此,其后人遂以苏州作为祖籍。

范隋夫人陈氏,有子二人:范梦龄和范梦均。

范梦龄即范仲淹的曾祖父,曾经任官吴越国苏州粮料判官。范梦龄夫人陈氏。二人育有五个儿子,分别是范禹谟、范浩谟、范光谟、范赞时、范侯谟。

范仲淹祖父范赞时,曾经任官吴越国秘书监。夫人陈氏。二人育子四人,分别是范坚、范坰、范墉、范埙。

范仲淹生父范墉,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跟随吴越国国王钱俶归宋,历任武信军(治今四川省遂宁县)、武宁军(治今江苏省徐州市)、成德军节度掌书记,淳化元年(990年)去世于任所。时年范仲淹虚龄两岁。由于范仲淹的兄长范仲温生于京师,所以据此推算范墉应该还做过一段京官。

范墉前妻陈氏,先后生育了四个孩子,但只有范仲温存活下来。后妻谢氏,即范仲淹的生母,相关史料记载很少,仅知道范墉去世后,她为生活所迫,改嫁朱文翰,范仲温则由族人带回老家苏州抚养。为了使范仲淹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以免在范仲淹幼小的心灵上留下创伤,谢氏暂时对范仲淹隐瞒了他的身世,眷眷之心,于此可见。

宋代虽然是理学的重要形成和发展时期,但是,妇女因为各种原因改嫁,既是合理的,也是合法的,也为社会舆论所接受。不像明清时期,“以理杀人”,变态性地要求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完全剥夺了妇女再婚、追求幸福的权利。

谢氏带着年幼的范仲淹,跟随朱文翰辗转于湖南安乡(今湖南省安乡县)、淄州(今山东省淄博市)、长山(今山东省邹平市长山镇)等朱文翰为官之地。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进士及第,担任广德军(今安徽省广德县)司理参军时,把母亲接到任所侍养。

历史上范仲淹的地位(符海朝:范仲淹名字的由来及其四代祖宗世系)(4)

范仲淹母子情深。在《求追赠考妣状》中范仲淹写道:“臣襁褓之中,失去严父,母亲怜惜我早失父爱,又多疾病,故养育之恩,过于常人。夜夜为子祈祷,祈求佛祖保佑,为了表达忠心,在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不食荤腥。后臣告别母亲,游学四方,母亲因为看不到儿子,常常哭泣,差点双目失明。”

谢氏去世后,范仲淹并没有将母亲与生父合葬于苏州祖坟,而是于西京洛阳另择茔地安葬。一般来说,女性再嫁后,去世后应和后夫葬在一起。谢氏再嫁到朱家后,范仲淹做官后将母亲接回奉养,谢氏和朱文翰并没有离婚。如果将她和生父葬在一起,显然不合适,朱、范两家族都接受不了。如与后夫葬在一起,恢复范姓后的范仲淹感情上也难以接受,上坟祭祀更是麻烦事,另择茔地安葬显然是适中的选择方案。再则“生在苏杭,死葬北邙”的俗语,可能也影响了范仲淹在此问题上的选择。

养父朱文翰对范仲淹也格外关照,视若己出。范仲淹功成名就之后,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庆历五年(1045年)四月,范仲淹奏请仁宗皇帝追封朱文翰为太常博士。朱家子弟靠范仲淹的恩荫得以做官者有三人。朱文翰几个儿子的葬礼均由范仲淹出钱。《范文正公文集》中有十五篇范仲淹致朱氏子弟及其家人的书札,可见即使范仲淹改姓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仍然很亲密。

注:以上内容节选自《范仲淹十讲》,符海朝 著,2021年12月出版。本文标题为小编所拟。

历史上范仲淹的地位(符海朝:范仲淹名字的由来及其四代祖宗世系)(5)

责编 | 张丽 责校 | 陈萱庆

审核 | 方劲锐 排版 | 陈萱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