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博学(荀子劝学君子之学)(1)

孟母三迁

前文: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本文: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概述:

前文用比喻类比的手法,说明先王之道的功用,从另一个角度讲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就如同那高楼、疾风、车马和舟船,是我们应该好好加以利用的,不凭借先王之道,仅凭自身的力量,我们是不可能有福的。本文,荀子进一步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先王之道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和可靠的保障,否则必然招致祸患。

荀子博学(荀子劝学君子之学)(2)

射干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

解析:

蒙鸠,即鹪鹩,又名斑鸠,巧妇鸟。发:古字“髮”fà,草也。地理书云:山以草木为发。把“发”直接译为头发望文生义了。苕:芦苇的花穗。

荀子告诉我们,我们崇尚的学问基础一定要牢固,才能经得起历史风雨的考验,否则是靠不住的呀。

译文:

南方有一种斑鸠鸟,善于用草将羽毛编织在一起建成鸟巢,但他们喜欢把鸟巢维系在芦苇花穗的位置。大风吹断芦苇,鸟蛋破碎,雏鸟摔死。不是鸟巢编织得不好,而是鸟巢附着的位置不对。

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解析:

射干:yègàn,又名乌扇,一种草本植物。这一句荀子是说,启蒙教育的根基起步必须要高,是真正的学问。打个比方,我们学习数学物理知识,基础都是从公理和定理起步的。

译文:

西方有一种草木叫乌扇,草茎仅有四寸长,它长于高山之上,可以俯临万丈深渊,不是它的草茎能够一直长到这么高的地方,而是它本身就扎根在高山之上。

荀子博学(荀子劝学君子之学)(3)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解析:

蓬:飞蓬,二年生草本植物。兰槐:又名白芷,一种香草,古人称其苗为兰,称其根为芷。渐:浸也,染也。【前汉·董仲舒传】渐民以仁。潃:xiǔ,去衣而汗晞也。有人解释为发臭的淘米水,有人解释为尿液。《本草纲目》:今人采(白芷)根洗甜寸截,以石灰拌匀晒收,为其易蛀并欲色白也。可见炮制白芷以白为上,故此取淘米水之意更妥。

羸弱的蓬草依靠笔直的麻杆就可以挺直,芳香的白芷浸泡在臭水里就会变臭,好坏优劣是可以转换的,就看你跟谁学,学什么!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孟子和荀子的学说一个是先验主义,一个是经验主义,但孟母看来是赞成荀子的,否则怎么会有孟母三迁呢?

这里荀子已经为下文“学莫便乎近其人”打下了伏笔。

译文:

蓬草生在麻林中,它们顺着麻杆往上长,自然不用去扶它们,也是笔直的;兰槐的根茎白芷本来是香的,为了炮制得更白,如果在淘米水里浸泡的时间长了,自然会发臭,君子避之唯恐不及,老百姓也不愿意服用它,不是它本身的质地不好,而是被浸泡坏了呀。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解析:

乡:【前汉·食货志】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是万二千五百戸也。

游:古“遊”字,谓无事闲暇总在于学也。又友也,交遊也。士:四民(士农工商)士为首。指有学问的人。

邪:不正也。奸思也,佞也。僻:【正韵】陋也。中:四方之中,不偏不倚。正:守一以止也。止于何处?先王之道也!

译文:

所以君子一定会慎重选择自己的长居之地,一定要和有学问的人交往,就是说,要远离那些不三不四粗陋不正的小人,而接近那些中规中矩行有所止的君子。

#文言文# #经典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