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江朝代:唐代|作者:曹松,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插秧歌原文翻译注释?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插秧歌原文翻译注释(曹松桂江诗歌注解翻译)

插秧歌原文翻译注释

桂江

朝代:唐代|作者:曹松

未识佳人寻桂水,水云先解傍壶觞。

笋林次第添斑竹,雏鸟参差护锦囊。

乳洞此时连越井,石楼何日到仙乡。

如飞似堕皆青壁,画手不强元化强。

【题中注】1、桂江;即广西漓江。2、越井∶指广州越秀山的古井。

【题外注】水云:多指水云相接之景。解:懂得。次第:陆续。参差:繁杂众多的样子。唐 杜牧 《阿房宫赋》:“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锦囊:诗人把溶洞比作美丽的锦囊。元化,指造化;天地。

翻译:第一联因为不曾识得美人容貌故而找寻桂水(只为一睹桂水芳容),水天一片云雾缭绕的美景首先懂得我的心意,依傍着我的酒壶(似乎要与我一起共同饮酒欣赏美景)。

第二联句原来的笋林如今陆续新添了很多斑竹,刚刚会飞的鸟儿在溶洞外面上下翻飞好像在守护着这些溶洞。(有的解释说诗人把溶洞比作美丽的锦囊。)

第三联写溶洞极其深远。乳洞此时连越井,指广州越秀山曾有一古井,又称越台冈井或赵佗井。桂林的洞连接广州的井,用了夸张的手法。石楼指山,写出了山在水云之间的神韵,观者如同身处神仙境地。

第四联桂林的山真得很像从天而坠,几乎四面都是悬崖峭壁。画手再厉害,也比不过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作者简介:曹松(828-903),唐代晚期诗人。字梦徵。 舒州(今安徽安庆市潜山市梅城镇河湾村)人。早年曾避乱栖居洪都西山,依建州刺史李频,后流落江湖,无所遇合。光化四年(901)中进士,特授校书郎(秘书省正字)。

曹松诗作,风格似贾岛,工于铸字炼句。因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故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憎恶战争。他在《己亥岁二首》诗中写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论者谓此诗精炼隽永,超过了前人同题材诗作。

曹松不满现实但又热衷功名,多次参加科举应试,直到昭宗天复元年(901)才以71岁高龄中进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终因风烛残年,不久谢世。遗作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录其诗140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首联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漓江的美丽以及诗人为水云景象所陶醉的愉悦。

B.颈联写乳洞的幽深和山峰的高峻,想象新奇,手法多样,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C.“如飞似堕”一句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漓江山峦陡峭山石耸峙的特点。

D.全诗语言生动活泼,变化多姿,描绘了漓江的奇美迷人,表达了由衷的赞叹。

解析:“如飞似堕”不是动静结合,而是以动写静,突出漓江山峦陡峭山石耸峙的特点。

动静手法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

①化动为静。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印象,将流动的水当作静止的布,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一个“挂”字化动为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②化静为动。如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中的“两山排闼送青来”,一个“送”字,把静止的山给写活了。

③动静结合。同时描写静态的事物和动态的事物,让静景动景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④以动衬静。以动态突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如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个“敲”字有动作有声音,以动衬静,以声衬寂,在月夜的寂静中,一个“敲”字反而更显得环境幽静。“蝉噪林欲静,鸟鸣山更幽”则是以声衬寂的典范。

⑤以静衬动。“此时无声胜有声”。

(2)本诗颔联用比喻的手法写漓江的山石乳洞之美,对其中的“锦囊”一词,后人有不同解释:一说是比喻钟乳石洞,一说是南方吐绶鸡(即火鸡)的别名。你同意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案:同意第一种说法。此联上句写漓江的“笋林”山峰,与本句写钟乳石洞形成一个整体,且与颈联“乳洞此时连越井”密切关联;“锦囊”指用彩绸做的袋子,以此为喻能够突出漓江钟乳石洞的幽深美丽。(每点3分,共6分)

同意第二种说法。此联上句中“笋林”“斑竹”同属植物,本句中“吐绶鸡”“维鸟”同属动物,前后对仗工整;吐绶鸡体表艳丽,以群鸟聚集相拥来比喻漓江山石乳洞的奇异多姿,生动形象。(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两种说法,前者重在与上下句的关联,后者重在谈对仗工整,两个说法的相同点是都表现了漓江山石乳洞的奇异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