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为什么总是弹翅膀(为什么所有的鸟儿中)(1)

秘密就在于鹦鹉特殊的生理构造鸣管和舌头。鹦鹉的发声器叫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由最下部的3~6个气管膨大变形后与其左右相邻的三对变形支气管共同构成,与人类的声带是大大不同的。但是鹦鹉的鸣管与人的声带构造很相近。不同的是人的声带从喉咙到舌端有20厘米,呈直角;而鹦鹉的鸣管到舌端有15厘米,呈近似直角的钝角。这个角度越接近直角,发声的音节感和腔调感越强,可以说是决定发音的音节和腔调的关键。

鹦鹉的发声器官除了具备最基本的鸟类特征之外,其构造比一般的鸟儿更加完善,在它的金刚鹦鹉鸣,管中有四五对调节鸣管管径、声率、张力的特殊肌肉鸣肌。

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鸣肌收缩或松弛,发出鸣叫声;而一般的鸟儿只拥有鸣管,气流进入鸣管后随着鸣管壁的震颤而发出不同的声音,因此普通鸟儿只能够发出不同频率、高低的声音。

另外,鹦鹉的舌头非常发达、圆滑而肥厚柔软,形状也与人的舌头非常相似。

正是由于鹦鹉具备了这些优越的生理条件,所以能惟妙惟肖地模仿人语,发出一-些简单、准确、清晰的音节。

然而、不管鹦鹉多么聪明,都只能学会一些有限的词汇。这种仿效行为不过是机械地模仿,在科学上也叫.效鸣。由于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鸣叫的中枢位于比较低级的纹状体组织中,因而它们没有思想和意识,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含义,也不可能处处十分正确地运用这些语言。

我国古籍中也有相关的记载,宋代的释道原《景德传灯录.越州大殊慧海和尚》:“如鹦鹉只学人言,不得人意。经传佛意,不得佛意而但诵,是学语人,所以不许。“鹦鹉学舌”的成语便是出自于此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