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宏宇

仵作在古代是不是贱籍(古代的更夫和)(1)

(一)更夫:唯一合法的“夜间活动者”,凌晨3点后下班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影视剧里,这八个字,基本“更夫“存在的全部表达了。

只有这八个字的声音,外带打梆子的声音,更夫通常是没有镜头的。

真正的现实中,大概也差不多——就便在“那时候”,也没几个人真正见到过更夫,更别说关注他们了。

除了“报时”和对正经入眠的人可能的“打扰”,更夫,实在显得那么那么的不重要。

可这并不是一个好干的行当。甚至都可以说,是个“不简单”的职业。

在普遍实行“宵禁”的古代,更夫几乎是唯一“自然合法”的“夜间活动者”。

仵作在古代是不是贱籍(古代的更夫和)(2)

在没有计时装置的古代和不能靠看日头判别时辰的夜晚,更夫是怎么计时的?

因“宵禁”而沉积的夜晚,更夫是怎么度过的?

在宵小活跃的黑夜和相信神鬼的时代,更夫的“夜间活动”,都见闻、经历了什么?

我们这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社会,数千年来,都遵循着“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物钟,即便在城市,也是傍晚即“入更”,而后整夜“宵禁”。在绝大多数朝代,“头更”都起于“戌时”,即19:00,“亥时”起为“二更”(21:00~23:00),“子时”起端(23:00)敲打“三更”,“五更”敲响(寅时起、3:00)后,更夫“下班”。

仵作在古代是不是贱籍(古代的更夫和)(3)

放在今天的城市,3:00像是太早了,天还没亮,城市还“在梦中”。可如果有人像我这样是“夜猫子”,并且有机会在3:00紧后出去看看,就会发现,夜的沉寂,已经让开早点铺子的、市政施工的、快递分拣的,以及各种其他原因的“早行人”,给打破了。

在古代,这个时候,农人差不多要起床准备劳作,城市里各种行业也已睁开惺忪睡眼,学子和僧侣该要上早课了,京城里上早朝的官员们也已经摆驾起行了……

听见“五更天”梆子声的“全世界”都“苏醒”过来的时候,更夫消失了。

没人知道,刚刚过去的夜晚,他们经历了什么。人们恐怕都不会意识到他们的存在,直到一天过去,再次听到梆子声和“天干物燥、小心火烛”。

仵作在古代是不是贱籍(古代的更夫和)(4)

(《热血长安》里程小蒙饰演的女仵作)

(二)仵作是古代的“法医”?

仵作就是古代的“验尸官”、“法医”?这多多少少是误会了。

验尸官、法医,可不那么好当,得学一大摞书、考一大摞这证那证,才能成。他们很专业,但只负责“伺候”非正常死亡的人。

相比而言,仵作的工作“广泛而粗浅”。他们的“服务对象”,差不多囊括了所有死者,而不只是“非正常死亡”的那些。他们或许只能对“非正常死亡”的死者做很粗浅的“检验”,但却会承担赋予死者“最后尊严”的使命。这个,验尸官、法医,一般来讲,是不管的。

仵作在古代是不是贱籍(古代的更夫和)(5)

很多“鬼故事”里都会讲到“缝尸匠”,指的是给尸身破损(包括身首异处)的死者缝合成“全尸”的“工匠”。这个的确不是瞎编,真有,而且算是个“行当”,但做这份工作的,并不是“鬼故事”们讲的“裁缝”,而是仵作。

就便在“无神论”占据绝对主流、科技昌明的今天,跟死人打交道,也不是“招人喜欢”的工作。缝合破损的尸体,也需要常人不具备的勇气和“技术”。放在古代,就更……

仵作的“来源”,大体两类,一是“世家”,二是“退役”的军士。

仵作在古代是不是贱籍(古代的更夫和)(6)

军人见识过支离破碎的死亡,比常人少了很多忌讳,虽然可能“专业”方面比较粗砺,但“勇气可嘉”。

“世家”其实比退役军人还难,难不在“技术”而在“延续”。就算在今天,从事跟“死人”相关的行业,也远比一般人更难找到生活伴侣,更别说崇信鬼神的古时候了。肯嫁给仵作、为其家族延续香火,是需要勇气的;跟仵作一起生活,更需要勇气。

仵作在古代是不是贱籍(古代的更夫和)(7)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毛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著有《管得着吗你》《红月亮》《武王伐纣》《深水爆破》等多部长篇小说。主笔、主创多部影视剧本,其中《九死一生》(30集谍战剧)、《危机迷雾》(38集谍战剧)已在央视、北京大台播出。

推荐:

《红楼梦》里知史湘云者,薛宝钗也,但薛宝钗为何后来疏远了她?

《水浒传》里王婆的营生中有一项叫“马泊六”,这是什么职业?

古代典史是个什么官?为什么被民间称为“四爷”?-写乎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