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好朋友小多,欢迎来到发现世界发现自己。

我们今天来说说,在中国乃至在世界历史上,都不可或缺的一个人,唐玄奘,他的梦。

那我们对他都很熟悉,在西游记里的唐玄奘,他们师徒四人,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了真经,将佛教发扬光大。

他到底做了一个什么样的梦呢?

在讲这个梦之前,让我先给大家交代一下这个梦的背景。

唐玄奘他出生于公元602年,也就是隋朝末年,他从小就慧根深种。在他8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父亲在给他讲《孝经》的时候,讲到《曾子壁席》这个故事时,他突然坐了起来,整理了自己的衣冠,说:今天父亲给我讲家训,我怎么能坐着听呢?

他的母亲在他5岁的时候就生病去世了,父亲也在他9岁的时候就生病去世了。

所以他是年幼丧父母呀,本身他的父亲是隋朝的一个县令,家境还不错,但是因为他的父母早亡,他和他的兄弟一共3个人就开始了流浪的生活。他的二哥呢,在他父母死了不久之后,就出家当了和尚,名号为长捷法师,在一个洛阳的净土宗的寺庙里讲经说法,发就跟着他的二哥一起在寺庙里学习各种的佛教经典,跟着他的哥哥参禅悟道。

在他13岁的时候,他就萌生了想要出家的念头,但是在当时呢,出家也并不是说想出就能出的,必须要经过考试,每年都有固定的名额,首先要成年,然后熟知各种佛典,并且通过层层的考试,你才能有当和尚的资格,当时他才13岁啊,他年龄不够啊。在隋炀帝下令开始度僧,也就是说开始招收和尚的考试的时候,郑善果就是哪一年的考官,玄奘去了考场,而且一下就通过了考试,但是郑善果一看,这个小孩才13岁啊,年龄不够,按规定来说还是不能招啊,就把玄奘拒绝了,玄奘就说:意欲远绍如来,近光遗法。就是继承如来的佛法,希望能够将佛教发扬光大、广度众生。

玄奘什么时候变为三藏(梦的应验唐三藏)(1)

郑善果听了以后就非常的称赞,他说,此人誦業易成,風骨難得。若度此子,必为釋門偉器。于是破格录取玄奘。

玄奘什么时候变为三藏(梦的应验唐三藏)(2)

然后玄奘就在寺庙里学习各种佛法知识,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他的疑问也越来越多。他发现在当时的佛教经典中,很多佛教的理论都千奇百怪,尤其是他最注重的一本经书《瑜伽师地论》,

玄奘什么时候变为三藏(梦的应验唐三藏)(3)

这本经书是大乘佛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经书,可是在当时,对这本经书,有各种不同的解读,译文已经混乱不清。因为《瑜伽师地论》是在200多年前的印度僧人昙无谶所译,因为是印度人译的,他不精通汉语,也不了解汉文化,所以他翻译出来的就很晦涩难懂,又加上又经过了200年,那个意思非常的不准确,所以玄奘就没有办法了解到这部经书。

他看了东晋高僧法显的游记,了解到印度有一个学习佛法的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在那里可以学到真正的佛法,所以玄奘蒙生了想要亲自去印度那烂陀寺学习佛法的念头。

所以在贞观元年,也就是公元627年的时候,玄奘就上表朝廷,表示自己想要去印度求取佛经的意愿。但是唐朝当时是刚建国,兵荒马乱,朝廷为了防止百姓外逃,所以就禁止国民出国,取消了护照的发放,所以玄奘的请求被拒绝了。

但是玄奘心意已定,所以毅然决定独自偷渡出国。

他用了4年时间,途径新疆帕米尔高原,翻越了雪山,沙漠,几个斯坦国,最终到达了印度。史料记载,他翻越的最高的雪山海拔7000多米,在这条路上他至少翻越了3座这样的雪山。

玄奘什么时候变为三藏(梦的应验唐三藏)(4)

我们想想,现在的人,翻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山都要准备很多装备。那玄奘一个人,经过了这么艰难的路,他是带着多么强烈的信仰的力量,才能支撑着他走到印度。

最终他在公元631年到达了印度那烂陀寺。

玄奘什么时候变为三藏(梦的应验唐三藏)(5)

玄奘在印度呆了12年。

公元631年到643年,玄奘在印度的这个期间,印度是什么样的呢?

这个时候是印度的戒日王朝。戒日王是婆罗门,信奉的是湿婆教,也就是印度教的其中一种吧。

玄奘什么时候变为三藏(梦的应验唐三藏)(6)

戒日王发现很多周边的国家都在打压佛教,而佛教在当时的印度非常有影响力。所以他就反其道而行之,为了统一整个北印度,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所以极力推崇佛教,那烂陀寺是当时北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里面云集了佛教最权威的老师。刚好这个那烂陀寺就在戒日王统治的版图中。

那玄奘到了那烂陀寺以后,他是跟从一个叫戒贤法师的老师学佛法,根据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

玄奘什么时候变为三藏(梦的应验唐三藏)(7)

这个法师在见到玄奘的时候,表现的非常激动,因为法师在80多岁高龄的时候的上了一种病,这个病使身体每天非常疼痛,一直疼了20年,有很多次他都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直到三年前,有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三个菩萨,分别是观音菩萨,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其中观音菩萨就跟戒贤法师说,你之所以遭受身体的痛苦是有原因的,这都是你前世的业力所致。在你的前世中你是一个国王,但是你对你的国民非常残忍,所以今生要偿还这个恶业。但是现在有一个更好的方法让你可以消除这个恶业。你要记住,在不久的将来,有一个从东土大唐而来的僧人,他想要学习《瑜伽师地论》,你要向他宣讲这部经,并且要将你毕生所学都要教授与他。

说完,三个菩萨消失在他的梦中。

因为戒贤法师对佛的信仰,这么多年他都一直在等待那个僧人。直到玄奘的到来,他就知道,在梦中

菩萨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真的。

所以在玄奘在那烂陀寺学习的时期,戒贤法师将自己毕生对佛法的知识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玄奘

玄奘在那烂陀寺潜心学习了5年,把佛法学习的非常透彻,接着玄奘开始在印度游历,边游历边讲经弘扬佛法,宣讲佛经。因为他对佛法的理解非常透彻,所以他讲的经非常受欢迎。从底层贱民到最高的贵族,都喜欢听他讲经。所以他每到一处,都会引起轰动。他就这样游历了5年,觉得游历的差不多了,所以他就又回到那烂陀寺,准备回到大唐的事情。

这段时间呢,因为戒日王听说了玄奘的影响力。他虽然不信佛教,但是你知道,宗教国家他基本是都是政教合一的,宗教领袖的号召力是非常大的。所以他非常想见见玄奘,他得知玄奘此刻在那烂陀寺。

所以就找到玄奘,希望玄奘可以辅佐他,甚至让玄奘当他的国师。但是玄奘婉拒了他的好意。

戒日王又邀请玄奘来参加当时一年一度的无遮大会。就是无偿的布施食物给老百姓和穷人,顺便宣讲佛法,玄奘本来要准备回国的,但是因为无遮大会是帮助穷人的。所以玄奘还是决定去了。

玄奘在大会上宣讲佛法,反响非常好。那戒日王一看这反向这么好,所以就专门又为玄奘办了一次无遮大会。

在这次大会中,玄奘宣讲佛法,与印度各种不同的教派辩论,没有一个人能辩赢他。最后的18天,无一人敢上去和玄奘辩论。在这次大会后,玄奘在印度被佛教高僧封为“大乘天”,也就是大乘佛教的最高觉者,被小乘佛教高僧封为“解脱天。从商人到贵族都供养了玄奘大量的财宝,可以说在这一刻,他的名也有了,利也有了,在印度达到了最高峰,声名远扬,名声都传到了东土大唐。

玄奘什么时候变为三藏(梦的应验唐三藏)(8)

那戒日王自然是越来越想要挽留玄奘的,但是玄奘说:您的国民听闻佛法久矣,又有这么多得道高僧在您的国家,可是我的国家的国民他们还没有听闻佛法,所以我一定要回去。

所以就在这个时期,他晚上做了一个梦,这个梦是这样的:

于夜中忽梦见那烂陀寺房院荒秽,并盘水牛,无复僧侣。

就是说,他在梦中梦见那烂陀寺变成了一片废墟,周围拴着水牛,但是看不见一个僧人。

法师从幼日王院西门入,见第四重阁上有一金人,色貌端严,光明满室。内心欢喜,欲登上无由,乃请垂引接。

就是法师从曾居住过的幼日王院西门走进去。看见阁楼的第四层上站的一个发着金光的人,相貌端庄,发出来的光照亮了整间房间,法师内心欢喜,想要登上楼去,却怎么也上不去,就请求那人来接引他。

彼曰:我曼殊室利菩萨也。以汝缘业未可来也。乃指寺外曰:妆看是。法师寻指而望,见寺外火焚烧村邑。都为灰烬,彼金人曰:汝可早归。此处十年后,戒日王当崩。印度荒乱,恶人相害,汝可知之。

那人说:我是文殊菩萨。因为你还有前世的业力,所以无法接近我,然后文殊菩萨指着寺外让玄奘看

玄奘看向他所指之处,看到寺外火光冲天,村庄都化为了灰烬。菩萨对他说:你应该早点回去了

这个地方在十年之后,戒日王就会驾崩,印度将陷入混乱,出现众多恶人相互攻击,你要记得啊。

言讫不见。法师觉己怪叹,向胜军说之。胜军曰:三界无安,或当如是,既有斯告,任仁者自图焉。

说完,文殊菩萨就不见了,法师醒来后觉得很奇怪,就把这个梦告诉了胜军,胜军法师是戒贤法师的徒弟,是玄奘亦师亦友的朋友。胜军论师说,这世界本来就不安定,也许真的会这样,既然有了这样的劝告,你自己决定去留吧。

这个梦被唐玄奘的徒弟,慧立法师记载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

玄奘什么时候变为三藏(梦的应验唐三藏)(9)

在这个梦之后,玄奘更加坚定和加快了自己回到祖国的脚步。

果然在十年后,大唐有一位外交官叫王玄策,是大唐驻印度的大使。在他写的《中天竺国行记》中记载

戒日王在公元647年驾崩,他的臣子阿罗那是篡位,北印度陷入四分五裂之中。

那这个梦其实是得到了应验,也正是因为玄奘回到了大唐,他带回并翻译了1335卷经书,由于他对中印文化和文字都非常了解,所以他翻译的经书非常准确,最终使佛教发扬光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文化名人录》里,只有两位中国人,一是孔子,另一位就是玄奘大师。足以见得,玄奘对佛教的弘扬功不可没。

如果没有玄奘的回到祖国,可能他就和戒日王朝一起泯灭了,佛教的历史可能也要改写了。

我发现预示梦,是建立在很多基础之上才能梦到的,比如对自己决策的长期思索,但是又得不到解答,那这个时候如果你做了一个梦,有可能这个梦,就是你长期思索的这个问题的答案。

好了。这一集就是这样了。如果你对预示梦有什么看法的话欢迎留言给我,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欢迎订阅我的频道和给我点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