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鳞鱼,无鳞鱼,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为什么野外多无鳞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为什么野外多无鳞鱼(有鳞鱼无鳞鱼)

为什么野外多无鳞鱼

                      有鳞鱼,无鳞鱼

    俗话说: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这里说的一条腿在植物食物指的是菌菇,而动物食品则指的是鱼,有鳞鱼与无鳞鱼都在此列。那么有鳞鱼和无鳞鱼它们同为鱼的一个家族,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呢?

它们的共同点:

1)蛋白质:每100g鱼肉蛋白质含量均在13%以上,属于丰富蛋白质来源;鱼肉由纤细单个肌群组成,肌群之间有丰富的成胶物质,所以鱼肉口感细腻;鱼肉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极易分解成人体吸收的氨基酸,鱼肉的消化率在87%以上,在动物食物中,吸收率名列榜首。

2)脂肪:鱼肉的脂肪含量低,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第4条:常吃适量的鱼、禽、蛋和瘦肉,把鱼放在第一位,既印证了吃动物食品关于“腿论”,也是由于鱼肉脂肪比瘦肉都低5%-10%。

它们的区别:

1)鱼鳞:

有鳞鱼:和人的皮肤一样,鱼鳞覆盖在鱼身体表面,有保护鱼体的作用,当水下有凶猛的动物侵袭鱼时,鱼鳞能折射出光,鱼鳞所起的作用等同于一面镜子,使自己与水天成一色,保护自身安全;鱼鳞像鱼的盔甲,覆盖在鱼体外,避免游动时鱼体与水流的摩擦伤害;也可以抵御外界细菌的侵入;鱼鳞还便于鱼体成型。

无鳞鱼:属于脊椎动物,全身只有一根“主梁”,无鳞鱼外面一层粘液,实际是它皮肤另一种存在形式,防止外界细菌的侵入;我们去捉住无鳞鱼,滑溜溜的粘液让你不易抓住,出现危险情况,它特殊的体液助它圆滑的逃过一劫。

2)生存环境:

有鳞鱼:绝大多数生活在淡水、浅水中,由于经常游动,它需要骨骼来支撑,所以有鳞鱼多刺。但带鱼、武昌鱼生活在海水里,由于鱼鳞逐渐退化,实际上外层薄薄的银色是鱼鳞,它们也在有鳞鱼的队列里。

无鳞鱼:大多数在500米以上的深海水区;也有淡水浅水区域,如河鳗,黄蟮,泥鳅。它们少刺多肉。

3)营养与口感

有鳞鱼由于在浅水区域经常游动,类似锻炼后的肌肉,肉质紧致、细腻,吃有鳞鱼有吃“瘦肉”的口感;多刺也是吃鱼的麻烦所在。

无鳞鱼的肉质松软,脂肪含量较有鳞鱼高,口感类似“肥肉”,大家有过这样的体验:清蒸河鳗不放油,蒸熟后也是油汪汪的一盘;由于肉多刺少,对吃鱼易卡喉的朋友也是不错的选择。

深海的无鳞鱼由于它的特殊生存环境决定它的营养价值更高于有鳞鱼,其中的欧米伽3脂肪酸对于老年人有打通血管的功效;对于婴幼儿是“脑脂肪”,富含DHA和EPA,是婴幼儿智力发展必须成分,喜欢吃鱼的人聪明也是来源于此。

4)胆固醇

有鳞鱼的胆固醇含量较低。

淡水区域的无鳞鱼胆固醇高于有鳞鱼,如银鱼每100g含胆固醇361mg,河鳗泥鳅黄蟮每100g均超过120mg以上,对比瘦肉每100g含胆固醇81mg,无鳞鱼的胆固醇含量还是普通过高,对于高胆固醇患者,此类鱼浅尝则止。

     以上是我们对有鳞鱼和无鳞鱼了解,知道它们的共性与区别,当我们在菜场或饭店点菜时,有个大致的方向,投其胃口,就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