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高宗绍兴十ー年(金皇统元年、1141年)十ー月,宋金代表经过谈判,正式签订和约这是自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议和以来,双方第二次达成停战协议,两次和议相隔三年时间和上次议和不同,宋朝此次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却心甘情愿的签订了屈辱的条约,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岳飞被杀全过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岳飞被杀全过程(岳飞之死)

岳飞被杀全过程

南宋高宗绍兴十ー年(金皇统元年、1141年)十ー月,宋金代表经过谈判,正式签订和约。这是自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议和以来,双方第二次达成停战协议,两次和议相隔三年时间。和上次议和不同,宋朝此次完全掌握了主动权,却心甘情愿的签订了屈辱的条约,这在历史上实属罕见。

金宋此次和议的主要条款,是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贡奉银25万两、绢25万匹,宋金以淮水、大散关为界。按照条约的规定,宋朝将士浴血奋战得到的大片土地,包括岳家军克复的唐、邓、商等州,吴阶等部收复的陕西州县,以至吴玠曾拼死坚守的和尚原要害,全部拱手献给金朝。

宋朝统治集团依靠如此沉重的代价,用以换取东南半壁江山的统治权。宋高宗以"臣构"的名义向金朝敬献"表",奴颜婢膝地表示:"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熙宗在册封赵构文中说:"册命尔为帝,国号宋,世守臣职,永为屏翰,鸣呼钦哉,其恭听朕命。"完全是居高临下,用过去对待楚、齐傀儡的口吻,来对待南宋王朝。

宋高宗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率领的宋军节节胜利,金军一败再败的情况下,如此奴颜婢膝的媾和究竟是为了什么?宋金之际的那场合议的意义,究竟又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解读宋高宗时期,那个莫名其妙和议背后的故事。

议和的原因

如果从议和的背景来看,当时金朝经过几次大败,被迫从淮南地区撤军,在短时期内,是没有力量再次组织力量进行战争了,所以金国是需要休养生息的,他们迫切的希望休战。

宋朝虽然数次击败了金军进攻,保住半壁江山,岳飞等爱国将士也希望能够直捣黄龙,迎回二帝。但是以宋高宗、秦桧为首的统治集团,他们也是更希望见好就收,就此罢兵。所以金、宋双方,就具备了从战场走向谈判桌的条件。

我们毋庸质疑,促进金、宋第二次和议的直接原因是军事。然而,在军事的背后,却有隐藏着更加深层次的原因。

宋高宗即位之初,在金军强大的攻势面前,如丧家之犬,朝不保夕,不断向金朝乞和。

"盖自上即位,遣使使虏(金)者,无虑十数辈,而未尝报聘。"(语出《宋史》)

宋高宗起初并没有想和金国开战的念头,他的想法就是"逃",他甚至在海边常年预备了船只,好在金军打过来的时候,能够迅速的跑到海上!

宋高宗和金国的作战,那就是被迫的,是在乞和无望的形势下,跑又无处可跑的情况下,宋高宗才不得不起用岳飞等主战派文臣武将抗击金军。宋高宗自己也没有想到仗会打的如此顺利,经过数年的苦战,竟然收复了那么许多的失地,甚至连旧都汴梁也要收复了。

这种情况是全国上下举国欢庆,但是作为一国之君的宋高宗赵构,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有着他的想法和担心。

宋高宗赵构的担心

随着南宋战略形势好转,尤其在军事上,已经具备了反攻中原的能力之后,宋高宗不再担心自己会被金国灭亡,也不在担心自己会像父亲和哥哥那样,成为金人的俘虏。赵构现在处心积虑所考虑的是,来自两方面的威胁。

宋高宗所考虑的第一个威胁,是他的哥哥钦宗还朝之虑。宋高宗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全是因为徽、钦二帝被金军掳去,这样他才有机会即位。

那么如果宋军占领中原,逼迫金国释放徽、钦二帝还朝,宋高宗的帝位必然受到威胁。东京陷落时,徽宗已是太上皇,他还朝对高宗帝位还威胁不大。但钦宗不同,被俘前是名正言顺的皇帝,还朝后自然有复位的问题。而且朝中不少大臣,也是希望迎回二人的,那个岳飞不就是为了靖康之耻而宵衣旰食,还常常把迎回二帝,挂在嘴边吗?

宋高宗有了这个想法,但是却不能讲出来,因为这有违皇室所尊崇的儒家的"尊尊亲亲"之意。所以来说,宋朝虽然多次遣臣使金,但对请求金朝放还二帝,却并不积极。

宋绍兴七年(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春,宋高宗得知宋徽宗死讯(宋徹宗死于绍兴五年)后,立即派徽猷阁待制王伦为"迎奉梓宫使"赴金,以祈请徽宗柩还朝,但对健在的钦宗却是另一种态度。

王伦使金前,曾就钦宗之事请旨。宋高宗仅让王伦带200两黄金交给钦宗,而左相赵鼎却对王伦说:当今皇上登位已久,你见到孝慈渊圣皇帝(钦宗尊号),告诉他,目前君臣的名分已定,难道可以更改吗?"赵鼎这番话表达的是谁的意思?毋庸置疑,一定是赵构的意思,只不过是借着赵鼎的嘴说出来罢了!

绍兴十二年(金国皇统二年,1142年),金国放归随徽、钦二帝北狩的韦后,回到宋朝,临走之时,钦宗再让她转达还朝之意,并且声称能当个老百姓就心满意足了,言辞之悲切,可见一斑。韦后还朝后,当她知到朝议已定的时候,就绝口不提钦宗求归之事。在这之后,还有一个曾经使金被囚的张邵,还朝时,上书秦桧,表明金国有归还孝慈渊圣皇帝(钦宗)回朝之意,劝秦桧上奏高宗皇帝,遣使迎请。

要说最了解宋高宗赵构的人,还要起来属秦桧,他早已察觉出赵构心中的真实想法,所以秦桧不但不上奏,更是不派人迎请,而且还为此迁怒于张邵,嫌他多事。显然钦宗还朝,遇到很大的阻力,而这个阻力,最大是来自于高宗皇帝的。秦桧的这种做法,很是对高宗的心理,这个从终高宗一朝,秦桧都荣宠有加,就可以看的出来。

第二个让宋高宗感到担忧的就是将帅擅权。北宋自开国皇帝赵匡胤以来,历代皇帝都有一个共同的担忧,那就是担心带兵武将,军权过重而威胁皇权,因此对武将的防范和箝制甚严,往往采取"以文制武"和"将从中御"等方式,有意削弱将帅的指挥权限。

南宋建立后,迫于外患威胁,没有别的办法的情况下,只得放松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国策,这才涌现出了诸如岳飞、韩世忠等杰出的武将,是他们的军事才能,得到一定的发挥。

然而,随着岳飞、韩世忠等将帅兵权日重,威望益隆的情况下,这就引起了宋高宗等人的猜忌,惧怕他们仿效"陈桥兵变",夺取皇位。

而且当时,也确实有的武将,比如说如刘光世,难以驭制。因此,宋高宗这才不顾舆论及削弱军事力量,决心与金谋和,以解决武将军权过重的问题。

宋高宗正是出于上述的考虑,才决定在宋朝军力增强的形势下,与金议和。

宋高宗曾对秦桧说过:"敌人议和,熟思所以应之,若彼我之势强弱相等,如是而和者,必有休兵之意。我强彼弱,足以制其命,如是而和者,彼有惧我之意也。"

所以赵构是在明知南宋军事力量,已经超过金朝的情况下,不向金朝发动反攻,而是削弱、限制抗金力量,以讨好金朝,求得皇位巩固。这正是宋朝不惜屈辱议和的政治原因。

那么金国对于议和又是怎么想的呢?金国当时也是急切的谋求议和。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当时金国的情况很是微妙,国中对于南宋,也有着政见不同的两派。一派主战,另外一派主和。金熙宗与完颜宗弼,是强力镇压了主和派,从而决定攻宋的军事部署。

但是,随着攻宋的失利,金熙宗和完颜宗弼,也受到来自主和派的巨大压力。在前线的完颜宗弼几次从军中还朝,处置朝中反对派,以免他们乘机夺权。

天眷三年(1140年)九月,金熙宗杀了反对出兵的原左丞相完颜希尹、右丞肃庆及希尹之子昭武大将军把搭、符宝郎漫带等人。罪名是"事辄异论",意思就是说每当有事的时候,总是持相反的论调。

皇统元年(1141年),金熙宗又接连罢免参知政事耶律让和行台平章政事耶律晖等人。

虽然处罚了这些人,金熙宗也知道,一味的靠严刑峻法,是无法堵住国人的嘴的,而且军事上的几次失败,也使得金国没有足够的力量将战争继续下去。因此为了争取主动,金熙宗和完颜宗弼,也调整了对宋政策,改军事进攻为与宋议和。至此,金与宋在议和问题上,很快的趋于一致。

岳飞之死

宋高宗为了能够顺利议和,就必然得减少议和的阻力,确切的说,就是要收那些大将的军权。

赵构于是就采取了罢宣抚司,收三将兵权的系列措施,在这些措施的进行中,岳飞被主和派杀害,铺平了和金国议和的道路。

南宋绍兴年间,宋军中以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将的实力最强,三将分别担任一方面的宣抚使,在南宋军队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赵构、秦桧等人经过密谋后,企图削夺久握重兵的三将兵权。他们以犒赏宋军为由,诏岳飞、韩世忠、张俊入朝。

绍兴十一年(1141年)四月间,三将奉诏到达临安,秦桧盛筵款待,赵构亲自召见,随后发布三道制词,以韩世忠、张俊改任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实际目的是把三将拘羁在朝廷,与手下军兵脱离。

赵构紧接着就下诏令撤销三将的淮东、淮西、京湖三宣抚司,原宣抚司中的统制官各统所部,自为一军,其军衔加"御前"二字,规定"将来调发,并三省、枢密院取旨施行",这样一来,就把三个宣抚司的兵权收归了朝廷。

赵构罢三将兵权之后,张俊迅速妥协,一反常态,开始迎合秦桧等人,主张和议。而韩世忠、岳飞则坚决反对宋高宗、秦桧的求和活动,多次上书表示意见。

赵构、秦桧为了搬掉向金朝求和的障碍,加紧了迫害韩世忠和岳飞的行动。

五月上旬,宋廷派张俊和岳飞前往淮东,以"措置战守"为名,处置韩世忠军。张俊把韩世忠的军队,从楚州调到长江南岸的镇江府,其中精锐背嵬亲军,分调到临安屯住,并拆毁了海州城(今江苏连云港)。

张俊此行原本还有收买韩世忠部将、罗织罪名加害韩世忠本人的使命,由于岳飞的坚决反对而没有得逞。于是,秦桧、张俊更加记恨岳飞。

宋高宗在八月下诏罢免了岳飞的枢密副使之职。仅仅一个月后,秦桧就和张俊一起,收买岳飞部将王俊、王贵,诬告岳飞谋反。又仅仅过了一个月,宋高宗和秦桧就把岳飞投入了监狱,接着又罢了韩世忠的官。十二月秦桧遵照完颜宗弼所提出的"必杀岳飞才可议和"的条件,把岳飞害死在狱中。同时遇害的还有岳云和部将张宪。岳家军的将领被株连者甚多,朝廷之中同情岳飞、坚决主张抗金的文武官员纷纷被贬斥,南宋的抗金力量遭到巨大打击。

张俊也没有落下什么好下场,起初秦桧为了迫害岳飞、韩世忠,曾经极力拉拢张俊,拍胸脯打保票,一力保证议和之后"兵权归俊",但是等到目的达到之后,便指使僚属江邈,上疏弹劾张俊,罢免了他的枢密使之职。至此"中外大权尽归于桧"。

宋高宗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金国被岳飞等将领打的议和了,而岳飞这些大将的兵权,也全部被收到自己的手中,岳飞也被杀害了,自己身边的威胁全部解除了。但是随着宋金的绍兴议和,南宋的那种被岳飞等爱国将领所激发出来的尚武精神,也随着岳飞的身死而湮灭,又重新回到了北宋时期的"以文制武,将从中御"的时代,从这以后,南宋再也没有一次像样的北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