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仔细辨认过后,来人竟是他在西安时候认识的小乞儿找他的目的是代表党来邀请他、他的家人、文宣一队的艺人加入人民的剧团,为人民演戏当晚,张庆奎和其它的几位艺人主动为解放军举行了慰问演出在这一天里,张庆奎第一次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1948年,原文宣一队的艺人们,大部分加入了新绛县吕梁十分区的民声剧团,不久张庆奎被提升为主管业务的副团长同年,张庆奎的父亲因病去世,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山西蒲剧名家名段老艺人?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山西蒲剧名家名段老艺人(山西蒲剧部分老艺人)

山西蒲剧名家名段老艺人

(接上文)

仔细辨认过后,来人竟是他在西安时候认识的小乞儿。找他的目的是代表党来邀请他、他的家人、文宣一队的艺人加入人民的剧团,为人民演戏。当晚,张庆奎和其它的几位艺人主动为解放军举行了慰问演出。在这一天里,张庆奎第一次感受到了做人的尊严。1948年,原文宣一队的艺人们,大部分加入了新绛县吕梁十分区的民声剧团,不久张庆奎被提升为主管业务的副团长。同年,张庆奎的父亲因病去世。

父亲去世后,张庆奎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工作中。练功、演出、慰问、剧团事务,让他逐渐地消瘦了下去。1949年以后,民声剧团由新绛迁到了临汾,演出活动更为频繁。翻身做主人的艺人们,与以往赚钱糊口不同,是在为百姓认认真真地演戏。党和政府先后组织上百名文化教员。在各蒲剧团办起了扫盲识字速成班,并委派墨遗萍、赵乙、张峰、杜波等一批新文艺工作者进入蒲剧界专门从事文艺工作。这时,只认识“张庆奎”三个字的张庆奎也开始了学习文化的艰苦历程。

一开始,张庆奎对学习文化兴趣缺缺,因为以前的名家名角懂文化得很少,大名鼎鼎的王存才、孙广胜也都目不识丁,他觉得文化知识和演戏基本上没什么联系,是根本不搭边的两件事,可这又是党交给他的任务,一定得完成。演员以演戏为主,学文化自然就被放在了次要位置。

古人云:“教之道,贵以专。”心无旁骛才能学有所长。剧团第一次文化考试:张庆奎名落孙山,他是最后一名,这让他很受打击,晚上撕了成绩榜。举动虽小,性质却很不好。接下来大会批,小会批,散会后指导员又找他谈话。张庆奎很懊悔自己的鲁莽举动,下定了决心要学好文化知识。从此以后,他便抄随处可见的标语,贴到哪儿抄到哪儿,一字一句的认,后来还专门买了一本《同音字典》,查拼音,背字典。这本字典他一直珍藏了五十多年,至今还在家中保存着。

表演之余学习文化虽然辛苦,但是张庆奎很快感受到了快乐和充实。一次文化教师问他:“为什么演戏?”他斩钉载铁地说:“为了报恩!”这是潜藏在艺人心里最淳朴的话。他清楚地知道是党给了他一切,给了他做人的尊严,让他从“下九流”的戏子一跃而成为人民艺术家、民声剧团副团长,他所说的报恩,就是尽自己的一切努力演好每一场戏,用自己的方式去报恩。

一九五二年,张庆奎随剧团赴北京参加全国戏曲汇演。初识北京,张庆奎感受到了故宫的庄严,天安门的宏伟,还有北京随处可嗅到的浓浓的文化气息。更幸运的是,他们还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国庆大阅兵,张庆奎也有幸被选为“文艺大军”方阵中的一员。国庆节过后的一天,参加汇演的所有演员,接到了落款是文化部的大红请柬,邀所有参加汇演的演员到北京饭店赴宴。正是在这次宴会上,他们见到了周总理。宴会开始了,周总理微笑地举起酒杯和参加汇演的演员们碰杯祝酒,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大家都知道他们正在和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交谈。他的品德,他的功业,足以让见到他的人折服。张庆奎不记得自己说了什么,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总理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了他的脑海里,抹不去也消不掉。

这一年是张庆奎第一次进京演出,也是蒲剧在解放后首次赴京。剧团带去三个剧目,王秀兰的《藏舟》、阎逢春的《贩马》和张庆奎的《观阵》,受到了首都观众一致好评,王秀兰还荣获了优秀演员二等奖,这是蒲剧第一次获得全国大奖。

离京的前一天,经人引荐,张庆奎他们拜访了慕名已久的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去的时候,梅先生正在书房内伏案作画。画的是一幅梅花图,刚题完落款。此画水墨挥洒淋漓,丹青点染清雅,梅花傲霜立雪超拔脱俗,俨然大师手笔,所题文字亦是端庄秀雅,自成一体。这幅画让大家感到很是惊讶,同样是唱戏的,没想到梅先生在书画上也有如此高的造诣,言谈举止宛若一位文人。这时,张庆奎他们才明白,为什么徽班进京后能够异军突起,且能和雅部“昆腔”相抗衡,最终还取而代之。

梅先生对蒲州梆子很了解,对其中的绝技更是赞口不绝。在问到张庆奎他们读过什么书时,

他们回以目不识丁,这让梅先生眉头一皱,认为这正是戏曲各个剧种的弊病所在,没有文化就不能认识戏曲之精粹,难以登上艺术之更高峰,读书写字看似与表演无关,其实演员一招一式都

要靠这些潜在的修养支配和引导。这次谈话让张庆奎他们感触颇深,回临汾以后,都把学习文化放到了第一位。有了文化知识,再加上勤于琢磨,他的表演艺术和思想意识也就随之而提高了一个档次。

随着表演水平的提高,张庆奎学习愈加勤奋,每天坚持晚饭后学习两个小时,业余时间,还尝试着为一些戏剧、文艺刊物撰写文章。后来,他常对年轻演员说,“旧社会人们生活很苦,老一辈的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很低,现代人则不相同,他们欣赏艺术的眼光很高,演员没有一定的文化是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的……”“

张庆奎不仅古装戏演得好,《宫门挂带》和《三家店》就是他在解放后这几年的代表作,演出现代戏,他在蒲剧同辈演员中,也是演得最早、演得最多的一个,表演也最富盛名。他演现代戏始于一九五五年,演出的第一个剧目是《不能走那条路》,剧中饰演宋老定。此剧适应时代潮流,内容以教育群众为主。每到一地演出,都是人山人海,挤满了观众,在晋南地区举行的现代戏汇演中,张庆奎获得了现代戏演员奖。《不能走那条路》开拓了蒲剧现代戏的新路,张庆奎也以此为开端,先后演出了《保卫和平》、《中秋之夜》、《白手女》、《三里湾》、《朝阳沟》、《蛟河浪》、《红灯记》、《沙家浜》等三十多个现代戏。他对所饰演过的现代戏中的人物都有自己的创造,绝无雷同,也无千人一面、千口一腔之嫌。

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表演艺术的成熟,张庆奎的政治觉悟也随之提高。在文化班里,他学习马列主义,读《毛泽东选集》,明白了什么是“人民”,知道了新世界的名字叫“社会主义社会”,更了解了什么是共产党,懂得了做人的道理。终于,他慎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在1956年的一天,他站在了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举起了右手,光荣的宣誓,承诺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1957年,蒲剧界组建了联合演出团,再次进京演出。演出团的阵容颇为整齐,集中了七个剧团的优秀演员,所带剧目大约四十个。其中,蒲剧五大名演员都携拿手好戏抵京。张庆奎自带了《三家店》、《宫门挂带》、《出棠邑》等剧目,还配了阎逢春《薛刚反唐》中的薛猛。在文联礼堂的演出,张庆奎的《观阵》是最后一个压轴大戏。他不温不火地的演出,获得了艺术界同行和京城观众的一致首肯。接着,蒲剧在北京各大剧院连演了一个月,其高亢、火爆的风格感染着所有到场的观众。在北京演出成功后,赴京演出团在天津、河北省石家庄、张家口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在京津期间,阎逢春、张庆奎、舒明贵到中国京剧院、天津戏曲学校传授帽翅、翎子、梢子髯口功等表演技巧。这一年是蒲剧艺术最辉煌的一年,也是张庆奎艺术生涯中值得铭记的一年。

蒲剧团在京一炮打响后,便开始了在全国各地的巡回演出。1959年,以晋南专署蒲剧一团和二团为主力,从部分县蒲剧团抽调15名演职员,组成蒲州梆子演出团,随山西人民福建前线慰问团赴福建前线慰问演出,途径厦门、上海、杭州均有演出,张庆奎的《三家店》转瞬间红遍了大江南北。从南方回来不久,他便赴东北长春电影制片厂参加了戏曲艺术片《窦娥冤》的拍摄。在片中,他饰演唱不过四五句的黄其,一个不起眼的小配角,但他毫无怨言,认认真真地表演。有事的时候率先到位,没事的时候,就自己练功。1960年1月,晋南专署蒲剧第一团、第二团在艺术片拍摄完成后,先后到哈尔滨、沈阳、本溪等地巡回演出,在东三省轰动一时,蒲剧“十三红”的艺名也在这片黑土地上广泛传扬。

1960年9月,晋南专署蒲剧第二团赴天津,辽宁沈阳、大连、本溪、旅顺,黑龙江省佳木斯、牡丹江、哈尔滨、吉林省吉林市及北大荒农垦兵团等地进行巡回演出,张庆奎二出关外,所带剧目有《薛刚反朝》、《三家店》、《游龟山》、《四进士》等,演出无一不获得成功。蒲剧艺术家们,经过不懈的努力,又一次将蒲剧艺术的种子洒向了遥远的北疆边陲。

1961年,晋南专署蒲剧第一团、第二团合并,改名为晋南专署蒲剧院蒲剧团,由邓焰兼任团长,张庆奎被任命为晋南专署蒲剧院副团长。此时蒲剧界有成就的艺术家们几乎都汇聚于此,五大名演员也齐聚一堂。晋南蒲剧院的成立,凝聚了蒲剧最精锐的艺术精华,蒲剧的声望如日中天,使蒲剧的繁荣昌盛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演员来说,时间在他们的表演中缓缓流淌。1964年,张庆奎当选为山西省文联委员。他不过才四十出头,正值年富力强之际,体能精力、经验、智慧都达到了最佳状态,他还可以冲刺一下,向蒲剧表演的巅峰迈进,他相信自己的实力。只是,这样的想法,经不起残酷现实的考验。

常言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1967年以后,张庆奎的腿病日益严重。说书人的嘴,演戏人的腿,几乎与他们的生命相等。张庆奎的腿功更是一绝,《跑城》中的徐策,《观阵》中的秦琼,都是做工很繁重的戏,都要靠双腿来锦上添花,对于现在的他来说,面临着政治和身体两方面的严重打击。

日子一天天过去,腿也一天比一天疼,经医院检查,确诊为骨质增生,据说在膝盖的骨缝里长满了骨刺,变天和活动多的时候更是疼得厉害。1969年,他曾到西安治疗过一段时间,虽然每条腿每次都要抽出大约二百毫升的脓水,但是治疗的效果却不太明显,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任何一场演出。直到1987年那场让他无法再登台的大病为止,近二十年时间的上千场演出,都是靠吃四环素、去痛片坚持下来的。

1977年,恢复排练演出古装戏,张庆奎便忍着双腿的剧痛重新披挂上阵,同一年,他当选为山西省政协第三届委员。1980年,中共临汾地委、行政署决定在临汾地区蒲剧团的基础上,恢复蒲剧院建制,张庆奎担任副院长。这一时期,他先后排练演出了《小刀会》、《杨门女将》、《寇准背靴》、《十五贯》、《麟骨床》等一批剧目。从这一年起,张庆奎的腿病更严重了,可是他的戏却越演越多,越唱越精彩,心情也一天比一天好。

转眼间,张庆奎已经是五十七岁的人,唱戏也唱了五十年了。为了表彰他对蒲剧事业所作出的贡献,1981年12月29日,山西省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临汾行署文化局、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临汾分会、临汾蒲剧院为十三红举办了“舞台演出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有来自北京的全国戏剧界顶级专家,各省市兄弟剧种代表700余人参加,这是蒲剧史上第一次举行这样隆重的纪念活动,许多艺人都为此感动落泪,这是作为艺人的骄傲,也是后辈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