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听读15分钟可以改变孩子一生(夜听未来10年最有出息的孩子)(1)

文 | 自然的恩典 图 | 网络

来源 | 自然的恩典(ID:full_wisdom)

每天听读15分钟可以改变孩子一生(夜听未来10年最有出息的孩子)(2)

上方蓝标听主播朗读的音频

每天听读15分钟可以改变孩子一生(夜听未来10年最有出息的孩子)(3)

高考成绩揭晓后,荣登榜首的那些“别人家的孩子”,真是羡煞我们这些围观的父母。

看看自家孩子,连写个作业都要抓耳挠腮、左顾右盼、东张西望。

恨铁不成钢的爸妈们,难以隐藏内心极度失望的落差,忍不住掐腰跺脚怒吼道:“瞅瞅别人家的孩子!”

父母之心,自是殷殷切切,拳拳可亲。

可是哪些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影响孩子的一生?

究竟什么样的家庭,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呢?

- 01 -

懂得言传身教,做孩子榜样的家庭

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言传身教。

只有“言传”没有“身教”,等于无效。不但无效,而且还会起反作用。

又是一年高考季,近期网络上热度最高的话题都是“高考状元”。

很多家长看到这些新闻后纷纷感叹:“到底是什么样的神仙家庭,才能教育出如此优秀的孩子?”

广西南宁的高考理科状元杨晨煜取得了数学、英语双满分,语文140,理综290,总分730分的好成绩。

他不仅是学霸,还是兴趣爱好广泛的全能学霸,书法、羽毛球、足球均有涉猎,平时喜欢看纪录片,对科研有兴趣。

杨晨煜的妈妈对教育颇有体会:

“一定要在孩子没有自主思考能力时,帮助养成习惯,家长要自律,不能把孩子丢一边自己玩手机,定型之后,未来的路会很好走。

平和,稳定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来说就是最好的。”

每天听读15分钟可以改变孩子一生(夜听未来10年最有出息的孩子)(4)

还记得那个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大放异彩的武亦姝吗?

她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心态,取得了诗词大会开播以来的最高分,成功夺冠,被誉为“国民才女”。

为了让孩子爱上学习,武亦姝放学回家后,爸爸不再下棋,而是主动拿起书来,和她一起阅读;武亦姝的爸妈还经常会和女儿一起玩“诗词接龙”游戏,谁输了就要做家务。

有了父母陪伴和以身作则,从幼儿园到读高中,武亦姝从未远离过诗词。

如此数年,小时候顽皮厌学的亦姝,逐渐爱上学习,蜕变成了知礼尚学的高中生,乃至养成了今天的“国民才女”。

今年高考,武亦姝虽不是“状元”,但也以理科总分613分(满分660分),上海市77名的好成绩,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寻。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无论是杨晨煜的破纪录高分,还是武亦姝的多才多艺。一定意义上,都是父母自我修行的反射:

父母教给他们的最重要品格,是延迟享受,是自律;父母影响他们的最重要手段,是“身教”,而不是“说教”。

由此可见,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究竟有多重要。

就像一位智者曾经说过:

“孩子的所有问题,百分之百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是原件,家庭是复印机,孩子是复印件。

如果复印件出了问题,那么我们一定要回溯到原件上去找问题。父母的一言一行、一点一滴全部会进入孩子的潜意识。”

孩子就像是一件作品,父母就是他的雕刻师,他被雕刻成什么样,当然取决于雕刻师。

而想要雕刻出卓越的作品,就一定要用对方法。最有效的教育,就是让孩子看到父母是如何做的。

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教材,是孩子最大的榜样!

每天听读15分钟可以改变孩子一生(夜听未来10年最有出息的孩子)(5)

- 02 -

帮助孩子建立梦想的家庭

父母一定要建立自己的梦想,然后再帮助孩子建立伟大、美好、无私的梦想。

梦想就像一粒种子,它会自动吸引宇宙的能量为己所用。就像苹果种子,他会自然把天地的能量转化成苹果。

梦想是孩子一生发展的动力,是对未知世界的向往、对生命极限的超越。

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让孩子自己做出决定,学习内心真正热爱的东西,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人的第一大品质,就是梦想。梦想就是一粒种子,它是生命的基因,是孩子珍贵的品质,决定着未来的一切。

马云如果没有梦想,就没有今天的阿里巴巴。梦想是来自宇宙的礼物,而且还是免费的礼物,但是很多人却没有获得它,没有使用它。

一个人一生有没有成就是由他的梦想决定的,所以父母在帮助孩子把成绩搞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帮助他建立一个梦想,并且我们作为父母,自己也要有梦想。

为什么要帮助孩子建立伟大,美好,无私的梦想呢?因为宇宙的特性就是伟大,美好,无私。

当我们的梦想也是伟大,美好,无私的时候,就会跟宇宙的强大力量相连,我们的梦想将会得到整个宇宙的帮助。

父母要注重培养孩子生命中那些珍贵的品质,孩子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因为人只有因为美好的品质才变得更加珍贵!

- 03 -

正确鼓励和赞美孩子的家庭

开口说孩子,要尽量鼓励,给予正能量。不要打击式教育,给孩子灌输负能量。

人是什么?人什么都不是,像个空瓶子,装什么就是什么。

我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话题:“父母的语言暴力,对孩子有多大的伤害?”

每天听读15分钟可以改变孩子一生(夜听未来10年最有出息的孩子)(6)

摘取部分网友留言分享给大家——

我妈曾说:“在你身上看不到一点希望”。我自卑了二十年。

“你也就是比你哥学习好,其他什么都比不上!”哪怕我已长大,想起这句话依然害怕得发抖。

我30岁了,还是那么自卑,就因为从小听着“你的鼻子真塌、你的嘴真大、你看谁谁谁永远都比你考得好……”

一个情绪动荡、不会好好说话的家庭,会对孩子的心灵有怎样的破坏作用?

无法预计。

但足够让他们在每一次回家、每一次吃饭、每一次睡觉的时候,都感到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甚至会伴随(毁掉)他们的一生。

有一项调查,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过父母语言上的伤害。

“废物”、“丢人”、 “是个人都比你强”……

最终,在父母那里受的气,全都以犯罪的形式,发泄在了别人身上,可人们却往往忽略了悲剧的源头。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正确鼓励孩子呢?

1. 积极地肯定

“我相信你能做到!”而不是 “我希望你能做到!”

前者给孩子坚持下去的信心,后者会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容易半途而废。

2. 避免双重标准

父母对孩子提出所有的要求,自己一定也要达到。所谓言传身教,就是如此。

3. 重视孩子的贡献和价值

每个人在家庭中、社会中都在谋求“存在感”,孩子也不例外。父母满足孩子存在的需要,有利于发展孩子高自尊的人格。

4. 接纳孩子的缺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的优势,往往也有不足之处。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分清楚缺点和错误,因为错误可以改正,缺点唯有接纳并尽力弥补!

5. “鼓励进步”比“关注成就”更重要

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父母关注并肯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呈现出的进步和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培养孩子接受挑战的勇气、掌握克服困难的方法、发展应对挫折的能力!

每一个生命都是优秀的,每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完美的。而积极向上、信任真诚、鼓励赞美的语言,会像阳光一样滋养着每个生命。

所以,千万不要小觑了鼓励和赞美的力量,父母、老师们的一句话、一个神态、一个表情,都会留在孩子的脑海里,并铸就他们的潜意识。

无论过去多少年,孩子们依然会记得被父母、老师鼓励赞美的画面,这就是一颗种子,会在他们的生命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每天听读15分钟可以改变孩子一生(夜听未来10年最有出息的孩子)(7)

- 04 -

懂得正确“放养”孩子的家庭

真正的放养,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父母要懂得“抓大放小”,把握一个大原则,给孩子相对宽松的成长空间。

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疑问:“管得严,担心孩子叛逆;管得不严,担心孩子放飞自我,到底怎么办才好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曾经这样建议父母:

“我们要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

让他们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能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

其实,放养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一定要有合适的度,有边界有规矩。

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就不可以一味放手,任由孩子释放天性,而要做到以下几点:

  • 教会孩子懂得并理解规则,培养他们的敬畏之心

让孩子理解规则,是教孩子认识世界、保护自己的第一步。

就像告诉孩子,马路上是不可以随意跑动玩耍的,因为车很多,速度又很快,如果随性玩耍,很容易被车撞到。

所以,走在马路上的时候要遵守交通规则,这样人和车才能和平相处。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不过是希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如果说健康快乐成长是硬币的一面,那么理解并遵守规则就是另一面。

只有教会孩子理解并遵守规则,才能保证他们能健康快乐成长。

  • 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教他们意识到分寸感和界限感

每个孩子都爱玩,可是一旦养成良好的习惯,对于孩子来说,将是毕生可用的财富。

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曾管理一个研究项目,该项目研究不同领域和行业中许多杰出人物的童年。

研究发现,这些杰出人物在孩提时代,他们的父母曾想尽各种办法防止他们半途而废。

所以说,不要让顺应孩子天性成长,成为父母偷懒的借口。

希望孩子快乐,需要先让孩子改掉自身的不足之处,建立自己的好习惯,意识到分寸和界限的存在。

放养,绝不是“放羊”,不是完全放手不管。而是在“放”和“收”之间,找到那个最适合孩子的“度”。

既让他获得心灵的自由成长,又用父母的经验帮他把握分寸。

每天听读15分钟可以改变孩子一生(夜听未来10年最有出息的孩子)(8)

想要培养出一个三观正、心理健康的孩子,一定需要父母对孩子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高质量的陪伴。

真正的放养,放的是孩子的思维,养的是孩子的习惯。

- 05 -

懂得运用“第三方”教育的家庭

最好的教育,是擅用第三方。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父母有什么话可以请孩子佩服或尊重的人来说。

要知道,在孩子面前,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得亲自上,也不是所有的话都得亲自说。

在综艺节目《妈妈是超人》中,霍思燕因为招待别的小朋友,对儿子嗯哼有点急躁,嗯哼因此发了一整天的脾气。

眼看矛盾就要升级,但霍思燕没有发火,没有继续解释,而是拨通了杜江的电话。

她把情况简单地向杜江描述了一遍,对杜江说:

“帮我跟麒麟说,我没有发脾气,我就是着急才吓到他了。你能再跟他说一遍吗?”杜江答应后,妈妈把电话递到嗯哼耳边。

杜江耐心地对嗯哼说:“麒麟,妈妈就是因为家里来了小朋友,稍微有点忙。可是妈妈没有故意朝你发脾气,妈妈最爱你了,对吧?你是知道的,对吧……”

听了爸爸的劝解,嗯哼一边答应着,委屈一下子都化成眼泪哭了出来,钻进了妈妈怀里。

这时候,霍思燕再次道歉,母子俩言归于好。

霍思燕放弃直接沟通,请求“第三人”帮助的做法,无意中利用了传播学中的“第三人效应”。

“第三人效应”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戴维森教授于 1983 年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借助第三者的话语去劝说一个人,比直接去劝说效果更佳。

每天听读15分钟可以改变孩子一生(夜听未来10年最有出息的孩子)(9)

在养育孩子的路上,父亲和母亲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而不应当是“单打独斗”和“偶尔支援”的关系。

在家里,爸爸要积极做妈妈和孩子间的“第三人”,妈妈也要做爸爸和孩子的“第三人”。

爸爸要对孩子说:“妈妈没有发脾气,她只是有点着急,妈妈很爱你。”

妈妈要对孩子说:“爸爸虽然出差了,但是他很想你,想跟你通视频,爸爸很爱你。”

无论我们利用“第三人”还是充当“第三人”,根本都在于维护孩子与外界的关系,让孩子感到身边人的温暖和善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父母是孩子最亲爱的人,只有父母互敬互爱,孩子才会觉得世上有真理,人间有美德。”

- 06 -

作家莫言曾说:“每个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我们总在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何不反思一下自己能不能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其他父母周末带着孩子去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的时候,有的父母在带孩子玩吃鸡打王者;

其他父母正以身作则带孩子绘画、读书、培养兴趣爱好时,有的父母边打着麻将玩手机,边赶孩子快去学习……

都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我们无法选择拥有什么父母,但能努力让自己成为怎样的父母。

让自己脱颖而出,成为有格局、有能力的人,把自己的素养、见识传给子女,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和祝福。

愿我们都能理解爱与教育的真正含义,培养出眼里有光、内心富足的孩子,然后放心看着他飞远,去拥抱全世界!

每天听读15分钟可以改变孩子一生(夜听未来10年最有出息的孩子)(10)

● 文末配乐:陈雪燃- 《无名之辈》 ●

每天听读15分钟可以改变孩子一生(夜听未来10年最有出息的孩子)(11)

作者:自然的恩典,来源:自然的恩典(full_wisdom),引领美乐爱觉的生活方式。转载请联系原作者,一半一伴经授权后发表。个人pitt-zh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