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糍粑,是中国南方的民俗贵州的黔东南凯里,在春节将至,腊月时分,会开始准备打糍粑,打够一家人在整个春节吃的量,如果有送礼往来需要,还会多打一些,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贵阳过年习俗打糍粑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贵阳过年习俗打糍粑的历史(贵州凯里过年民俗之打糍粑)

贵阳过年习俗打糍粑的历史

打糍粑,是中国南方的民俗。贵州的黔东南凯里,在春节将至,腊月时分,会开始准备打糍粑,打够一家人在整个春节吃的量,如果有送礼往来需要,还会多打一些。

糍粑的主要材料是糯米。凯里人会提早一晚把糯米泡好,到第二天用手捏起一粒米都能捏碎,这时候开始烧火,用蒸锅把米蒸熟。

趁着热,喊来三两邻居,合力把糯米打得粘稠、瓷实,没有一颗颗的米粒感。打糍粑的工具,因为地方的不同,材料、形状也有不同。有木制的,但更多是一整块带凹槽的大石头,石块形状也不一样,有四方的,但更多是圆形的。

因为工具的不同,打糍粑的过程也不一样。有的地方是两个青壮年轮流敲打;有的地方是两个妇女各踩跷板两边,利用杠杆力量就能把糯米打得瓷实,再有一人在石臼边帮着翻面,糍粑很快就能打完。

打好的糍粑,可以现吃,在芝麻、花生碎、白砂糖、绿豆粉等各种想吃的料里一滚,白胖胖的糍粑裹上了香甜的外衣,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趁着热乎,是最好吃的时候。

但凯里人腊月里打的糍粑,是要长期保存的。这时,就会铺上一层干净的塑料,上面抹一层可食用油,把打好的糍粑用手一抓,白胖胖的糍粑从两手虎口挤出,用手一扯,放到抹了油的塑料上才不会黏底。这是农村妇女的绝手活计,一分钟能做成好几个!

存着的糍粑,圆圆的、硬硬的,外表像一个个大饼,想吃了,在取暖的烤火炉上架一个铁丝架,用火一烤,翻几次面,糍粑被热气吹得涨起来,裂开散出一股糯米香气,糍粑外面烤的焦脆,可直接吃,也可以蘸白糖吃,裹着糖的,是甜糯糯的滋味。

往往有贪吃的小孩,等不及糍粑完全熟,就会把外面的焦脆外皮吃掉,然后再等外面又被烤焦一次,这样几个来回,一个糍粑不知不觉就都被吃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