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 前言」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是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著名政治人物。

他的一生是轰轰烈烈、璀璨辉煌的一生。

为什么这样一个第一次统一中华的君主,最大的标签却是苛政暴政鱼肉百姓??

我很不理解

作为一个已经失去理智的暴君,秦始皇似应受到人们摒弃;但他作为一个特殊的人,一种特殊心理,我想我们应该去接近、研究和理解他。

为此,我尝试跟着前辈们的步伐,从他的丰功伟绩中,试图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他的那种特有的狂傲、孤独和恐惧。

直到在那个悲怆的沙丘之夜,静候在一旁观察他弥留之际的种种反应,目送他带着遗憾和隐忧孤单地向另一个世界走去……

「part 2 简单介绍」

史记秦始皇之死的故事(史记最大的谎言)(1)

秦始皇原名嬴政,也被称为祖龙.

江湖人称政哥.

13岁继位,21岁亲政.

8年统筹备战,10年一统江山.

统一中华秦王暴政是跟随他两千年的标签

「part 3 职业节操」

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了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了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

秦始皇能统一天下在人才管理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他自己也是个工作狂魔,并且非常自律。

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道: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横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一石是120斤,就是说秦始皇要求自己一天看120斤奏章,不看完不休息,堪称秦国第一劳模,朱元璋 看完都直呼内行。

其实论一个靠谱皇帝的品格

他全都具备

精力充沛

勤于政事

他真知灼见

识人善任

挑选的将军和谋臣

都能把工作处理得当

一人独当一面

他求贤若渴,卓有度量

意识到自己做错的时候

能瞬间放下骄傲

当众给臣子道歉

马上收回成命

不固执,也不怕打脸

「part4 定统一」

众所周知,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统一不绝对,就是绝对不统一。

所以除了武力,秦国也必须在其他方面想出政策,从而彻底控制天下。

【货币】

秦统一之前,商品经济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不但商品种类空前增多,金属货币流通十分广泛。但是当时天下分裂,诸侯各自为政,作为商品等价交换媒介的各国货币在形状、大小、轻重及计算单位等方面各不相同。

因此,当时的人们买卖、交易很有意思。比如像原来的赵国人拿着刀币买秦国人的东西,秦国人不愿意收,因为不认识这个东西。

史记秦始皇之死的故事(史记最大的谎言)(2)

所以刚上台的始皇帝对货币就进行了一番改革。秦帝国以前货币是私人铸造的,而嬴政下令将货币制造收归国有,货币发行量完全由国家控制。而货币发行量由国家预算决定,也减少了因为货币不够用或货币多余带来的影响。

新货币的出现很快解决了原六国货币大小不一、轻重不一,外形价值不一的难题,一把推动了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既有利于加强中央财权,又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古代世界上不乏很多庞大的帝国,但真正做到文字统一的其实没几个,而秦始皇做到了书同文·车同轨。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标志,更是跨越时空的载体。我们之所以有强大的民族认同感,也是因为我们说同一种语言、写同一种文字,语言不通则是啥也干不了。

例如:纸币上印有17种语言的印度,也只是一个貌合神离的人一起住在一个区域叫印度。

史记秦始皇之死的故事(史记最大的谎言)(3)

(秦朝的字体-小篆)

汉语与汉字历经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世界上最具表现力的语系之一,在这一发展过程中,秦始皇的作用不可忽视。

(有些小伙伴可能不能理解 “书同文 ” 的作用到底多大,怎么说吧,如果没有政哥这一举措,如今在中国某个地方的你是看不懂我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字。)

古时候都是土路,秦朝制定车同轨法令,能够使全国各地的道路在几年之内压成宽度一样的硬地车道,不仅能够减少商品和旅客运输过程的成本,而且有利于帝国军队带着物资快速到全国任何郡县。

史记秦始皇之死的故事(史记最大的谎言)(4)

(鄂尔多斯的秦直道遗址)

下文的秦驰道和秦直道就是 车同轨法令的产物。

统一度量衡更是直接方便了全国民众的经济生活,也方便了国家征收国税。既达到便捷于民的目的,也达到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不统一度量衡的直接后果就是网恋一个185cm的小哥哥,等到见面以后发现比你矮,还理直气壮地跟你说我们那一米等于你们半米。

而且开展如此复杂内容的改革是在很短暂的时间内进行的,又进行得如此顺利,后来竟然还能被历世认可,千年百代延续下来,这不能不说是秦帝国创造的奇迹。

三大统一,功惠千秋

正是有了这些统一

我们才有了对彼此真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才觉得自己属于中华民族的一份子

不像隔壁的印度

至今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和语言文字

每年都会因为宗教信仰的不同导致冲突死伤无数

「part5 秦律」

秦律是秦朝的法律,秦国主张法家思想,强调以法治为核心,“缘法而治”就是依法治国,并不像其他六国过于强调道德伦理。

事实上,战国以前,中国社会根本没有“法”的概念。在原始社会中,“德”才是规范人们行为的标尺。在夏商周时代,用“礼”代替了,出现了“以礼治国”的原则。

到了春秋时代,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礼崩乐坏,“礼”越来越无法规范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战国时代,由于一切的社会行为都围绕战争,“以礼治国”显然行不通,为了把民众纳入战争的轨道,就把“刑”放在主导地位,后来法家人物再把“刑”成为“法”。

统一中国前,吕不韦的门客博采百家之长,编辑了一本《吕氏春秋》献给秦王。

《吕氏春秋》对当时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和摒弃。以儒加学说为骨干,以道家为基础,再加上名家、法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思想为素材,兼容并蓄,史称“杂家”。

结果隔壁韩非子带着满脸问号地说了一句:

如果讲道理有用的话还要法律干嘛???

嬴政马上对韩非子路转粉,没理吕不韦,而韩非子的思想被采纳,也是因为法家思想说到了嬴政心坎里:法家强化君主权威贯彻君主统治,通过法律和重刑达到民不敢犯的目的。

那秦朝的法律有多NB,首先法律的覆盖面极广,秦律涉及之事应有尽有:

《云梦秦简》里记载了最早的未成年人保护法:

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为成年人,达到此身高者开始负刑事责任,否则不负刑事责任。

(秦国一尺23.1cm,一尺=10寸)

秦律制定了关于定罪量刑的原则。

区分有无犯罪意识。

区分故意“端”与过失“非端”

并合论罪

共犯加重

自首减刑

诬告反坐等

《田律》规范农林牧渔粮食,是世界上最早的农贸生产和环境保护法

《封诊式》记载对传染病患者加以隔离,不同饮食,不共器皿,还要有疠迁所(隔离房)以供隔离

两千多年的秦律就已经让每个人对居家隔离,隔壁美国现在都没有的深刻认识!!

另外还有最早的消费者保护法商品必须明码标价,以及审讯不能严刑拷打见义勇为不该受罚公钱私用与盗同法离任审计追溯处罚等等。

那另一方面秦律是不是过严了呢?

《史记》中有一段被后人反复引用:来证明秦律的刑罚过于严酷,表明秦末农民暴乱是官逼民反,不是农民主动叛乱。

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道:

秦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换句话说,他俩,迟到了,死刑,关键天降大雨实属无奈,那横竖是个死,要不起义吧,于是也就有了天下苦秦久矣,农民揭竿而起。所以在《史记》中司马迁的意思就是,秦灭亡是因为秦国的法律过于严苛

如果不是迟到了就要杀头,那陈胜吴广也不会铤而走险,但这就事,其实有两处可疑:

首先陈胜、吴广不过是两个农民工,往大了算也就是包工头,途中造反,六个月后被杀,那时候文字记录得用竹筒,属于稀缺资源,没有随行战地记者,也不能拿出手机来个vlog,而《史记》中两个人密谋造反的对话栩栩如生,宛如微信留言。

而且自起义后各地一片混乱,项羽推翻秦朝、焚烧咸阳,此般记录如何保留?

所以《史记》能如此详细记载事发细节存在疑点

而事情的重点是1975年在云梦的一个古墓里,出土了《睡虎地奏筒》:

墓主是秦朝的官员“喜”,“喜”入土时没有任何金银珠宝陪葬,就放了生前的工作笔记和法律文书,从头到尾被秦简团团围住,出土的1155枚秦代竹简,包括法律、医学、书法等方面。

其中《秦律·徭役》就有明确规定:

“失期三日五日,谇

六日到旬,赀一盾;

过旬,赀一甲。”

(谇是训诫,赀是罚款)也就是迟到5天以内批评下就完了,最多也就是罚款,根本不用杀头。

《史记》是推翻秦朝的西汉人写的,能够还原历史的东西除了文字,还有考古。

所以从成王败寇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只是想给起义之事找一个正当的理由罢了,秦律远没有《史记》中严苛,更何况那个时候是秦二世的天下,进一步苛政之时已不是始皇在位。

「part6 郡县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设置郡县,就意味着废除了分封制,这段记载尽管只有十几个字,却是大秦帝国一项带有根本性得体制大改革。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如今这种中央统一地方的制度可能是理所当然的,但当时的人是完全不理解的。

毕竟如儒家思想支持者淳于越秉承着“存在即合理”的想法,说:

殷商的天下之所以能维持一千多年,正是因为分封诸位王子和功臣,诸侯国相互支持。

但也立马被丞相李斯反驳:

随着诸侯王位的代代相传,亲戚关系越来越疏远,亲戚也越来越淡薄,最后互相争夺、相互攻击、简直成了仇人。因为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国力,已经将周天子架空了,周天子实际上只有王的尊号,没有王的权力,形同虚设。

从某种程度上讲分封制是一种文明的必然,那郡县制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

孔子一生的梦想就是恢复周礼,也就是分封制度,大多数统治者也都信奉圣人的真理。

而秦始皇两千多年前就坚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李斯承认郡县制也仍然有因刚刚起草创而存在的种种缺陷,但仅仅是在刚确立的六年之内,它就已经起了作用。

如果说秦始皇统一中国可能存在六国博弈的偶然,那郡县制的推出则让统一的持续成为必然。

不管统治者是谁,后世各朝的治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也都在秦始皇制定的框架里修改,即使朝代更迭分分合合,但打来打去都是中国,这是秦始皇为什么NB。

不像差不多同时和秦始皇进入历史舞台的凯撒大帝,退场时只留下一个称号散落在欧洲各地,或许如果以前非、欧大陆上有和秦始皇一样的帝王,那世界的主权国家可能只有现在的一半。

史学家黄仁宇《中国大历史》里这样评价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用这样长远的眼光设计

又用这样精到的手腕完成,何不让人仰慕。

“始皇帝”确实开创了一个史无前例却影响千古的政治制度。这一点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否认的,也是需要大智慧、大勇气才能做出的抉择。

「part 7 基建狂魔」

秦始皇是中华大地上的基建狂魔代表,那时候他就明白一个道理:要想致富,先修路。

秦直道横穿今天的陕西、内蒙和甘肃,长700多公里是世界第一条高速公路

史记秦始皇之死的故事(史记最大的谎言)(5)

最快只要从咸阳出兵蒙古只需三天,四通八达的秦驰道能以最快的速度抵御匈奴。

此外,还在今云南、贵州地区修5尺道,在今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修筑攀越五岭的新道。通过拆除壁垒、修建驰道,形成了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一方面道路,在后世裨益众生,无论是军事上快速支援 马踏匈奴,还是连接西域和中原形成草原丝绸之路,都便利了交通往来,有利于促进经济的交流发展。

而另一方面工具和技术的落后也让修路变得无比残酷,公路、地铁的建造也会造成短期的交通拥堵,而在2000年前付出的代价则更为痛苦。

大兴基建的选择往往是功不在当代而利在千秋,修路是一个投入大、见效慢的工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是基建的基本属性

〔与修路一样的还有修建长城〕

为了抵御北方匈奴侵略,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镇守国界

小时候听过《孟姜女哭长城》,耳濡目染也觉得秦始皇就是个强抢民男的暴君,后来才知道孟姜女的故事跟秦始皇没有半毛钱关系,和秦始皇相差整整两个多世纪!!

虚构的角度来讲: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山海关长城修建于秦朝以后,秦始皇时代修筑的长城,距山海关北去数百里。既然当时当地并无长城,哭长城之事自然是子虚乌有。

出处来讲:

一说认为,孟姜女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

然后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

但是故事能这么编也确实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修长城给当时人们所造成的苦难是难以想象的。

对于修建长城,历代褒贬不一。

就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所说:

“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埋怨。”

意思就是:(秦国)击退匈奴七百多里,湖人不敢到南方来牧马,已亡六国的遗民不敢拿起武器来报仇雪恨。

可见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这一中原农业的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

但同时,现在我们看到的长城沿线,不是荒原草原,就是深沟高山。

史记秦始皇之死的故事(史记最大的谎言)(6)

史记秦始皇之死的故事(史记最大的谎言)(7)

人们根本无法想象,在2000多年前交通不便、生产落后的情况下,如此众多的每块重达两千余斤的长方石,如何被肩扛手举上连飞鸟也难以止栖的峭壁上去的!秦长城的修建无疑也是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工匠们付出的辛劳是很难想象的。

站在这古老的长城之前,我们只有仰视,只有惊叹。

史记秦始皇之死的故事(史记最大的谎言)(8)

修长城劳民伤财

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不修长城、匈奴入侵

百姓还是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跟二战时期苏联发展军事重工业一样

要么轻工业拉胯,牺牲经济

要么被德国法西斯入侵

在这种矛盾下

到底该不该修长城

中国现代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写道:

秦始皇虽以一世之雄,并吞六国,统一中原,然彼自度扫大漠而灭匈奴,有所未能也,而设边戍以防飘忽无定之游骑,又有不胜其烦也,为一劳永逸之计,莫善于设长城以御之。

一个“有所未能”,又一个“不胜其烦”,为“一劳永逸”计,不如造长城吧!

孙中山先生把秦始皇当时的心态揭示得更为清晰,在这里我们也终于极难得地看到了秦始皇毕竟还是一个现实的人,他不能不正视现实。

除了秦直道和长城,不得不提一下,杜牧笔下美丽、辉煌的阿房宫。

史记秦始皇之死的故事(史记最大的谎言)(9)

它从秦始皇35年才开始修建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项羽烧了阿房宫,根据2007年12月12日《文汇报》的一篇报道则否认了这一说法

文中说:中国社科院考古队历经五年勘探,“在阿房宫前殿遗址20万平方米的勘探地面内,只发现了几处红烧土遗迹。”专家认为,历史上有关项羽放火烧阿房宫得的记载是不准确的。

好家伙,阿房宫在秦朝灭亡时还没修好,都还只是个烂尾楼,还“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杜牧出来挨打。

咦,不知者无罪,你也是被司马迁带歪的可怜人。

据《史记》记载:

宫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可容纳万人,竖五十丈高的旗帜

既然是个烂尾楼,描述如此确凿,那司马迁要么看过图纸,要么亲自见过。

事实是考古发现阿房宫土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是司马迁记载的7倍多。

最后压轴出场的是号称70万人修建了39年的「秦始皇陵」

《史记》中记载:

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

意思是秦始皇13岁即位之时就开始修秦始皇陵了,所以秦始皇离世后秦二世修了二年,合计39年

西北大学考古学教授段清波,曾担任10年秦始皇陵的考古队长,其考古团队在秦始皇陵附近,发现一个修陵人的墓地,修陵人墓地上盖有瓦,瓦上有文字,文字写明死者的姓名、籍贯,而这些籍贯有山东、江苏、浙江、湖南、湖北。

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修陵那肯定是统一之后的事情。

另外《汉旧仪》曾记载:

李斯以丞相的身份负责建造陵墓,在过程中:

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燃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无状。

然后秦始皇说“旁行三百丈乃至”

而李斯当丞相已经很晚,那会距离秦始皇驾崩只有4年时间。

换句话说秦始皇死前4年,秦始皇陵还在挖地基。

这就是第一个疑点:

如果真修了39年,那前33年都干嘛去了?

70万人每年往下挖一米??

史记秦始皇之死的故事(史记最大的谎言)(10)

《史记》关于秦始皇的记录确实存疑,因为秦始皇、秦二世的形象是西汉初年的人塑造的

新的朝代意味着对过去朝代的否定,就像清朝宣传明朝一众皇帝都是奇葩,明太祖朱元璋奇丑无比

毕竟不批判秦始皇又哪那么多人服刘邦,不贬低一下前任,怎么树立新朝代的合法性

司马迁身在西汉屁股自然得坐正,更何况他曾在朝廷上给人说了句公道话,就受了宫刑。

《史记》中描述秦始皇陵从嬴政继位始建,很大原因是因为当了汉武帝当了54年的皇帝,修了53年的陵。

然后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

“及并天下,天下送徒七十万余万人”

和“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

就是说有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就弄了70多万人,分两拨分别去修阿房宫和秦始皇陵。

《汉旧仪》中也写说:

“使丞相李斯将天下刑人徒隶七十二万人作陵”

史料中人数是七十万多万没错了,不然李白也不会在《秦王扫六合》里写道:

“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但仔细一想,当年秦国灭楚是先败后胜,派给李信20万大军不够,再派了王翦的60万大军。

那如果号称修建39年的秦始皇陵是从嬴政继位就开始建的

哪个帝王会派20万攻敌同时

派70万人去给自己修陵墓???

即使是统一天下后,还有万里长城、秦直道和秦驰道,不仅有秦50万大军攻百越之战,30万军队北守匈奴要道,晚年的秦始皇还在求长生不老,陵墓的竣工也不能比驾崩早呀

所以70万人的说法在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赶工秦始皇陵才可能是这个规模。

「part 8 焚书坑儒」

关于焚书坑儒,初中历史书是怎么定义的:

秦始皇为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下令烧毁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仅保留秦国的史书及医药、种植、占卜之类的书籍。他又将非议的460多个儒生和方士,全部活埋。

在焚书事件上,秦朝我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统一思想自然有利于国家治理。

历史上每个朝代几乎都干过类似的事: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清朝空前绝后的文字狱

都是统治者加强中央统治的手段,相比于乾隆期间130次文字狱,秦始皇已经算好的了。

按照鲁迅的说法

“清朝才是文苑中实在没有不被蹂躏的处所了”

南宋朱熹说:

“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

就是说烧书虽然有,但朝廷都是留有备份的!

明朝《经下邳》中说

“枉把六经灰火底,桥边犹有未烧书”

而《史记》中记载项羽引兵屠戮咸阳,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阿房宫证实未被烧过,但咸阳宫遗址确实发现了红烧土,所以成千上万的珍贵藏书,是在项羽的一把大火付之一炬。

清朝文豪刘大櫆直接指出:

“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这里的项籍指的就是项羽)

秦坑儒耶? 儒坑秦耶!

起因就是秦始皇最信任的两个术士,卢生和候生为秦始皇找仙药,而他们非但没有找到仙药,竟然还诽谤秦始皇和朝廷。这不但是不忠更是妖言惑众,蛊惑人心。

秦始皇得知后非常暴躁,于是下令彻查这帮拿了钱的术士,被逮捕的诸生互相揭发,结果有460多人被牵连其中。结果定罪“或为妖言,以乱黔首”,下令全部活埋且通告天下。

换言之就是老年的政哥陷入了保健品的骗局,所以坑儒的说法不准确。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的是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

(不是坑儒,是坑术士而术士,并不是儒生)

直到西晋一个叫卫宏的学者为《古文尚书》作序的时候,第一次提到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

(这才变成了坑儒)

到了南朝《后汉书》则又提到了坑儒,所以焚书坑儒的楼是在西晋才歪的,后来700人的数量也是卫宏编造出来的。

而按照卫宏的说法,嬴政诱杀了天下的读书人,本身这种说法是值得怀疑的。

以政哥的个性,他不需要用欺骗的手段来偷杀读书人,他本身就是一个铁碗专制的人,他要想铲除谁从不顾及天下人的议论。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毕竟灭六国所发动的战争足以让六国人恨到骨髓。

而卫宏之所以怎么说主要是因为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儒生对嬴政拿天下人开刀十分不满。

所以以前读历史总有种错觉,秦始皇暴政必定是「罢黜百家、独尊法术」

然而事实却相反,秦始皇对待诸子百家是开明的态度,比如其创立的博士议政制度,吸收六国的诸子百家参议朝政,虽信奉法家而儒生却占了多数,为其长子挑选老师,也正是焚书坑儒顶撞他的淳于越。

「part 9 总结 」

到了近现代,尤其是互联网普及以后,秦始皇在网上的口碑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上涨,在各个平台上甚至出现了,只要你夸政哥,我们就是好朋友的现象。

(你点赞这篇文章,我们就是好朋友。)

这并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更多信息供应,让现代人可以自己去查看那时候的真相。

像我一样,当看到各种介绍秦始皇的视频和帖子,也多多少少受惊讶,及时路转粉,并决定借鉴全网素材和几本书籍写下这篇文章。

这一看才发现,古代学者疯狂骂秦始皇骂秦朝这就事不对,他们要么是故意黑,要么就是信息不全,两种情况都存在。

《史记》是秦始皇成为反面教材的源头,其中总结秦朝教训有81处,其中指责秦始皇暴政的就有67处,秦始皇自从被西汉当成反面教材后就没下来过,暴政的刻板印象也流传了千年。

但是就司马迁而言,他既然能在压力和胁迫下坚持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行为操守,那么他所记录的历史必定也是负责任的。

至于他得到消息是不是真实、可靠,那不是司马迁说了算的事。司马迁生活在汉代,改朝换代,先秦已去,他不需要为保住自己的小命搞个曲线救史,但就司马迁严谨的做事风格来说,他必定也是经过一番筛选与取证的,至于能将真实历史还原成什么样就看他的鉴别力与胆量了。

同时呢,作为一个现代人,我不是任何一个朝代的粉丝,也不喜欢把自己代入到上帝视角,充满优越感的对着历史人物指指点点。

诚然

秦始皇是个有争议的人

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

他们看见更多的是秦王朝的苛政

或许他们离历史太近

两千多年后我们再去回看秦始皇

或许会看得更清晰一些

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近现代社会

对应的是不同的生产力现状

人所追求的自我意义和能够实现的自我价值都是有极限的

虽然秦始皇有超越时代的眼光

但也逃脱不了时代局限性的束缚

没有实现所有的理想与抱负

何尝不是一种超越时代的孤独

嬴政一生未负忠臣

却对叛臣恨之入骨

功过参半是多数改变历史着的宿命

秦朝的灭亡也不能全赖与秦始皇

大兴土木、劳民伤财不是残暴的写照

只是发展的步伐大了一些

超越了前朝

后世的皇帝口嫌体正直

也依旧用着秦朝那一套

骂着焚书坑儒

还是照样烧书,禁锢思想

口诛笔伐秦律严苛

却将诛三族改为诛九族

暴君的称号口口相传

对于百姓来说秦始皇可能是暴君

徭役和兵役可能是暴政

但他只用了十五个春秋第一次统一了华夏

他不负时代、不负祖宗、不负家国、也不负臣僚

后世的统治没能超越历史的进度

二世十五载而亡

谁又能为他辩护

中国历代皇帝里

有几位在被评价的时候

会提上一句千古一帝

但说出这句话的时候

总是有些遮掩和心虚

只有说到秦始皇的时候

所有人都会毫无顾忌的大声表达

没错

他就是 千 古 一 帝

我想,这就足够了

这,就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是圣是魔 未可轻议

祖龙是千古英雄挣得一个天下

是暴君又怎样

不是暴君又怎样

我们不需要一个完美的秦始皇形象

历史留给世界的是那个有血有肉的秦始皇

但无论历史如何书写

统一历史是秦始皇前无古人的牛逼之处

秦王朝对于凝聚中国和中华民族的贡献

穿越了无数个历史变迁、历经千年

将我们深深地绑定在一起

直至现世

车同轨、书同文让我们统一经济和文化

就像统一货币、普及普通话

秦直道、秦驰道让高速公路的诞生

先于200年后的古罗马

军事和经济的崛起取绝于交通的发达

无论是罗马帝国的凯撒

还是想统一欧洲的拿破仑·波拿巴

都没有在真正意义上

实现民族和国家的强大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和国家的开放

世界充斥着经济的博弈和军事的角力

其他国家的分裂和民族的矛盾也在对比之下

让我们意识到国家统一的来之不易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中华文明得以保护、传承

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延续

欧洲人几经努力也从未达到长时间的统一

而中国却能够将一个文明延续至今

一个承载着多民族的大国能够走向世界

统一始终是前提

一个强大完整统一的国家

是每个国人最大的底气

所以我们面对灾难可以无所畏惧

面对挑战可以携手共进

这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伟大

也是我们共同认同的中华文化

史记秦始皇之死的故事(史记最大的谎言)(11)

「part 10 文献&素材」

b站(阿Test 正经比比 )秦始皇系列视频

b站(唠点历史)海哥的 秦始皇视频

《大秦帝国》 著 萧然

《嬴政传记》编著 胡元斌

《史记》--司马迁

初中七年级上册人教版历史书等

注: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内容素材如果存在引用不当问题,请及时私信与我联系,感谢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