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菜肴里面,有不少以名人命名的菜肴。
比如,左宗棠鸡和李鸿章杂碎。
左宗棠鸡在美国的知名度极高,就连著名的情景喜剧《老友记》《生活大爆炸》里,都有左宗棠鸡的身影。在生活中,许多美国人到中餐馆吃饭,必点的菜肴就有左宗棠。“好吃到哭”“下次必须再点左宗棠鸡”是美国人对左宗棠鸡最常见的评价。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左宗棠鸡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左宗棠鸡与左宗棠本人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左宗棠鸡的发明者,是一位湖南人,他叫彭长贵。彭长贵于1949年来到台湾,开了一家彭园餐厅。
1952年,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海军上将阿瑟·威廉·雷德福访问台湾时,在彭园餐厅用餐。彭长贵将鸡肉切成大块,炸到金黄半焦状,再下酱汁、佐料热炒,做成一道新菜。雷德福赞不绝口,问这是什么菜。彭长贵立即想到家乡湖南的名人左宗棠,随口起了一个名字:“左宗棠鸡。”
1973年,彭长贵来到美国发展,开办了一家彭园餐厅。一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彭园宴客,吃过左宗棠鸡后连连点赞。
基辛格都很点赞的菜肴,那还了得?于是,《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迅速进行报道,美国广播公司电视台甚至还做了一档有关“左宗棠鸡”的特别节目。左宗棠鸡因而名气大震,逐渐成为美国人最喜爱和最熟知的中国菜之一。
李鸿章杂碎也有故事。
1896年3月,晚清重臣李鸿章乘船从上海出发,前往俄国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随后,顺道访问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8个国家。整个行程9万里,横跨三大洋,历时190天。
李鸿章于8月28日乘坐一艘“圣路易斯”号游轮抵达美国纽约港口,开始对美国的访问历程。
这次美国之行,李鸿章留下了大量秘闻趣事,比如随身携带的棺材、在华盛顿国立图书馆随地吐痰、接受《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的采访等。其中就有这道名菜“李鸿章杂碎”。
李鸿章杂碎有着怎样的来历呢?据《纽约时报》报道:“李鸿章到了纽约后,8月29日晚上,他宴请美国客人,李鸿章试图创造良好的中美关系,他知道我们美国有一句名言‘要想获取一个人的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获取他的胃’。席间李鸿章上了道由芹菜、豆芽、肉和美味中国酱组成的菜,以满足中国主人和美国客人的双重口味。但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至于李鸿章杂碎在美国的受欢迎度,中国文史馆的张伯驹先生在《李鸿章杂烩》一文这样写道:“(李鸿章杂碎)驰名国外,凡在欧美的中国餐馆,莫不有此一菜。”大有“有中国餐馆处就有李鸿章杂碎”的意味。
无论如何,李鸿章杂碎已经在美国流行了100多年,比左宗棠鸡的历史还久。如果你有机会去美国,一定要尝一尝在中国都很难吃到的左宗棠鸡和李鸿章杂碎。
那么,作为与左宗棠、李鸿章齐名的晚清名臣曾国藩,有没有留下以他名字命名的菜肴呢?
还真有。这道菜肴叫“曾氏鹿茸”。
众所周知,曾国藩的生活比较节俭朴素,他从餐桌上很少有肉食。可是这并非说他拒绝名贵菜肴。事实上,在官场上迎来送往之时,曾国藩又很多机会接触山珍海味。吃得多了,他自己都会制作一些名贵菜肴。
比如,鹿茸。
鹿茸是一道名贵中药材。曾国藩主张“病来即药,病去即止”,推崇精神调养和食物调养,经常购买鹿茸之类补品熬粥食用。所长此以往,曾国藩成了一个鹿茸烹饪专家了。
1856年8也19日,曾国藩就在日记中记载了曾氏鹿茸的做法:
“先用磁瓦片去毛,将鹿茸用黄酒泡湿。又用酒泡湿白布,包茸放入蒸笼内蒸发后切片,再加黄酒,再蒸后,用杵冲碎。高丽参切片子,用黄酒蒸发冲碎。每茸一两,配参二两。或用黄酒,或用蜜糖,共和做成丸。一法:鹿茸用刀去毛,酒浸,切片,炒干,研成末。高丽参切片,炒干,研末。二味和研,用黄酒洒丸。”
大家可以参照曾国藩的做法,看能不能做出一道别有风味的曾氏鹿茸。
【参考资料:《左宗棠鸡》《李鸿章杂碎》《湘菜穿越指南之如何请曾国藩吃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