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为啥不杀韩信(深知韩信被处死会引发叛乱)(1)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大千世界正茫茫,何必收拾一袋藏?话虽然是如此说,但是自古以来,没有哪一个通过战争夺取政权的皇帝不对功臣下手的,正应了那一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无论之前有过怎样的承诺,一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成就了丰功伟业,最后论功行赏是若良将不能功成身退,那自然会被动剪除。

当一切尘埃落定,人们便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闲适,也必然会刀枪入鞘,放马南山。那些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追随者若是懂得隐退、懂得放下还会留下被人称颂的评价,而若是功高盖主,不懂收敛,一味狂妄,有了其他不该有的想法,那就只有古来多少英雄辈,得道多助失道亡的结局了。

张良谋略

张良、萧何、韩信被称为西汉时期的"汉初三杰",可以说没有这三个人的倾力合作和鼎力相助,就不会有刘邦的辉煌成就。就连刘邦也是承认的, 他曾说过"之所以有今天的我,得益于三个人的运筹帷幄"。有张良的决胜千里的计策,有萧何的安抚内政的治理,有韩信的战必胜攻必取,所以取天下。

张良为啥不杀韩信(深知韩信被处死会引发叛乱)(2)

而三人中,张良和萧何都懂得功成身退以求善终的道理,是善谋的能臣,在最后的政治权谋中,两个人最终都得以保全。而韩信带兵打仗是能臣,但是不会玩弄权术,不懂得隐藏锋芒,在被贬为淮阴侯后,依然不懂得收敛,最后落得个被虐杀的结局,还连累了身边至亲之人。

虽然张良在刘邦成功的路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但是在刘邦建立西汉后,张良对自己也有着清晰的定位,还不等刘邦有所行动,便主动的降低存在感,同时遵循着可有可无的原则,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时进时止,总是留有余地,让人想收拾他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

张良善于谋划,但是在刘邦剪除异姓王的行动中,张良却遵循则不参与的原则。而且面对复杂的西汉皇室的尔虞我诈,张良也是谨言慎行,将"疏不间亲"的原则演绎到了极致。而韩信原本是没有不臣之心的,也是极其信任刘邦的,但是空有武夫的体魄,却没有放得下的权臣的谋略。

张良为啥不杀韩信(深知韩信被处死会引发叛乱)(3)

韩信如何得罪刘邦

在刘邦一统天下后,韩信就已经被列入了必死的名单里。因为在刘邦成功的路上,韩信可以说立下了汗马功劳,没有韩信的东征西战,紧急救援就没有刘邦的夺取天下,称王称帝。在军队中的威望,韩信无人能及,而这样的情况是刘邦所不能容忍的。

韩信带兵打仗的指挥才能,无需赘述,不仅有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而且更能够在刘邦屡次陷入险境的时候,挺身而出,救人于水火。刘邦的霸业,有三分之二的领地,都是韩信在战马上夺来的。这样一位鞠躬尽瘁的能臣,无论是站在谁的身后,都会压力山大吧,即使他没有二心,但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所有的历史记载中,韩信对于刘邦都没有半点的逾越,更谈不上得罪了。然而为何刘邦却要非杀韩信不可呢?这其中当然和韩信过人的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刘邦在军队中的威信远不如韩信,也因此刘邦心怀恐惧,毕竟如果韩信稍微有所动作,就能够轻而易举的取代他。

张良为啥不杀韩信(深知韩信被处死会引发叛乱)(4)

非杀韩信不可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当时西汉依然保留诸侯王,当初刘邦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全靠各路诸侯和麾下大将,而韩信就是最大的功臣,刘邦若是不论功行赏,恐怕寒了众人的心,但是封了异姓王,也只是缓兵之计,不过是让他们放松警惕,因为异姓王是靠不住的,长远之计看,异姓王势必会被翦除的。

张良见死不救

不得不说韩信只适合带兵打仗,在敏感的问题上,从来不懂得反思。特别是在做了淮阴侯以后,明知道是刘邦的刻意为之,却仍然执迷不悟,不仅自怨自艾,还常常口出狂言,且自视甚高,目中无人,不懂收敛,而且还让樊哙口称大王下跪迎送,不得不说这样的行事方式,极其容易触发众怒。

对付韩信,刘邦是准备一步一步来的,夺兵权在先,削爵位在后,而最后杀死。然而杀功臣总是要找一个恰当的理由吧,苦于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切入口,刘邦选择了按兵不动,而此时,吕后坐不住了,便和萧何密谋,以韩信谋反的罪名将韩信骗入宫中秘密处决,刘邦听后也是暗中窃喜。

张良为啥不杀韩信(深知韩信被处死会引发叛乱)(5)

虽然同为"汉初三杰",但是说起来张良和韩信还真没有多深的交情。而且,韩信即使不作也会被处死,而且如果韩信不死,一旦起兵造反,势必会带来局势震荡,为了稳固汉室江山,杀韩信势在必行。而张良是聪明人,聪明人是不会阻挡历史前进的。

而且张良早就采取明哲保身的策略了,看透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为了让刘邦放心,每天深居简出,练习辟谷。如此明哲保身,功成身退的张良,是不会参与任何的争斗的,更何况韩信本就触犯了众怒,刘邦吕后也早就对其心怀不满,救张良不仅会得罪大臣们,更会得罪刘邦和吕后,得不偿失。

张良为啥不杀韩信(深知韩信被处死会引发叛乱)(6)

结语

虚怀千秋功过,笑傲严冬霜雪。真正的看懂局势选择功成身退的人,必定都会虚怀若谷。而韩信便少了几分明智,在帮助刘邦成就大业上可以说倾尽心力,屡建奇功,但是因为看不清形势,舍不得功名利禄,而最后落得个不得善终的下场,一个军事奇才,没有战死在沙场,却死在了谋略上,可叹,可悲

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进退有度的人,往往能够获得更多既得利益,也能够在复杂的形势下,游刃有余。比如张良和萧何,懂得适时的掩藏锋芒,懂得适时的降低存在感,进而有度,退而有方,所以既能够在兵荒马乱的年月稳扎稳打,也能够在刀鞘入库的年月里,安然度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