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找三组计算题的规律,有什么用?

下面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三组计算题,这三组计算题都存在着一定的规律,那找寻这些规律,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下面我们先看题目:

题目一

三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计算题带括号(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1)

这道题就是求一个两位数乘以11得数与这个两位数的关系,是比较容易观察到的一个规律,如31×11=341,32×11=352,也就是一个两位数乘以11,得数的个位就是这个两位数的个位,十位是两位数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百位是两位数的十位上的数,或(十位相加满十时)十位上的数要加1,如69×11=759。

用字母表示就是AB×11=A(A B)B,一个字母表示一个数,当a b满十时AB×11=(A 1)(A B的个位)B,

认识这个规律有利于提高孩子们对于计算研究的兴趣,除了提高计算的能力外,主要培养孩子们观察能力,归纳能力。

题目二

三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计算题带括号(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2)

这道题是求几十五乘几十五与得数之间的规律,如15×15=225,25×25=625,这里的规律就是几十五乘几十五,积的后两位数都是25,前面的高位数是:乘数的十位数×(乘数的十位 1);

用字母来表示也就是A5×A5=A×(A 1)25,

同样的这个规律的认识也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提升孩子们对于计算规律的兴趣。

题目三

三年级下册数学混合计算题带括号(三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3)

这道题,其实题是找两个因数的和相等,积的变化规律的一道题,通过计算,我们会发现,当两个因数越接近,积就越大,反之积就越小。

同样的这道题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能力之外,也能提起学生关于研究计算规律的兴趣。

但是,对于这三道题,上面两道题的结论是能够直接提高计算的能力的,也就是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的,但是第三题就无法直接提高孩子们的计算能力,那我们要做什么?主要是在提高估算结果的判断大小上,也就是我们用估算来解决问题时,判断是否合理。

如,17×28约等于多少?把17看成20,把28看成30,所以17×28≈600,与真实值比,600大于准确值,像这种把两个因数都估大了,孩子们自然能够快速判断与精确值的大小,但是,估成一大一小呢?如17×28,估成15×30呢?我们就可以运用上面的结果了。

这道题的结论,小编就觉得用在这里大家觉得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