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王阳明,被称为“明朝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他也是当前国人越来越喜爱、关注的一个人物。

第一首:

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第一句“个个人心有仲尼”,是说所有人都和孔子一样有一颗圣人之心,所以王阳明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这与佛教“众生皆有佛性”相通。这与孟子“性善论”一脉相承,也与宋朝以来中国民间流传的《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一致。第二句“自将闻见苦遮迷”,这个孔子之心、从善之心,只是后天被自己的心理情结、阴影,以及自己所内化了的来自环境的阴暗势力所蒙蔽了而已。

第三句、四句:“真头面”是真面目的意思。一旦看到自己的真心,良知便浮现,并且毫不怀疑。这是一种大自信。反过来说,还有怀疑,还拿不定,就是还没有真正的“致良知”。

第二首:

问君何事日憧憧?

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

良知两字是参同。

憧憧,拼音chōng chōng,是指摇曳不定。我们有多少人是处于这种状态?受环境、他人的影响,左右摇摆,懵懵懂懂地活着?如果有人天天摇摆不定,就是还没有建立自己的主心骨,找到自己的灵魂,那就说明我们的方向就不对,如果我们越是用功,则越是离大道更远,甚至背道而驰,我们就越是“日憧憧”。

王阳明强调:修行,追求圣人境界,是有具体的口诀的,这就是“致良知”。这里引用了后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的典故。戈国龙先生的《道教内丹学溯源》一书谈到:《周易参同契》被孤独评价,是道家内外丹共同基础,被认为是“万古丹经王”。阳明早年学过道家,他认为,就像道家炼丹成仙的“秘诀”一样,“致良知”就是他的“心学”都要诀。

第三首: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良知就藏在心中,就像定盘针那样给我们指示方向。而以前的人们,往往陷入外求的迷惘。有人认为,第三句中“从前颠倒见”的“从前”,是指世间儒生奉为正宗的朱子学。有别于“枝枝叶叶”之学,王阳明所讲的“心学”是“培根之学”。王阳明在这首诗中向世人明示了朱、王两家学说的区别。

第四首:

无声无臭独知时,

此是乾坤万有基。

抛却自家无尽藏,

沿门托钵效贫儿。

所谓有声、有臭,都是受外界的影响。致良知,需要独立自由人格之独处,如此,便有了乾坤万有之基,如如不动。——良知即天理,而天理不可外求。这首诗很好体现了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的开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本来我们自己就有无尽的宝藏,却麻木不见,可怜巴巴地托钵沿街要饭。这是何等可悲!——这两句特别生动,使人惊醒、警醒。

王阳明关于良知的四首经典诗歌(王阳明关于良知的四首经典诗歌)(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