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司令”是多大的官?什么级别的将领,才被称为司令?

司令这个词,人人都听说过。且不说20年代军阀混战时,土匪恶霸拉起千八百条枪,也敢称自己是司令;即便在后来的正规军里面,包括40年代国共内战时期,司令在两军中也是极为普遍的称呼。当然,提起正规军里面带着“司令”二字的军官,想必也是军权在握的人物,是级别很高的将领。那么在解放战争中,究竟什么级别的军官,才能被称为司令呢?

解放战争五大战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司令(1)

司令的军职级别确实不低,而且上不封顶跨度较大。国共两军当时都有大量中高级军官,职务里带“司令”二字。先从我军这边说起。解放军阵营中,级别最低的司令也得是师一级,如果放到对等的国军部队里边,能够达到少将军衔,可见司令确实是较高的官职了。在这里先说明一点,我军的各级司令,严格来书面上讲不能这么叫。因为解放军的司令后面还要加一个“员”字,称为司令员。这是军队创建初期向苏军学习,体现官兵之间的关系平等,否定官僚主义。而司令员、勤务员、炊事员这样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确实非常平和友好。

解放战争五大战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司令(2)

上面说到我军最低的司令是师级,具体职务只有一种:军分区司令。而且实际部队人数达不到一线正规师上万人的兵力,通常只有几千人。再高一级的司令,就是纵队司令员。按理来讲这一级别的司令员应该被叫做“军长”,而不是司令(49年以后也确实改称军长了),但由于国共合作的历史原因,我军在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公开有“军”一级,只有一个“18集团军”的正式编制,所以才有了大量纵队和纵队司令,其实就是军长级别。在我军当中,比纵队再高一级的部队是兵团和军区(如冀热辽军区),兵团再往上则是野战军和大军区(如四野和中南军区),其最高军事指挥官同样被称为“司令员”。当然,这两级司令员的级别就很高了,可对应55年上将、大将、元帅等级别军衔。我军最高一级的司令,就是“总司令”,也是我军唯一一种后面不带“员”字的司令。

解放战争五大战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司令(3)

说完我军,再来看看对应的国军阵营,什么样的军官才能当上司令。国军正规军里面,最低级别的司令比我军要高一些。内战时期国军的“入门级”司令是兵团一级,高于军长。比如第2兵团司令官邱清泉,对应军衔为中将。再提一句,国军兵团司令的学名,后面还带有“官”字:兵团司令官,和我军的有着明显的对比,在此之上(只是名义上略高,其实未必,因为大的兵团实力和地位其实远高于绥靖区,比如9兵团和12兵团,人数破10万,顶好几个绥靖区)的还有绥靖区司令,如王耀武中将。

解放战争五大战区司令员 解放战争司令(4)

这一级再往上,我军叫野战军,敌人方面叫做“剿总”,两者是对应的,其实都是方面军级别的军事机构。国军剿总司令级别已经非常高,任职者不是一级上将就是二级上将,比如白崇禧、傅作义等人。而在国军最高统帅之下,还有些相对“非主流”的机构及司令官,比如东北保安司令长官,其实也相当于方面军级别;军职较高的还有陆军总司令、联勤总司令等,但实际指挥权未必高于剿总司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