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渠伟。
编者按:按照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安排,10月25日,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在长沙召开。陈开枝、张渠伟、潘健章、郝金光、李士强、傅欣6位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者来湘作巡回报告。他们是全国脱贫攻坚一线涌现出的先进代表,身上体现着强烈的政治担当、坚韧的意志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为脱贫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次来湘宣讲,向湖南传经送宝,他们分享了哪些脱贫经验?
相关链接: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渠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张渠伟
我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大巴山农民的儿子。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对于贫穷,我有非常直观、非常痛切的感受。从那时起,我就有了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并希望能帮助所有穷人都过上好日子。上学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诗句更是在我心中激起了强烈的共鸣。
参加工作以后,我一直在基层。2014年,正值全国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我就任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立下了让全县130个贫困村、143802名贫困人口脱贫的军令状。
脱贫奔小康,产业是关键。但渠县的贫困村基础条件都很差,本地企业不愿投资。几经碰壁,我便萌生了“引老乡、建家乡、助脱贫”的想法。
渠县籍退役军人王超在福建发展得很好,但对返乡创业、助力脱贫的邀请不感兴趣。于是,我三赴福建,做他的工作。初次见面,他礼貌性地陪我吃饭,却绝口不提返乡投资的事情。我不甘心,又请了他的父亲,一道去劝他。我对他说:“你当过兵,应该有血性,想想还在受穷的乡亲,为何不拉他们一把?”他的父亲也劝他:“儿啊,渠县是你家,叶落要归根啊!”看得出,他的态度有所松动。第三次见面,我刚一开口,他就说:“张局长,你别说了,我跟你走!”
返乡后,王超建了4个种植基地,带动400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1600元以上。他还组织29名退役军人,成立了退役军人联合党支部,以党建引领脱贫攻坚。这一创新做法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这件事也启发了我们,县委择优选派186名退役军人担任“第一书记”,组建“扶贫铁军”,涌现出了全国人大代表黄小军、全省优秀第一书记刘锐、廖洋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目前,渠县已经有两千多名乡友返乡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业,实现了贫困村产业全覆盖,为贫困群众带去了脱贫的希望,有力助推了渠县脱贫攻坚的进程。
易地扶贫搬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一道难题,渠县的情况也是如此,很多贫困户不愿搬迁。一次,我问一位住在深山的贫困户为什么不搬。他反问我:“下山后我去哪里养羊?生活怎么办?”他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是啊,易地搬迁绝不是简单地一搬了之,必须解除群众的后顾之忧才行啊!
于是,我提出了“产业围绕房子转,房子围绕产业建”的工作思路,着力解决贫困户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切实做到了搬迁一户脱贫一户,各方皆大欢喜。产业主很高兴,农民的房子挨着他们的产业园,请工人方便多了。村民们也纷纷点赞。贫困户万清阳以前住的房子地势低洼,经常被洪水淹没。我们动员他搬迁,但由于他的腿有残疾,害怕离土地太远,无法找到其他收入,不愿搬迁。我对他说:“你别担心,我保证你搬迁后,收入比现在只多不少!”经过多次开导,他终于同意搬迁。我们将他安置在大山村柠檬产业基地集中安置点,他在基地干些除草、修枝等力所能及的活,每月光务工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现在他逢人便说:“搬进新家太安逸了,房前屋后都有产业基地,像我这样腿脚不便的在家门口都能挣到钱!”2017年9月,汪洋同志来渠县视察,看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时,他高兴地说:“你们做得好,功劳真不小!”
因为扶贫,我还多了三个孩子。
这三个孩子来自于一个极其贫困的家庭,爸爸外出打工,妈妈谭其辉患有精神病,多年不言不语,全家就靠70多岁的奶奶一人操持。房子是石头垒的,到处是洞,风来漏风,雨来漏雨。我走访时,看得眼圈都有些发红。
这些年来,我经常下乡不在家,爱人多有抱怨。一个周末,我特意带她去看望谭其辉一家。一进门,就见三个孩子穿着破旧的衣服,趴在破烂的桌子上写作业,脚边是几滩雨后的积水。见了我们,孩子们都很懂事地问好。这次探访极大地触动了爱人。她对我说:“孩子太可怜了!我也是个当妈的,见不得孩子受罪,我也要来和你一起帮助他们。”
从此以后,逢年过节,她都会装好红包、买好衣服,给乡下的三个儿女送过去。去年,我帮助谭其辉申请了易地搬迁,他们一家人住进了新房。当我们再去看望时,十多年来不曾开过口的谭其辉突然说了一句:“谢谢!谢谢你们!”让我们瞠目结舌又激动万分。村民们都说,这简直是个奇迹啊!
大家看我现在戴眼镜,其实在此之前,我从来没戴过眼镜。
作为扶贫人,宣讲好扶贫政策是我的份内职责。为此,我常常挑灯夜战、勤学苦研。去年国庆刚过,我正在办公室准备课件,突然,左眼莫名其妙地流泪,眼珠也隐隐作痛。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周,看东西一片模糊。不得已,到医院去检查,结果出乎意料!我的右眼视力降到0.4,左眼仅有0.06,被诊断为青光眼。医生告诫我:“青光眼是排名第一的致盲性眼病,必须马上手术,否则就会变成睁眼瞎!”
那几天,我彻夜难眠,十分纠结。我何尝不害怕变成“睁眼瞎”?可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如果去做手术,临阵换将,谁能比我更熟悉扶贫工作?影响了今年全县脱贫“摘帽”目标任务的实现怎么办?
思来想去,我没有向组织报告病情,决定先用药水养护,待“整县摘帽”后再做手术!可是,药水养护的效果并不理想,我的视力持续下降。这意味着什么,我十分清楚,也做好了思想准备。现在,我只要上街就会走一走盲道,就是为了适应一旦失明后的生活。但是我想,只要14万贫困群众能脱贫,就算是失了明,我也甘之如饴、无怨无悔!
让我倍感温暖的是,家人给了我莫大的支持。父亲宽慰我说:“儿子,爸爸不愿你变成‘睁眼瞎’。但你做的是大好事,我相信好人一定有好报!”爱人也对我说:“你心头能装着非亲非故的贫困群众,就一定能装着我和这个家。你放心,将来如果你看不见了,我就是你的眼睛!”
家人的支持,让我平添了一份动力!而给我更多力量的是,身边那些平凡又可敬的扶贫干部。我的同事胡林波,母亲一级残疾,父亲和岳父都身患癌症,一家三个“重病号”,他却没时间尽孝,仍然奔忙在扶贫第一线,从无怨言。年轻女干部黄灵,因工作太忙,相恋多年的男朋友和她分手。那段时间,她晚上以泪洗面,白天照常微笑面对贫困群众。他们的故事,是千千万万扶贫干部鏖战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他们的付出,是所有扶贫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甘于奉献、不胜不休精神的生动体现!
四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共整合投入资金79亿元,全县减贫136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2.1%降到了0.6%,连续两年获得“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荣誉称号,我和我的同事们为此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年,渠县要摘掉贫困县的“帽子”了。组织上对我很关心,省、市、县领导多次催我去做手术,胡春华副总理在10月17日全国表彰会上,要求尽快到北京治疗,国扶办也做出了安排。宣讲结束后,我一定第一时间去治疗。我还盼着有一双永远明亮的眼睛,继续带领乡亲们脱贫之后奔小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