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深夜,一条麻绳,一副铁架,一句再见。

10月13日,大连理工大学研三的一位男生,在实验室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网友发现,在上吊自杀前,他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封长篇告别信。

信很长,开头里还有略带轻松的玩笑。离开的原因没有明说,他只是琐碎地记录了一些自己研究生生活的不如意和挫败。

喜欢长篇大论、授课质量不佳的导师,隔三差五就坏掉的实验仪器,一遍遍重来、而又被否定的实验。因为疫情,学习时间紧迫,担心无法完成课题,可能延迟毕业的绝望。

25岁大连理工研究生遗书内容(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1)

这些压力,让他困惑、迷茫、不知所措,压得他喘不过气,甚至痛苦到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他觉得自己“笨、懒、没用”,那么就消失好了。

最令人难过的是,他和我们比起来没有任何特殊的地方,生活中也没有特别重大的打击,就是平平淡淡,如同我们。看完他的告别信,眼泪早已划过了脸颊。

他写下这封诀别信的时间是凌晨的12点53分,但发布微博的时间却是凌晨两点整。在这个宁静的凌晨,也许他犹豫过整整一个小时,但最后再也撑不住了,迈不过去了。然后,他轻声说了一句再见。

没人知道这些轻描淡写的背后,经历过多数次的挣扎,或许也曾声嘶力竭过。但最终,都在这个深夜落下了帷幕。

25岁大连理工研究生遗书内容(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2)

黑夜就像是一个小偷,不经意间就偷走了我们的理智,致使我们做出一些冲动的决定。有些人,明明白天还在和我们嬉戏打闹,夜晚却在谋划着用什么样的方式离开。

夜晚是人心灵最脆弱的时候,这个时候会激发我们人体更感性的一面,也会释放我们更脆弱的一面。白天所有的压力、焦虑、困惑,都会被放大很多倍。

你会发现,失恋时,夜晚总是格外漫长。因为脑海中,总是在不断播放着曾经那些美好的回忆,当你睁开眼睛发现房间只有自己时,悲伤扑面而来。在无数个失眠的晚上,相信有很多人,习惯性地闭上眼睛,安静地想一个人、想一些事。明明不想习惯,却无力更改。

25岁大连理工研究生遗书内容(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3)

人格心理学里有一个理论叫做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意思是个体对其思维和情绪、冲动或欲望以及行为表现的调节。

白天,在面临的各种压力下,我们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节,消耗着自我调节力量。到了半夜,人的自我调节力量因为被消耗了很多,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大大降低了。一旦我们无法自我调节时,便会无力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反应,做出与平时相比更为不理智和冲动的举动。

有研究发现,自我调节能力低的人会表现得不被社会接受、不再关心自己是否能得到社会支持、更少地帮助他人,并在与配偶的冲突中做出更多的破坏性行为……简而言之,就是会做出不理智的、冲动的、糟糕的决定。

25岁大连理工研究生遗书内容(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4)

如果这位研究生,再多等一会儿,等到天亮,哪怕是再多停留一会儿。他就会看到他的好哥们准备约他一起看电影,就会看到舞蹈班的朋友一直打算送他一条新裤子,会看到这世界上还有很多来自陌生人的温暖,会看到生活中那些原本被他忽视的美好,会看到因为他的离开父母一夜之间白了发。

25岁大连理工研究生遗书内容(大连理工研究生自杀)(5)

可是,这个写遗言都写得有趣又谦卑的大男孩,没有等到天亮。信的结尾他写下了一个愿望,他想下辈子做一只猫。

想说,如果此生太难,希望下辈子如他所愿,做一只猫,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也写给那些对生活感到疲惫不堪的人:人生很长,总会有迈不过的坎,不必太纠缠,不迈也行。

白云山熙鲨,专注于研究睡眠健康领域,致力于让每个人都能睡得更甜美!如果你有什么关于睡眠方面的烦恼,可以评论留言!同时,也欢迎大家私信哦!

#决定# #大连理工研究生在实验室身亡# #人生# #深夜感性时间# #失眠的夜晚,你是如何渡过的#

文 | 熙鲨睡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