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杰,千阳县教研室小语教研员、陕西省特级教师、第四批教学名师培养对象

新时代“双减”“五项管理”政策落实,“三个课堂”“作业革命”等教改实施,“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更加明晰;核心素养、全面健康的育人质量观更加突出。“双减”背景下以核心素养理念为导向,培养有理想信念、有创新担当,全面发展、奉献祖国,具有民族复兴担当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需全方位共同努力。

一、树立“全人”质量观是全面育人提质量的根本动能

学校、社会和家庭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理念的育人价值观看待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学生成长和教师业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形成“立德树人”合力是改变教育形式、实现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根本因素。

笔者浅见转变教育质量观:一是,学校“全人”质量观是主导。学校作为落实国家课程理念任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主要阵地。学校管理者、教师首先要顺应时代需要,领会并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理念,要摒弃短期利益的狭隘“分数”质量观。以仁爱之心放眼长远,开足、开齐、上好国家课程;以素养为导向促进每位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开展适合学生成长认知水平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知识能力、审美情趣、能力思维在学习活动中历练熏染和教育培养;指导学习教育生活化、社会化。其次,教师“全人”质量观是主体。教师是优秀文化的传播者、全面育人的实施者、引领社会合力育人的先锋,必须领会素养导向的课程理念,以“终身之计,莫如树人”“一树百获者,人也”的教育教学价值观坚守、践行。

二是,家庭“全人”教育质量观是关键。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更是家庭的希望。家长都有“出人头地”的教育期望,然而“为求高分万事皆抛”的偏激人才观,导致惨剧发生、教育畸形的问题已引起人们高度重视,并极力纠偏。因此,家长的育儿期望必须以孩子身心健全成长为前提,以先“成人”再“成才”的观念看待孩子的学业成绩。基于“全人”教育教学质量观,教师、家长和社会合力擎起“全面育人”质量大旗,携手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教育高品质发展,营建绿色教育生态是新时代家长、教育人的责任担当。

二、强师兴研是全面育人提质量的前提条件

时代越是向前发展,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和教师的地位、作用就愈发凸显。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重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 。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作为教育的“一号工程”,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新要求,也引发了一些困惑矛盾。顾明远在《化解“双减”后新矛盾须提升育人水平》一文中提出化解“教师负担”矛盾的建议:一方面,学校要调整管理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困难,例如实行弹性坐班制;做好家长的工作,让家长理解“双减”的意义,争取家长的配合;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来解决学生课后托管辅导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上好每一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要把课堂作为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让每个学生在课上都能学懂学会,学生课堂效率提高了,课后就可以减轻作业负担。

笔者浅见,打好课堂教学“阵地战”,首先要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整合能力”“调度力”和“执行力”等专业技能,建设名优教师队伍。培养新时代的“好老师”是兴教、提质,是教育高品质发展的前提条件。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的通知,再一次从国家层面强调优秀教师队伍是建成国际领先水平的中国教育生力军的重要性。然而,在教育事业发展中重硬件轻软件、重外延轻内涵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亟须加大。

一是强化教师的培养执行力。打造名优教师队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师德修养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学校首先要坚定培养教师信念,持续建构学校教师培养梯队,落实激励和保障措施,以“后来者居上”的胸怀,助推教师梯队度化健康、有序成长,这是打造高品质名校的重要一环。

二是强化教研执行力。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给老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到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讲到,简化学校组织、减少行政会议等是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不难看出持续营造强师氛围,扎实开展教研活动,不仅是解决教学问题,激活教师智慧的成长平台,也是强师提质同步发展的有效途径。学校教研,要引导教师持续阅读丰厚教师理论背景,开阔育人视野;建立研修共同体精准研究教材,明确教材目标内容;组织教师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天赋、思维品质,掌握学生家庭环境、性格志趣;读懂学生各种表现背后的思想动机等等,遵循规律、以素养为导向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教学方法,探索情景化灵动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学懂学会,不断成长。

三是强化落实“课程”执行力。依据国家课程实施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的要求众所周知,然而统考科目超占体英美课时的现象依旧存在。因此,强化“全人”理念,遵循教育规律,夯实课程执行力,开齐、开足、上好国家课程,优化教育教学方式,持续提升课堂效益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步骤。基于此,系统盘活“第二、第三课堂”,从课程、活动、环境;课堂、校内和校外全方位构建“立德树人”体系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教育教学的本质是对学生点化引导,教其向善向美,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思维发展。一堂好课就是要通过材料活动中的知识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受到点化教育。学生能够“解构”领会材料、活动精神实质举一反三,主动地、积极地思考,能用其机理创造美,减负提质就能现实。故而,转变观念强化教研、培养名师优化教学,盘活贯通“三个课堂”合力育人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擦亮教育教学名片的有力措施。

三、 协同育人、科学评价是全面育人提质量的关键导向

“全人”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整合教育部门、学校、家庭、社区和社会组织多方力量,建构全方位立体式的教育和评价格局。有什么样的评价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以“素养导向”,更反映了以人为本、以全人发展为本的宗旨,目标直解指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型素质教育目标。要落实新时代这一教育任务,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多元、全面的评价体系,在学校考核评价、教师业绩评价、学生学业评价和家长评价、教育行政部门评价,甚至社区等多方面进行协同评价,建构多位一体的整体评价、过程评价体系,引导学校深入系统地推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

如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罗良、李勉撰文《合力建设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一文强调“地方政府履职评价要切实落实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战略任务和工作导向,学校考核评价要将学生创新素养培育情况纳入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年度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校长评价要高度重视校长在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中的专业引领作用,教师评价要考核教师的创新素养培育意识、教学方式方法、实施成效,学生评价要将创新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然而,学生学业质量、教师业绩质量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直接关系到“素养导向”的新时代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办学方向。所以,学校要建立科学、全面的评价机制,优化教师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发展评价措施,全面、准确、科学地评估教师和学生培育成效,用评价指引教育健康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全面培养素养型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关键导向。

编辑:王波

陕西教育厅十二批特级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张勇杰)(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