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二舅”都很好:“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二舅是他舅?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二舅是他舅(我和二舅)

二舅是他舅

“我”和“二舅”都很好:“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

崔书君

这两天在网上,二舅刷屏了,二舅出名了。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引起了公众的共鸣,所以就一夜爆火。

但是火的快,就容易发生火灾。尤其现在的一些媒体记者,自媒体,或者普通网友,也许是盗墓笔记,鬼吹灯看多了,就喜欢挖坟,挖地三尺,刨根问底。说什么作者不是二舅的外甥,只是外甥女婿,说什么故事里的二舅有一些虚构,并非完全是真实的,更有人质疑视频作者的目的。对此,小崔有话说。

首先说说真实性的问题。先说作者和二舅的关系,只要作者管他叫二舅,这就够了。老秦腔里都唱了,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那么按照这个道理,他外甥他外甥女婿都管他叫舅,这一点问题也没有,作者在文中压根就没说过是他的亲舅舅,更何况如果相处的关系好,比亲舅舅还要亲。非要证明“爷爷不是你的亲爷爷,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这也是让人无语。

从小,老师教我们写作文,就要求真实,但其实这个真实主要是情感真实,发自内心的真实就可以。你写我的妈妈,老师不会去调查是你的亲妈还是后妈。你写我的老师,老师不会在意你写的是班主任老师还是科任老师,你写我的邻居,老师也不会去调查他住在你家的东边还是西边,是张大爷还是李大妈。

文学作品都是有艺术化的,有夸张的,甚至有虚构的。只要情感是真实的,只要是弘扬正能量的,就可以。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习过古诗《悯农》:锄禾日当午……作者李绅,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李绅,后来成了一个大官,一个贪官,不管百姓疾苦。也许他的腐化是长大之后转变的,也许他小的时候就有这种理想,但这都不妨碍他少年时写的《悯农》是真实情感,不妨碍我们继续背诵这首诗。中学的时候,我们都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后来我们知道了,其实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不好,甚至可以说很差,但这也并不妨碍他对父亲的情感是真实的。

有的人说了,视频作者并没有说他那是一篇小说,而是说那是真事。过去的真事就是故事,故事就是发生过的真事,但谁说讲故事的时候就不能有艺术的,有虚构的?这个艺术虚构,也许是故意的,也许是因为时间太久远而记不清了,都有可能。

我不得不承认,这个二舅火了,二舅的故事确实感人,确实励志,二舅确实平凡的,而又伟大的。但肯定有作者的功劳在内,作者写的简直太好了,当然,他不是直接发表的文字,而是录的视频,也许这不叫文章,应该叫文案,但文字和语言确实好,就算同一个二舅,有很多个外甥,不同的人写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一样。我认为,不管他写的是小说,还是故事,哪怕是人物传记,都是允许有一些艺术虚构甚至夸张的。

我认为只有两种情况下,必须是完全真实的,不能有任何虚构。一个是新闻报道,一个是法庭陈述。那么,视频作者第一不是在报道新闻,第二他也没有要去控诉谁起诉谁,不是作为法庭证据,根本没有义务陈述的完全是事实。故事中唯一提到的可能涉及大的一点法律问题就是,二舅小时候的残疾可能是因为一个赤脚医生打针造成,且不说这个医生都已经去世多年,就算他活着的时候,二舅见了他也是微笑面对,没有任何抱怨,更没有追究责任的想法,更何况那时候的生活环境,医疗水平,都是很正常的情况。就像经历过文革时代的人,都有权利去控诉过去,但是又有谁能完全真实完全有证据地控诉某一个人呢?

很多人,心灵鸡汤读得不少,只管鸡汤好喝,也不去追究这鸡是溜达鸡啊,还是肉食鸡啊。有一篇励志的让人感动的故事,就够了,何必刨根问底呢?

然后,再说说目的性的问题。有的人说作者是为了炒作,是为了点击率。那么我想问,哪个作者,哪个视频发布者,哪个新闻媒体或者自媒体作者,不希望自己的东西浏览量高、点击率高呢?无论是古代的百家争鸣,还是唐诗宋词,无论是吴承恩曹雪芹,还是鲁迅老舍,哪个不希望自己写的文章出名呢?只要不违规违法,炒作也是正当的。更何况,视频作者并没有火了之后就趁热打铁,让二舅或者自己直播带货,更没有请求打赏捐款,二舅也暂时离开了那个村子躲避媒体的聚焦,我觉得这比某些明星和网红强多了。

最后我想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学习其励志图强,逆境求生的精神吧。看视频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它传达给社会一个向上的动力。视频作者已经说了,不想被打扰生活,然后一大帮人装作看不见,非得去打扰,一味地追其究竟到底意义何在呢?作者发视频的初衷在一次次扒底的情况下,已经渐渐被大众扭曲了,希望赶紧还二舅一个清静的生活,还我们自己一个安静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