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头乐简单含义(避开奶头乐陷阱)(1)

文:王智远 | 心理小卡片

美国战略家布热津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曾提出一则理论,近两年时不时被挖掘来,便是“奶头乐理论(tittytainment)”

什么意思呢?原意指:

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竞争加剧,20%精英阶层将掌握绝大多数资源,80%的非经营阶层民众,则被边缘化;那么,为避免阶层冲突,大批令人沉迷,充满感官刺激的娱乐产品被创造出来。

它们将填满人们的生活,转移注意力,消除不满情绪和精力,令其沉浸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对现实问题思考的能力。

这有点像,为解决吃不到奶而哭啼的婴儿,而给他们塞上奶嘴,尽管实际上仍然吃不到奶,但也能平稳他们的情绪,因此,才被称为「奶头乐」

那么,它具体表现形式有哪些?

有五种类型,分别是「追求感官刺激效果的综艺节目、虚假或脱离实际的肥皂剧、缺乏思想性的文学作品、过度过量的游戏、以及没完没了带来欢乐的短视频」。

综合特点就在于,虚假性、肤浅性、成瘾性。

放眼望去,奶头乐已经成为年轻人普遍的消遣方式,尽管你认为我只用下班时间,追了会儿剧,打两把游戏,刷会短视频,可是,长期下来它便会强化人的反馈、上瘾机制。

看似让人们很快乐,但不得不承认,放下手机那一刻内心还是充满“深深的空虚和悔恨情绪”。

因为正事没干,时间不知不觉被浪费,又意识到这一切正在发生,才是一个无法逃脱的牢笼。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

它的上瘾模型有点像毒品,短时间给人大剂量刺激。

随后,将快乐阈值调得非常高,使得你产生依赖之后,就会对普通刺激,或需要思考的事物感到麻木、厌恶,必须短平快的刺激才能带来high感。

所以,你以为可爱的点赞设计、让人欲罢不能的刷屏设计、精巧的推送算法……其实都是人为安排,目的就是牢牢攥紧注意力。

如何有效,避免陷入上述情况中?

可以从这三个步骤下手:1)平衡,2)找到一个兴趣,3)养成习惯

之前有位北大博士曾说,“诱惑是没办法拒绝的,只能去平衡”。就像娱乐和游戏,当你想打时,使劲控制自己去学习,或者转移去做别的事情,很难。

怎么办?最好的办法是,控制自己玩游戏的场次、时长;或打一个畅快淋漓,然后再去做别的,心无旁骛时,效率效率自然高。

另外,你可以找到一个“兴趣”赶紧替代不好的习惯,想必这并不难,难在于如何形成习惯和坚持。

我们都很熟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递减」,也就是,我们接触某事物的次数越多,我们的情感体验也越为淡漠,一步步趋向乏味。

所以,正因为熟悉,我们也就不自觉地会在心里看低微小的效应,习惯把注意力放在引起更大改变的行动上。

与此对应的还有一个概念叫「边际效应聚合」,意思是,你做的每件事上,哪怕做出极其细微的进步,最后都会获得,远远超出预期的良好结果。

用复利的概念,就很容易理解这个道理。

比如:

起点为1,每天进步1%,一年下来,你的复利 本金会变成:37.78。也就是,你比原来提高了37倍!相反,你每天退步1%,一年下来,你只剩下0.03。也就是,几乎已经退化成零。

同样,边际效应聚合,难度也不在理解概念,在执行。

为什么执行很难?因为每次行动,所带来的变化都只有1%,甚至更小,小到都无法察觉。因为小,所以很难觉知,自然很难坚持。

就好比:

努力学习一个晚上,分数不会立刻提升、去健身房三天,身材不会马上变好;种种微小习惯很容易泄气,这一泄气,就自然回到舒服环境中。

按照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effect),当预期没有产生效果,我们就会进入「绝望之谷」,更受打击。

所以,很多人之所以注意到别人的成功,一夜暴富的故事,就是因为在自信进入崩溃期。

因此,戒掉奶头乐看似简单,认为不玩、不看不就行了,实则,现象背面,希望我们保持一颗清醒的大脑,用好的习惯替代它。

奶头乐简单含义(避开奶头乐陷阱)(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