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策划 中共日照市委党史研究院(日照市地方史志研究院)课题组 执笔 尹德满 邱立玲 王宗刚 费洪芹 “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 翻开日照港的发展史,一个个闪光的足迹跃然纸上,从改革开放的春风中诞生、成长,到创造荒滩上崛起现代化亿吨大港的辉煌成就,每一步都踏响了奋斗者的铿锵足音。 上世纪80年代初,黄海滩头,艰难起步;如今,东方大港,华丽蜕变。岁月更迭,奋斗绘就最恢宏的史诗。在这部日照港史诗里,不仅有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宏大叙事,更有日照这座城市与港口同频共振,共生共荣,在万象更新中“破茧成蝶”。 城因港兴,港为城用。日照港的崛起之路,已成为这座现代化海滨城市的兴起之基,港城联动更是日照最鲜明的发展特征、最强大的发展底气。科学选址 天时地利人和 站在日照港展览馆五楼的观景平台,万里海天浩瀚无垠,塔吊在智能化机械的操作下有条不紊地装卸,一辆辆集装箱卡车鱼贯穿梭,万吨巨轮整装待发。这里,就是中国最年轻的亿吨大港———山东港口日照港。 谁又曾想,几十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滩。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日照人民奋发图强,积极投入到国家建设中。但从历史上看,日照长期以来是一座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县。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国家计划建设煤炭输出码头,为日照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从此日照历史掀开新的一页。 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我国对外关系有了很大发展,对外贸易迅速扩大,贸易海运量迅猛增长,但我国沿海港口少、泊位小不能满足远洋运输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周恩来总理对港口问题十分关心,发出“三年改变港口面貌”的号召,并成立国务院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山东省也成立了建港领导小组并积极推进山东的港口建设。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全国生产建设开始恢复,国家确定开发兖州煤田,为满足北煤南运和煤炭出口需求,同时酝酿在沿海选址建设深水大港。 “当时,离兖州煤田较近的港口只有青岛港和连云港,相比之下,连云港离兖州要近很多,因此连云港是当时不二的选择。在论证修建铁路的时候,山东省委提出铁路工程跨越两个省实施起来很不容易,因而提出了‘鲁南一条龙’的构想,即开发兖州煤矿,修一条铁路经过临沂到日照岚山头,在岚山头建设煤炭码头。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缩短铁路长度,而且岚山头的建港条件要比连云港好,报告报到了国务院,国务院批复给国家计委,在论证过程中,国家计委的领导又提出,岚山头北边的石臼所水深条件很好,他到过这个地方,因此就有了选址之争。”中共日照市委党史研究院(市地方史志研究院)院长尹德满意味深长地说。 为了拿出最科学准确的证据,山东省组织一大批专家、教授,以及日照县的一些干部群众,冒着凛冽的寒风,到荒凉的石臼海滩勘察,接连干了四五个月,形成了勘察报告———《鲁南选港规划》。1978年9月,山东省把选港规划上报国务院。几个月过去了,上报的规划如石沉大海,再也没了消息。这期间,连云港的筹备工作却如火如荼,与荷兰草签了贷款意向书,成立了建港指挥部。在日照参加海洋勘察的一些教授、专家们再也坐不住了,他们以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通过各种渠道,向国家领导人写信,列举在日照和连云港建港的优劣比较,实事求是地反映在日照设立港口的条件。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从1979年1月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78年12月至l979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先后在由山东海洋学院副教授侯国本、中科院青岛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涛写的一封信上作出批示,要求相关同志对这样的国家大工程,要实事求是地听取意见,认真斟酌。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批示掀起了港口建设史上的一次大论证。 1979年4月6日至20日,交通部会同国家计委、建委、经委、铁道、煤炭、外贸等七部委,中科院召集了大连工学院、天津大学等十几个大学、研究所,以及一些工程局、设计院、海洋局等单位,共计80多个专家参加论证会。与会专家还到日照和连云港实地考察调研,论证会到了后期阶段,大家发言非常热烈。天津大学副校长赵金声和山东海洋学院侯国本等专家提出来:同意在石臼所建港,石臼所是典型的耳形港湾,岩质海岸,无泥沙来源,港阔水深,海水不冻不淤,是难得的深水港址。通过论证,基本确定了在日照县石臼所建设深水码头。 1980年2月7日,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来石臼视察。3月,国家计委正式批复了在石臼所建港的计划书,同意在石臼建设煤炭码头一期工程,两个10万吨级泊位,投资7亿人民币,工期5年,列入“六五”计划国家重点项目。至此,选址之争,尘埃落定。 改革开放春风化雨,如果没有中央尊重科学、讲求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不会有石臼港的诞生。在石臼港的选址、论证、立项、争引过程中,山东省委的主要领导、省直有关部门、各有关专家学者,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坚持不懈地积极争取,日照县委、县政府一班人迎难而上、敢于担当、奋力拼搏的精神,都为日照港址的确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日照留下了一段珍贵的历史,为日照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荒滩起步 夹缝中拼出崛起路 在日照港展览馆,一座名为“开拓者”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 “当时建港的时候,建港工人用肩挑、用手抬、用拖拉机运料填海,一些大的石头就是用人工拽到海里去,这座雕像就是建港时期,港口建设者的写照。”原日照港务局局长刘丙寅说。 1980年6月15日,石臼港建设指挥部成立。当时日照归属临沂地区管辖,临沂专门成立了临沂地区建港办公室,日照县也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支援港口建设的领导小组,肩负着港口建设中的征地、搬迁、砂石料供应、港外工程建设等任务。1982年2月17日,石臼港主体工程正式开工。誓师动员会上,港口建设者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保证:一定按期完成港口建设任务。 “建港初期,那时的石臼所是一个以渔业为主的小村镇,距日照县城10公里,只有一条8米宽的凸形沙石路通往县城,全县没有一辆公交车。当时来建港的同志来自五湖四海,除了台湾和西藏,其他各省都有。不少同志在日照汽车站下车后,我们就骑自行车去接,往回走的时候,自行车就只能驮行李了,人就只好步行10公里走到建港指挥部。我们的住处是临时搭建的平房,指挥人员,一人一间连办公带住宿,工程技术人员两人一间,一般人员三四个人一间。”刘丙寅在采访中说。 刘丙寅回忆,指挥部唯一的一辆吉普车是从省建委借来的,指挥部到北京、济南汇报就全指望它了。工作人员到现场都是靠两条腿走着去。后来,条件有所改善,每个指挥部都有了一辆“专车”———金鹿牌自行车。经过一段时间,指挥部盖了10幢平房,大家才算有了家,可还是不够用,研究工程的时候只能在木板房和食堂里。生活方面,许多来自大城市的同志感到不适应,有的同志吃不惯苞米饼子和煎饼,从上海来的同志还带着大米……尽管那时衣食住行都达不到要求,但来自祖国各地的建设者们,团结合作,一心一意搞港口,当时定的企业精神就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 当时,港口和港口铁路要占用石臼的土地4000余亩,要搬迁十几个单位、近万平方米的房屋和库场。石臼人多地少,但却以大局为重,以大海般的胸怀,毫无怨言毫无奢求地交出了自己的口粮田。很多乡亲手攥一把泥土恋恋不舍地离开自己的家园。石臼、丝山两乡群众,就像解放战争支援前线一样,用拖拉机、小推车、畜力车为港口运送石料和生活物资。石油、粮油、木材转运站、储运站等都及时腾出了自己的房屋和场地,保证了施工按时进场。看到日照人民肩扛人抬,小推车、地排车、拖拉机一起上的情景,当时外国专家觉得不可思议,认为这种作业方式,到1985年是不可能投产的。到了1985年,真的建成了,外国专家连连称赞:了不起,了不起。 港口建设是国家的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在建设中注重放眼长远,细致考虑港口建设与未来城市的关系。在具体工作中,突破了港口设计仅对港区内设施进行设计,国家计委增加了2万平方米的城市配套建设。先后建设了电影院、文化馆、外供商店、新华书店、邮局等设施。在规划土地上为银行、保险、供销社等留了位置。进行了三通一平工程,先是铺设了40米宽的黄海一路,拓宽了石臼至日照东岭8公里的沥青公路,后来港区附近形成了黄海一、二、三路,海滨一、二、三、四、五路,搭起了石臼的基本框架。在开发港口临海工业区时,建设了宽100米的北京路。 所有的港口建设者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勤俭建港”,战严寒、斗酷暑,沥血挥汗,披星戴月。在既无大中城市依托,又无老港依托的困难条件下,港口建设者迎难而上,大胆探索,锐意创新。座底浮坞出运沉箱下水、钢栈桥整体吊装、沉箱分层浇注、大面积应用后张预应力混凝土梁等新技术、新工艺不仅开创了我国港口工程施工的先河,而且减少了工程量,提高了工作效率、缩短了工期,节约了工程费用。 1985年10月,煤码头一期工程开始重载联动试车。l0月20日,广州海运局红旗121货轮成功首航石臼港。从此,石臼港被嵌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成为黄海岸边一颗璀璨的明珠,为地级日照市的建立乃至后来的设区带县提供了契机,为港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石臼港是我国第一批使用日元贷款并与国家建委签订承包合同的工程之一,最后,只有石臼港没有超出概算,且按期完成。1985年12月,煤码头一期工程通过部级验收,1986年5月通过国家级验收,工程总评优良,并荣获了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施工鲁班奖,并入选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十大水运工程。 石臼港的建设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建港期间,胡耀邦、李鹏、万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14人次来港视察,关注港口建设进度,解决建港中的难题。为保证兖石铁路、石臼港、大秦铁路、秦皇岛港“两港两路”的建设,国务院于1982年1月22日召开了常务会议,并成立了“兖石铁路、石臼港”建设领导小组,严格责任分工,严明纪律,确保了各项建设任务如期完成。1985年4月23日至24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鹏第一次视察石臼港时,看到石臼海滩沧海桑田的巨变,提笔写下了“黄海滩头千年睡,日照东岸巨港出”的诗句。 1986年投产,1987年,石臼港完成吞吐量425万吨,实现利税365万元,开港第二年就实现了由亏到盈的转变。1986年10月,石臼港利用煤码头一期工程节余的1800万元资金,建成1个万吨级杂货泊,改变了港口只吐不吞的局面。1989年,石臼港晋升为国家二级企业,1990年晋升为大型一类企业。1992年5月1日,石臼港更名为日照港。
港城共生 一座港挺起一座城 “港”是产业和城市发展的基石,“产”是港口和城市发展的支撑,而“城”则是港口和产业发展的依托。 “从长远看,日照的前景非常可期,所以我们在考虑港口规划建设的时候,是从一个城市的角度来思考的。”刘丙寅认真地说。国家确定在石臼所建设深水能源输出大港和兖石铁路,这是日照迎来的第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日照的区位优势因此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为了充分发挥良好的港口和区位优势,协调地方和大港各方面关系,带动腹地发展,1984年5月,经临沂地委、行署同意并报省政府批准,将石臼所、秦家楼、夹仓等8个乡镇划出,建立县级的石臼港办事处。1985年3月22日,经国务院批复:撤销日照县和石臼港办事处,设立县级日照市。1986年5月,石臼港通过国家验收,被批准为一类对外开放港口。以港口发展为突破口,日照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 但是,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作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的石臼港和日照县级市的框架越来越不相适应,比如,在行政管理上,石臼港务局是副地级单位,县级市规格的日照市很难适应这个管理要求。所以,升格就势在必行。 1989年6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日照升格为地级市。10月31日,省委公布了日照市级领导班子,确定日照建立地级市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港口管理,搞好对外开放,开发建设鲁南,振兴山东”。11月5日,地级日照市正式对外办公,日照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开启了港城同频共振、共同成长的奋斗征程。 日照港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缩影,也是日照市不断跨越发展的见证。在党的领导下,日照港与日照市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湾阔水深、不冻不淤、集疏运便捷、腹地广阔等独特优势,苦干实干、艰苦奋斗,迅速从单一煤炭输出码头发展成为综合性多功能现代化亿吨大港。在山东省3000多公里海岸线上的7个市级港口中,日照港脱颖而出成为继青岛港后的4亿吨大港。 2002年,日照港由山东省和交通部双重领导下放日照市管理,成为日照市龙头企业。2003年5月,日照港务局与岚山港务局企业部分联合重组,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港口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 随着港口划归地方,日照市委、市政府把城市“核心战略要素”的概念赋予了日照港,并提出举全市之力发展港口。在日照市委、市政府的强有力推动下,前后3次调整港口规划,港口岸线由9.8公里延长到29.7公里,并用13个月贯通东西港区,为港口发展打开空间、破解瓶颈,就是生动的证明。 2006年,“日照港”股票在上交所首发,成为股权分置改革以来山东登陆境内市场第一股,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山东省首家上市港口企业。同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亿吨,2010年跨越2亿吨,2013年突破3亿吨。2019年日照港货物吞吐量突破4亿吨。 奋楫扬帆逐浪行。2019年,山东省港口集团成立,日照港按照“三个更加、三个满意”要求,开启了港产城融合发展的全新篇章:实施“东煤南移”,建设海龙湾,开创国内“退港还海”先例;实施“美丽港口行动”,攻坚绿色港口建设“1号任务”,累计投入9亿元,实现港区“旧貌换新颜”。 2021年,日照市成功入选“十四五”首批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创建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日照“十四五”时期重大发展机遇。全市谋划选取存量资源优势突出、交通区位条件优越的日照港石臼港区、岚山港区部分区域以及后方配套服务区域,作为日照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的设施载体,组建“1 N”枢纽建设运营企业联盟,推进国家物流枢纽共建共享共用,这座现代化海滨城市的精彩蝶变因港口助力更加绚丽。
红日照海港 向世界一流海洋港口迈进 在日照港展览馆“奋斗足音”主题展中,记录了一代又一代日照港人的奋斗品格:从拼搏在建港一线的“京官”刘济舟,到推动港口迈出综合性跨越第一步的局长刘丙寅;从矿石码头走出来的“党的十九大代表”陈晓红,到扎根一线的“齐鲁大工匠”徐玉金;从田振东“电小二”的逆袭到日新集装箱自动化码头研发团队攻破世界级难题…… 2022年,是日照港建港40周年,回望历史,港口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40年砥砺前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铸牢了发展之魂;40年艰苦创业,坚持弘扬奋斗精神,创造了发展奇迹。 万般事业、党建为宗。日照港打造“红日照海港”党建品牌,对内“党建 改革”“党建 管理”,对外“党建 业务”“党建 合作”,为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建立党委、支部、党员岗、党员“四位一体”品牌矩阵,形成直属党组织品牌、党支部品牌、党员岗品牌、党员品牌,实现层层有品牌,个个有特色,“红日照海港”品牌获“日照组织工作创新奖”,是日照市唯一获奖企业。 在日照港建港40年的奋进历程中,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始终是改革的主体。从科学选址到荒滩起步,从夹缝生存到发展壮大,港口改革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每一条先进经验的创造,每一次认识和实践上的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干部职工的实践和创造。 惟有奋斗,方能不负时代。日照港的精神就两个字“奋斗”,没有其他的词可代替。如今的山东港口日照港,依然在不断丰富着奋斗的内涵,确立了以“红心向党 敢闯敢拼 日新日进 勇立潮头”为核心的新时代日照港奋斗精神,成为山东港口精神体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里,不仅有历史性成就的精彩叙事,更有每一个港口人倾情奉献的智慧、勇气和汗水。 从高空俯视,林立的门机拔地而起,红色的岸桥搭起隧道,集装箱整齐有序地排列延伸,自动化码头堆场高效运转,今天的山东港口日照港处处迸发着生机与活力。从2019年山东港口一体化改革以来,山东港口日照港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新征程中,一年一个台阶,坚持崇高站位、一体发展,牢记“干壮枝强”“兄同心、利断金”,携手兄弟港口,一体化运营大宗散货、集装箱、管道业务;协同板块集团,一体推进业务创新、航线开发、项目运营…… 伴随着港产城的深度融合,日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织密公铁海空管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全力打造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做强枢纽经济、通道经济,努力为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力量。 奋斗兴港,向海图强。如今的港口,智慧、更聪明:矿石自动化远程控制模式开启,“黑科技”无人机跑垛系统应用,让科技感十足的操控台和显示屏,成了新的“码头一线”。依托港口这一“最核心的战略资源、最重要的发展平台、最靓丽的城市名片”,日照也在用全新视角、高远格局,去捕捉港城融合面临的新机遇。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觉得,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快速崛起,看到日照市海洋特色新兴城市的蓬勃发展,看到日照港的亿吨强港战略的积极推进,这一生足矣。”耋耄之年的刘丙寅满脸喜悦,感慨万千。
后记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 日照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奋斗史,每一步都凝聚着奋斗者的心血汗水,每一步都踏响了奋斗者的铿锵足音。 如今的山东港口日照港,凝炼了新时代日照港奋斗精神,汇聚起向星辰大海挺进、向世界一流迈步的澎湃力量。在这条继往开来的道路上,日照港人依然坚持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用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燃烧激情,成就未来。 时间是考量一切的标准。我们坚信,代代相传的奋斗精神火炬,会照亮“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的奋进之路,奏响更加雄浑壮阔的历史交响,书写更加灿烂辉煌的发展篇章。
(来源:日照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