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发射导轨上安装导弹,这样导弹就有了支撑,发射时有依托就不会偏离方向,发射导轨可以角度调节。
最近东部战区组织了步兵分队使用反坦克导弹对坚硬目标打击的演练,用反坦克导弹打击敌坚固防御工事是近些年世界武装冲突热点地区惯用的战法。
从演习视频当中能看到,参训的战士们使用的是“红箭73C/D型反坦克导弹,它是我军装备型号最老的反装甲、反坚硬目标的武器,当年它可是我军防御北方装甲集群进攻的先进武器,那时间它的生产价格很贵,据说一枚“红箭73”够一个连队一个季度的伙食费,但即便是这样为了国家的安全,该型系列导弹到现在可能制造了超过一万枚的数量,当然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它反而便宜了,据说一枚才56000元人民币,要不然咋能用这么昂贵的武器去打碉堡?
有看官会问:“红箭73”导弹为啥要放在箱子上发射?实际上这个箱子是导弹的包装箱,由泡沫塑料制成外面在包裹多层玻璃纤维布,起到防潮、防静电作用,“红箭73”导弹是两截的,发动机部分和战斗部分是分开的,抵达发射阵地后再进行组装,平时就放在这个箱子里,箱子里还装有4根点火器电线和电控板,发射时将发射导轨安装在箱子上,起到了小型发射平台作用。
军博里的“红箭73”边上就得它的瞄准器和操纵器(杆),它们之间是由导线相连的,但是那个年代训练出一个合格的发射手非常不容易,根本没有模拟器,只有模拟的坦克移动靶,眼睛贴在瞄准镜上练去吧。
“红箭73”导弹是以当年我国从埃及得到得到苏制AT3“耐火箱”反坦克导弹为原型,通过技术消化和改进后在197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它属于中小型反坦克导弹,重量只有12公斤、使用破甲型空心装药战斗部,为“手动线导”制导方式,也就是射手先用瞄准器发现坦克,然后将瞄准器的“十字线”对准坦克,蓄电池电击发点火器之后导弹发射,射手使用操纵杆控制导弹的飞行轨迹,操纵指令通过导弹尾部的导线(拖线)控制导弹飞向目标将目标击毁。
以现在标准来看,这样的制导方式非常的笨拙,而且战场不是靶场,要求发射手在枪林弹雨当中心理素质非常好,问题是不受外界干扰击中坦克很不容易。
现在的“红箭73D”就不一样了采用了先进的“红外半自动制导方式”,就是不在使用操纵杆了,而是利用CCD被动红外电视跟踪器(昼/夜使用,具备微光功能)发现敌坦克后将“十字线”一直对准坦克,导弹就可以在计算机的飞行指令控制下击中坦克。
这些改进措施大大的提高了“红箭73D”导弹的性能,大大减轻了射手的培训工作量,射手只需几个星期就能熟练掌握操纵要领。
被叙利亚反政府武装缴获的“红箭73”CCD跟踪/瞄准器,同时也说明它的易于操作性,因为叙利亚政府军早年间装备过AT3反坦克导弹,但是训练水平低加之操纵杆控制实在难以掌握,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与埃及军队一样,乱打一气命中率都不到15%,而“红箭73D”(出口型编号E)的易于操作性和价格便宜受到了叙利亚军队的喜爱。
“红箭73D”全套系统,战斗部已经升级到了二级,第一级击穿坦克外挂的陶瓷反应装甲或者爆炸式反应装甲,第二级延时0.0×秒后攻击主装甲,“红箭73D”破甲能力提高到了600毫米,可以对抗现役的第三代主战坦克,叙利亚战场上大部分都是T55、T62和T72M根本扛不住它的一击。
除“红箭73D”大量再服役外,“红箭8”我军装备量也很大,而且它是中型反坦克导弹,射程和破甲深度都比前者要强不少,并且它的跟踪/瞄准器材也要比“红箭73D”更先进,集:被动红外(热成像)、激光指示、横风传感器、计算机弹道质量控制…为一体,瞄准更加的迅速,操作更加迅捷,打击也更加准确。
同时“红箭8”的装备集成度更高,导弹在厂内就封装在发射管当中,勤务保障更好,可在三脚架上快速组装瞄准器和导弹发射管,发射一枚之后不到一分钟就能再装填完毕,再次对地坦克装甲车辆进行打击…并且它可以适用于很多发射平台,使用轻型吉普车大大提高了战场机动能力。
“红箭8”根据坦克防护水平的提高,也在不断的升级,也使用了两级战斗部,并且它具备“攻顶能力”,也就是从坦克装甲车顶部掠过的一刹那战斗部爆炸,攻击坦克装甲车辆的装甲最薄处,这样就大大的提高了摧毁能力!它的总体性能与美军最新型的“陶-2B”技术水平相当。
“红箭73D”飞行2500米后准确命中了靶标(橙色圈内)。
总之,“红箭73D”和“红箭8”这两型老装备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在我军已经成为了质优价廉的反装甲、反坚固工事先进装备!
早年间英国海军陆战队进攻马岛的时候,就使用过“米兰”反坦克导弹打击阿根廷防御部队的坚固堡垒,当时让咱们挺惊讶的,反坦克导弹还能这么浪费的使用?成本太高了吧?现如今咱们反坦克导弹多的是,并且讲究以人为本,不论什么武器只要能把敌人消灭掉,再贵也在所不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