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汗血宝马,因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成为马中翘楚,耐力极强的它能在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奔跑且一天只喝一次水。因为它的皮肤薄,血管很容易看出,奔跑时出汗给人以流血错觉。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在给汉武帝的描述中,描述了汗血宝马的样子,它的魅力让汉武帝痴迷,武帝决定重金求购,但大宛国拒绝认为这是战略物资,这就隐藏了霍乱的根。

大宛国地处青藏高原附近,靠雪水为生,与中原大约相隔七千里。汉武帝时张骞因出使西域逃亡到大宛,大宛早有听闻汉朝的富有早有结交之心,张骞作为使者与其交涉,大宛国王听闻张骞回国,派人送到康居国附近。在张骞的口述下,大宛国是一个农牧国家,以汗血宝马为著称,当听闻大宛生产好马,而中原国家好马生产十分稀少,对此就十分热衷,于是带着千金和黄金铸成的马去交换。

天朝上国的观念什么时候被抛弃 天朝上国的优越带来的征讨(1)

汗血宝马

随着谈和失败,大宛截杀使臣,噩耗传来。汉武帝命令将军李广利前去征讨,随着第一次的征讨因物资短缺,将士十分疲惫以失败告终,随着汉武帝的整顿,第二次西征开始,攻克成功,大宛内乱,国王被杀,大宛国全部臣服于汉朝。在故事的开始与结束,产生了不同方面的问题,汉朝的外交,第一次失败却又为什么继续征讨却成功背后的原因都值得深思,而大宛与汉朝的来往,影响的绝对不是一匹汗血宝马的诱惑。

《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上》记载: 大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俗耆酒,马耆目宿。宛别邑七十余城,多善马。马汗血,言其先天马子也。

一、天朝上国的中的优越感,在骨子里的轻佻成为导火索

按照汉朝的思想,大汉如此繁荣换几匹马是汉朝对大宛地亲睐,并且拿了重金耗费千里来这里诚心足以,不换那就是对汉朝不敬,自然就有后面的争吵。但按照大宛国的思想,汗血宝马本来就是战略物资,骑马打仗,马匹必须要好,好比来说现在打仗,核心的战略武器是不可能拿钱财来买卖的。而张骞来的时候多有照顾,并且好礼相待,诚心与之结交。

天朝上国的观念什么时候被抛弃 天朝上国的优越带来的征讨(2)

大宛国图

而看汉怎么做拿着金马换宝马,而最后大宛不给换,使臣便扔掉金马而去,这是十分无力的举动,而能产生这种举动则是天朝上过的思想造成的不平等。这是一种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通常在藩属国中最为明显,从对少数民族的不同称呼就可以看出,长年强大的匈奴侵略中原,中原与之长久作战。而中原人怎么称呼,带一个奴字,这是一中侮辱性词汇,更何况东夷,西戎,北狄,南蛮,将华夏和周边民族区分来,如果自己处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峰,对别的国家优越感会更加的突出。

这时候的大汉正是把匈奴打的几乎灭族,而西域统一更是把汉王朝的威名打向西域周边的各个小国家。这种优越感从而促进了中原的影响力,当然这是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如果走在时代的后面代表的则是虚无的幻想,更甚至灭国。随着这种意识会产生更多的体系,例如朝贡,当然这些以后再谈。而这种天朝思想用在外交上则是一种致命的弱点,不平等性截然而出,在史记大宛列传中描述,汉使怒,妄言,这就突出来矛盾的冲突,打完国王作为一国之主,被一使臣怒骂,结果怎会好。

天朝上国的观念什么时候被抛弃 天朝上国的优越带来的征讨(3)

李广利伐宛

大宛国王做了什么?杀人夺宝,在使臣回国的路途上悄悄派了人手暗暗杀死使臣。转念一想面对如何强大的汉朝,小小的宛国为什么敢做,这是国王深思熟虑过的,地处偏僻的大宛,在面对七千里的中原,根本不虚,为什么?因为两地路途遥远,古代大规模行军就要不停的整顿,休息,而如果从中原出发到了大宛这时候行军就得一年,而且体力严重不敌大宛,这也是大宛有恃无恐的做法,但他没有想到的是,中原王朝真的出击了。毕竟匈奴侵扰多年,汉朝与之战斗直到把他们团灭,更何况是一个大宛的挑衅呢?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记载: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发属国六千骑,及郡国恶少年数万人,以往伐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故号“贰师将军”。

二、武帝的将帅的选择间接导致了一次西征的失败

李广利,这和武帝之间是有亲戚关系的。他的哥哥叫李延年,是个艺术家,擅长诗词歌赋,能唱能跳,但因犯罪被割阉,罪名也是随便按的,那个时候司法几乎崩溃,罪名繁多,而此人也被阉了入了宫,入宫之后仍然在诗词歌赋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中两句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这就让汉武帝着迷,如此佳人在哪里?

李延年正好有一妹妹和弟弟,妹妹倾城倾国,而且能歌善舞,深受汉武帝喜爱,当佳人消散时,武帝悲痛就好好待这兄妹,提拔李延年,封李广利为将军。为什么让李广利带兵,这是有私心的,而且是很大的私心。当初起兵征讨时候,去过大宛的人,也就是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回来的人,大宛不过是弹丸之国,三千兵足以,这句话让汉武帝放心了以往的思考。

天朝上国的观念什么时候被抛弃 天朝上国的优越带来的征讨(4)

行军路线

汉武帝想靠西征给李广利挣点功勋,但却没有考虑到此次西征的问题。也许是汉武帝老了,没有年轻时候的气势和睿智,这是一个难度极高的征讨。外交方面:此次西征路过的西域诸国有很多,借道补充物资都需要很强的外交能力,毕竟西域诸国与汉是友好往来,而非藩属国,如果交流不慎轻则闭关锁城,重则兵戈相见。此次西征,因为路途遥远,物资补给线过于长,根本无法跟随,这就需要物资的供给要将军想办法,沿路筹措,而行军七千里,就需要很强的带队能力,士兵的状态、身体素质健康都要息息相关。

并且这些兵并非精兵,而是死刑犯和流氓地痞组成的敢死队,毕竟这是第一次出征如此之远不需要这么多精兵,这也是后面败了的因素之一。事实证明,李广利并非经验丰富的将领。一路上,沿途的国家根本不知道李广利的目的 ,为了自保纷纷关闭城门。而李广利为了物资只能打下城池,在去大宛的路线上,一边打,一边筹措物资,就这样有的地方耗费力气大,就不打了,换另一个城池,边打边筹措的到了大宛边境,这时候的士兵长途跋涉,连夜作战,哪还有力气再打仗。而埋伏在大宛边境的大宛士兵立刻突袭,李广利顷刻间就被打的不成样子,一路逃回敦煌,而沿途国家纷纷大笑。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子已尝使浞野侯攻楼兰,以七百骑先至,虏其王,以定汉等言为然。

天朝上国的观念什么时候被抛弃 天朝上国的优越带来的征讨(5)

李广利西征

三、李广利二次西征,是汉武帝深思熟虑的决定

李广利逃到敦煌的消息传到了汉武帝耳朵里,汉武帝大怒下令西征人员胆敢进入玉门关一律杀无赦。汉武帝为何要如此动怒,仅仅是因为失败吗?不,这时候,征讨已经过了很久了,汉朝里面发生了蝗灾,关东流民百万,汉朝已经不允许失败的消息传来, 带来的消息会直接影响到子民的情绪,这时候朝廷的公信力就会下降,社会矛盾就会凸显。这也是二次西征的原因。那么接下来就剩两个选择:1继续打2不打了。当然汉朝同统一了西域自然不会怕一个小国,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匈奴那么强都被打的灭族,如果西征失败,那么,残余的匈奴势力就会崛起,因为汉朝的影响力在西域大大下降了。

影响力下降,影响的是丝绸之路,这是唯一一条西域和大汉连接的路线,如果西域诸国开始不惧怕汉朝,那么交易就不会那么顺利,而且这条路也就荒废。这条路可是打了很多年,从张骞出使西域十年来的逃亡才打通的,影响力和作用也是巨大的。并且这条路在刚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自发组织得商人,而是各国之间的使者来往,打通两者之间的靠的就是使者的来往,增加影响力和传播力,促使各国商人走上这条路线。

战斗需要继续,汉武帝用了大手笔,物资紧缺就调动全国物资来运输,仅仅牛就有十万,更不说马,驴和大量的兵器了,兵力更是增加到十八万之多,都是正规军夹杂地痞流氓,并且在汉朝边缘驻防了候补军队,甚至专门找了相马人,势必把汗血马带回浩浩荡荡的出发了。这时候的各个国家看到如此阵势,对汉朝的崇拜就越来越多了,纷纷提供物资,并且提供向导帮助他们到达宛国。

天朝上国的观念什么时候被抛弃 天朝上国的优越带来的征讨(6)

丝绸之路

最终大战打响,大宛自然兵力不足不敢应战,缩在城内,李广利重重包围大宛,开始了僵持,大宛认为耗死汉,但汉军发现一个漏洞,上文说了,大宛靠的是雪水而留在城中的水源源泉在外,于是李广利下令封锁水源,城中宛民没有水源是痛苦的,随着时间越来越就,汉军最后拿下外城,而内城则是誓死不投,就这样继续耗着。时间一久,皇室发生了内乱,毕竟没有水是十分难受的,他们杀死大宛国王出城投降,就这样,李广利不费一兵一足就把大宛拿下。大宛出城议和,签订条约,送马并且承担军费,二次西征以胜利告终。

《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记载:宛乃出其善马,令汉自择之,而多出食食给汉军。汉军取其善马数十匹,中马以下牡牝三千馀匹,而立宛贵人之故待遇汉使善者名昧蔡以为宛王,与盟而罢兵。终不得入中城,乃罢而引归。

但这汗血马在回国的路上只剩了寥寥一千,甚至不到,大宛赠送了三千,而回来的只有不到一千,这说明路途太过于困苦,沙漠多,主力还是骆驼,而马则是十分不适应的,剩下的汗血马在后来的岁月里,慢慢消失在历史中。

天朝上国的观念什么时候被抛弃 天朝上国的优越带来的征讨(7)

汉朝的繁荣

评价

灭国看似是个不错的选择,其实不然,一个倾汉朝所有的军队来面对一个小国,结果是可以想象的,但最终不灭而是议和,这里面也是有深思的原因。路途遥远,大宛到中原的行军太久,也就意味着这些浩荡的军队回国会越久,一个国家的国防力量在国外,那么国内就会出现威胁,关东流民百万,蝗灾这些都可能引起起义,而军队在外无法回国就无法镇压,汉王朝就会岌岌可危,所以灭国不是上选。

其次目的达到,汉朝的影响力和震撼力已经让西域诸国震撼,而善待大宛这种举动会增加对汉的好印象——礼仪之邦。这就为后面都护府的设立奠定了基础,不得不说汉武帝想的很久远,这些西域诸国可以灭但是付出很大的代价,而西域都护府的设立,就把板块纳入了汉朝,可谓是一举两得。而表面是汗血宝马带来的战乱,但汗血宝马仅仅只有几个有点,但是这种马根本不适合作为骑兵,因为实在皮肤薄,十分单薄,在战斗中容易死亡,而且无法进行肉搏,那么简单的马不会带来如此大的战斗。

而且大宛位于边缘,西域的边缘,也就是说一旦大宛崛起对中原王朝的威胁是十分大的,而这次出兵是打消气焰,压住进展速度,从而保证西域的绝对安全。这也是种贸然的选择,也可以说天佑大汉,能在流民百万的时候出兵,国内的矛盾竟然不爆发,这也是汉武帝作为之一,秦皇汉武,不得不说汉武帝能在同列也是不同凡响。

参考文献:《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汉书》卷九十六上《西域传上》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