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聊城新闻网□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培源 通讯员 张同耀,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钢管的许用应力?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钢管的许用应力(钢管之都的忧与喜)

钢管的许用应力

来源:聊城新闻网

□聊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培源 通讯员 张同耀

“厂子里最近咋样?”“还行,有订单就有饭吃。”这段时间,这样的对话经常在开发区牡丹江路上发生。这是钢管企业的老板在互相寒暄,对话双方经常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对话内容——钢管。

牡丹江路两侧钢管企业林立,路东头向南不远就是大东钢管市场。大东钢管市场所在的蒋官屯街道年产钢管达500万吨,占全国的六分之一,有着“钢管之都”的美誉。

康殿保在蒋官屯街道分管经贸工作,没事的时候,他会开车到牡丹江路上转一圈,遇见熟悉的老板,便习惯性地降下车窗说上几句话。“今年,大部分厂子都不太好过,有喜有忧。”康殿保说,“忧”,指的是“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的行业特点;“喜”,指的是钢管企业以技术改造助推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加快。

“这是行业的一个机会,抓住了就能走得更稳更远,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行业的转型升级。”在康殿保看来,蒋官屯街道的钢管企业仍需在技术改造、转型升级上大做文章。

“个性化定制”服务受追捧

“指定钢材来源—提供规格参数—调整生产模具—试生产样品—进行产品规模生产”。如今,在汇通钢管制造有限公司,这样的钢管“个性化定制”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的新常态。

面对国内钢管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非标准”订单生产成为钢管企业抢夺用户的最大“砝码”。作为聊城钢管业的老牌领军企业,汇通钢管依靠“个性化定制”闯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天地。“6月底,我们接到了聊城博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轴承钢管订单。我们以聊城博源节能科技有限公司指定的轴承钢管作为原料,加工出用在斯巴鲁汽车上的汽车配件。”7月22日,汇通钢管制造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连会说,企业采取差异化营销策略,根据用户需求“个性化定制”生产,在买方市场环境下赢得市场先机。

如果说“个性化定制”是应对外部环境的有效途径,那么产品的“合金比”则是体现企业“个性化定制”实力高低的试金石。

前不久,汇通钢管承接了天津一家企业的合金钢管订单。与常规订单相比,这批产品的标准在国标之上。“每种特殊的非标产品都需要技术人员重新设计图纸、制造模具、设定工艺参数。多数情况下,从接到订单到完成研发设计,我们的研发设计团队只用几天时间就可以。”刘连会算了一笔账,每吨普通国标钢管的利润只有50多元钱,而这批产品每吨的附加值可达5000多元。

汇通钢管生产非标钢管和高端合金钢管的强大能力,得到了科研院所的青睐。7月16日,钢铁研究总院华东分院的合金管生产基地落户汇通集团旗下的海鑫达石油机械有限公司。“通过合作,我们生产的高端合金管可进入军工、航天航空等领域。”汇通钢管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孟祥朋说。

“13米长的管子只有我们能做”

“一寸长,一寸强”,这句话用在企业生产上可能不太严谨,但对于钢管企业来说,却是体现企业核心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

山东大洋钢管有限公司在众多钢管企业中并不十分显眼,自2014年建成投产,在2016年至2018年连续3年进行技术改造,成功攻克行业技术难题,成功生产出13米长的钢管,使企业有了稳定的客户源。

在钢管生产企业中,一般钢管生产设备大多只能生产长度为10米的钢管,而大洋钢管有限公司能生产12米、13米长的钢管。“更长的钢管使用起来产生的废料也少,能够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大洋钢管制造公司办公室主任代仁涛说。

一身工装,一副高度数眼镜,山东大洋钢管有限公司技术厂长窦永刚是一名名副其实的“技术痴”。“不改不行啊,现在行业竞争太激烈,不进行技术改造就是断了企业的活路。”用窦永刚自己的话说,现在取得的成功都是当初不被同行认可换来的。原来,在大洋钢管进行技术改造之初,同行甚至是设备厂家都对他们能否生产出超长钢管表示怀疑。“超长钢管的生产存在很多技术难点,特别是在温度控制上,要知道钢管生产过程中,温度平均每秒下降60摄氏度,要在更长的钢管上做到管壁薄厚均匀,对于研发团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窦永刚说。

回忆起当时的技改之路,窦永刚坦言,自己已经记不清做过多少次实验,只记得当时吃住在厂房,一呆就是几天几夜,直到成功攻克技术难题才肯回家。

深加工提升30倍附加值

最近一段时间,山东凯恩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高广甫一直在发愁。愁啥呢?“订单太多,工人太少呗。”公司总经理高广甫苦笑道。

其他厂子都是为订单少而犯愁,怎么凯恩机械的订单不降反增呢?要想知道答案,或许可以从一台“大家伙”上探寻一二。在凯恩机械的一个车间内,一台巨型设备油光闪亮,这是高广甫引以为豪的数控深孔枪钻加工设备。大口径的钢管在这里被均匀地钻出无数小孔后,再经过进一步加工,就变成了造纸设备的核心部件——钢辊。

“可别小看这个‘大家伙’,它是目前世界上同类设备中长度最长、精度最高、枪钻最多的,钻头数近100个,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工作效率比人工打孔高几十倍,达到高精密真空辊加工的国际领先水平。”这几年,为了克服钢辊生产的技术难题,高广甫高薪聘请了行业顶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带领技术人员进行研发,三四年的时间里已经申请专利20多项。

做钢管出身的高广甫和其他老板思路不同,他放弃了以钢管为原材料加工不同型号钢辊的简单生产环节,向钢管深加工迈进。“造纸用的钢辊生产技术难度虽大,但价格也高,企业转型瞄准了这个产品。”高广甫指着一支已经加工完成的钢辊说,“像这样的造纸用钢辊,进口价八九百万元,我们只售四五百万元,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从原来按吨卖到现在按支卖,凯恩机械的产品附加值提高了30多倍,也让高广甫尝到了技术创新的甜头。“订单排到了今年12月底,新车间设备也已经到位,目前正需要大量的技术工人。”高广甫表示,下一步,除了造纸,企业还将瞄准印染、冶金、纺织等行业广泛使用的核心零部件,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实现企业转型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