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配》《凌边八景》《武术宗师黄啸侠》……近日,番禺区凌边小学利用暑期在凌边村酒堂开展非遗研学活动,乞巧社团的学员在研学中体验非遗魅力,乐享别样暑期生活。

广州非遗凉粉(传承凌边乞巧非遗种子)(1)

凌边小学曾燕珊老师在课堂上讲授《丝网花——马蹄莲的乞巧制作》

全校师生参与“凌边乞巧”传承

凌边小学校长郭伟权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06年,乞巧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凌边村早在19世纪30年代便开始在村中盛行“摆七夕”。由于当时凌边村的七夕传统时间长影响深,每年外村到凌边村看“七夕”的人众多,加上本村的亲戚、外嫁女携子带女回来,村内大街小巷人潮涌动,川流不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摆七夕”便出现了从家庭到小集体再到祠堂的演变过程。

凌边小学坐落在富有乞巧民间艺术特色的凌边村,拥有丰富的乞巧文化资源。一直以来,凌边小学努力推广乞巧传统文化,多年来组建乞巧特色社团,组织师生参加乞巧巡游,参演乞巧舞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乞巧传承人。

近年来,该校学生参加过多场区、镇举办的现场展示活动。凌边村几乎年年举办凌边乞巧文化节,在这些盛大的活动中,老师们带领学生们通过劳动创作与设计,精心制作手工艺品参加凌边村及石碁镇文体中心乞巧手工创作大赛,均获得不错的成绩。

广州非遗凉粉(传承凌边乞巧非遗种子)(2)

凌边小学乞巧社团师生参加番禺区非遗进校园活动

2019年底,凌边小学学生参与到“番禺区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中,表演了舞蹈《鹊桥双星会》,以及展示了手工创作类作品,获得好评。该校学生创作的表现清朝时期广州各行各业繁盛景象的大型作品《广州十三行》还获得获2018年凌边村乞巧文化节金奖;把传统的划龙舟的激烈场面重现出来的大型作品《龙舟竞渡》获得铜奖。该校还于2019年被评为“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广州非遗凉粉(传承凌边乞巧非遗种子)(3)

2019年番禺区非遗展示现场会上,凌边村小学乞巧社团队员现场制作乞巧工艺品“五谷丰登”

多年来,凌边小学将乞巧文化与学科学习结合起来:美术课上,学生学习乞巧的绘画与制作;语文课上,让学生学会把参加乞巧活动的过程与感受记录下来,写有关乞巧文化的日记、作文等;综合实践课上,开展有关乞巧文化的调查研究。学校还编写了乞巧文化校本教材,录制了手工微课教学视频。全校每一个学生都能掌握丝网花、黏土创作等劳动技能。

广州非遗凉粉(传承凌边乞巧非遗种子)(4)

凌边小学乞巧社团师生制作的大型乞巧作品

邀请非遗传承人悉心授艺

近年来,该校通过邀请乞巧文化传承人持续到学校教授乞巧手工制作,将乞巧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培养青少年知文化、懂文化、重文化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凌边村乞巧文化传承人凌广聪、曾秀妃夫妇不定时应邀在该校,为学生进行乞巧手工艺品制作展示,并讲解乞巧文化的来源背景。学生在凌广聪夫妇的指导下学得有模有样,简单的布料、瓶子等都可以在孩子们的手上渐渐变成活灵活现的乞巧作品。

广州非遗凉粉(传承凌边乞巧非遗种子)(5)

凌广聪、曾秀妃在向凌边小学乞巧社团的队员讲解如何制作粘土公仔

凌广聪表示,自己已经年过七旬,对新一代少年儿童乐于传承传统文化感到十分欣慰,也对他们大胆的创新能力表示赞赏。

近年来,凌边小学成立的乞巧文化社团,创编了舞蹈《鹊桥双星会》,编写了《乞巧文化》系列校本课程,开展乞巧文创制作,使乞巧文化成为该校的特色文化项目。

广州非遗凉粉(传承凌边乞巧非遗种子)(6)

凌边小学乞巧社团参加广东省劳动现场会(广州专场),以“我是乞巧小手艺人”为主题现场展示了乞巧工艺品

在乞巧工艺制作中展示心灵手巧

凌边小学作为非遗乞巧文化特色传承基地,该校乞巧社团以及乞巧工作坊曾多次参加省、市、区级等各类展示活动。

2021年5月,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观摩研讨活动(广州专场)中在番禺举行,凌边小学以乞巧文化“我是乞巧小手艺人”为主题师生共同参与了本次展示活动,深受好评。凌边小学乞巧社团在主会场摊位展示,展位摆着各类乞巧案板作品以及丝网花手工艺品和乞巧传统工艺摆设,引人注目,经过该展位的领导和嘉宾都赞不绝口。在劳动专场中,该校学生受到传统摆设“五谷丰登”的启发,特制作了以五谷杂粮为材料的农耕主题画和庆祝建党一百周年的主题画。摊位展现了该校特色劳动课程的丰硕成果,劳动课与美育相融合,开发了具有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我是乞巧小手艺人”专题课程,其中包含了“丝网花制作”“趣味粘土创作”“案板手工劳作”等多个专题活动课,通过手工劳动让孩子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郭伟权表示,凌边小学努力让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制作出许多乞巧精品装点生活,让平凡的生活充满创意、诗意和美感。

来源:番禺融媒记者 潘伟璘 通讯员 曾燕珊 郭洁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