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芳也。《春秋传》曰:“黍稷馨香。”从我国殷商时期开始,古人就将植物燃烧时散发出的美好气味与天地万物、人体五行联系起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充满中国美学意韵的香道文化。
10月28日,为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大鹏教育主办的“非遗焕新、守艺匠心”非遗制香文化公益活动在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四季综合活动中心顺利举办。道家制香非遗传承人、全真教华山派二十七代弟子张里煜道长作为本次活动的主讲人,不但为现场观众讲述了香道的起源发展和制香仪轨,还在现场亲自带领学员们感受了制香焚香的香道文化生活。
“道门制香,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从采集到炮制,都要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内进行。” 张里煜道长向现场的观众展示了他亲手制作的两管香料。虽然制作时间已逾10年,但现场观众仍然能清晰地闻到天然香料散发出的香味。
“老师,这两种香(香丸和线香)有什么区别?我看您在制作的时候用的似乎是同一种香料。”在张里煜道长现场调制成香的过程中,观众提出这样的困惑。张里煜道长表示,这和粘合剂的使用比例有关。粘合剂的比例也关乎成香燃烧的时间和气味,需要制香人不断制作摸索才能有“手感”。他幽默地说,好的制香人某种程度上一定会是好的白案师傅,因为这两者都需要制作者熟知水和粉料的配比。
“采药的时候为什么需要特定的时间?因为只有花开的时候才是可以入香药的。有时候不仅仅是花开,还要等到花开到快败的时候,这时候才是最适合采集的时候。炮制的过程也是一样,需要长时间耐心的等待和细心的制作。” 张里煜道长表示,成香的塑形工艺,随着社会的发展得以被一些机器替代,但涉及到原材料的采集和制作,仍然需要手工完成。这些需要制香人抛去浮躁、花时间耐心等待和锤炼技法精微工艺,才是制香文化中真正的“非遗传承”。“道门制香中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这种匠心和文化记忆。”
他表示,制香的过程是锤炼匠心的过程,是人生的一种修行。匠,只是一种技法的锻炼,只有在千百遍的枯燥寂寞的制作过程中守住匠心,才能在熟练中创造出新的事物,也才能真正将技艺发展成为文化。我们所需要传承的,正是这种甘于寂寞锤炼匠心的精神,也是让非遗技艺能够传承下去的关键。
伴随着观众燃出的轻袅檀香气,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也在观众依依不舍的目光中结束。大鹏教育的活动策划人表示,首先要感谢四季青镇文化四季综合活动中心和现场观众的鼓励和支持。尤其是现场观众中的大鹏教育学员们,他们中有的是刚刚工作还未毕业的大四青年学生,有的是放下工作驱车1个小时前来的职业白领,还有放下家务专门前来的退休老人……如果不是这些学员对大鹏教育的喜爱和积极参与,活动很难如此顺利圆满的展开。
负责人还表示,推广传承非遗文化,也是在传承中继承和发扬非遗文化中的匠心技艺。教育和非遗文化看似远隔千里,但本质上都是关乎匠心与传承。非遗传承人代代相传,苦练技法才能留住文化记忆,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也需要坚守行业匠心,才能为社会大众提供精品课程,将美学教育普惠大众。这是大鹏教育的朴素教学匠心,也是每一位大鹏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
来源:大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