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田之路

近日,自然资源部应急测绘技术创新中心组织科普宣讲进校园活动,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自然资源科学知识。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创新中心每年根据应急预案,提前做好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突发应急事件数据和技术准备,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四川省地形地貌复杂,自然灾害频发多发,在长期抗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发挥了重要的保障支撑作用。

此次宣讲介绍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概念、特点、类型以及已有数据的情况,并围绕森林草原防灭火、地质灾害应急、防汛抗洪和疫情防控等应急测绘保障工作,描述了基础地理信息大数据在灾害应急中发挥的作用,最后展望了传统基础测绘向新型基础测绘发展、灾害应急从灾后救援向灾前防治转变的趋势,基础地理信息大数据在应急和国民社会发展中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常见地质灾害的处理方法(自然灾害频发地带)(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描述了地表形态及其所属的自然以及人文特征和属性的总称,包括测量控制点、水系数据、居民地及设施、交通、管线、境界与政区、地貌、植被与土质、地籍、地名等有关自然和社会要素的位置、形态和属性等信息。

常见地质灾害的处理方法(自然灾害频发地带)(2)

基础地理信息具有时空性、多比例尺多分辨率、基础性和权威性等特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按照数据的表达形式分为:原始影像数据、数字正射影像图(DOM)、数字高程模型(DEM)、数字线划地图(DLG)、数字栅格地图(DRG)以及元数据,DLG、DOM、DEM以及DRG通常称为“4D”产品。

常见地质灾害的处理方法(自然灾害频发地带)(3)

应急测绘保障的核心任务是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高效有序地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各类专题地图、测绘应急指挥平台等测绘成果,根据需要开展遥感监测、导航定位、地图编制、遥感影像解译及分析评估等服务。

常见地质灾害的处理方法(自然灾害频发地带)(4)

应急测绘技术创新成果在四川等10余个省市得到应用,服务于自然资源、应急管理、水利、环保、公安等数十个部门和行业,在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2013年“6·18”以来洪灾分析评估、2017年“6·24”茂县叠溪山体滑坡、2017年“8·8”九寨沟强烈地震、2018年两次金沙江白格滑坡堰塞湖、2019年“6·17”长宁6.0级地震、2020年新冠肺炎防控以及四川省森林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作用。

自然资源部应急测绘技术创新中心(四川省应急测绘与防灾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于2015年,由自然资源部四川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西南交通大学以及中科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联合组建。

创新中心按照自然资源部职责,围绕突发事件应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隐患识别、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治理及应急救援等技术支撑工作,系统开展应急测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以及应急测绘智能化服务等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近年来,创新中心成功研制了国际领先的无人机集群灾情地理信息获取系统,研发了全国首个省级应急测绘指挥平台,初步推动了综合运用InSAR、LiDAR、无人机遥感等多种新型测绘技术在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和监测的工程化应用。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