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简介】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曾几次任官,后回家隐居,田园诗的开创者,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什么不好的(陶渊明三仕三隐)(1)

【人物生平】

二十岁时,陶渊明便开始了他的游宦生涯,此时他的家境尤为穷苦,为了谋求生路,他多次出任低级官吏。

二十九岁时,在短暂的居家生活后,陶渊明再次出任,但这江州祭酒的官职做了没多久他便因不堪吏职辞官回家。

三十三岁时,陶渊明入幕桓玄府,不久后辞官。

三十五岁时,陶渊明奉使入都。

三十六岁时,陶渊明母亲去世,他辞官回到浔阳为母亲守丧。

三年丁忧期满,陶渊明已直奔四十,他怀着"四十无闻,斯不足畏"心态再度出仕,成为刘裕的参军。但此时的他是十分矛盾的,他想一展宏图壮志可又厌倦官场浮沉,他眷恋故乡山水可又不甘无所成就。但不到一年便又辞官。

四十岁时,陶渊明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令。同年十一月,他的妹妹在武昌去世,他作《归去来兮辞》后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了归隐生活,这时的陶渊明,已经看清了自己的本心,做到了真正醉心于躬耕生活,直至生命结束。在此期间,他也创作了许多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下面这首《归园田居》就是其中之一。

著名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也在他担任彭泽县令期间发生。

在那年冬天,郡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这次派来的督邮粗俗而又傲慢,他一到彭泽就差县吏去叫陶渊明来见他。 陶渊明本就瞧不起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不料督邮还有一堆要求,县吏拦住未着官服的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下陶渊明再也不想忍受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

陶渊明的田园生活有什么不好的(陶渊明三仕三隐)(2)

图中诗句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也是诗人隐居期间所作。

【作品赏析】

归园田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翻译:从小我便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情,性格本就爱好山野。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翻译:错误地陷落在尘世里人情与仕途的罗网中,这一去就是几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翻译:笼中的鸟儿眷恋曾经居住过的树林,池中的鱼儿思念曾经生活过的深潭。

赏析:诗歌到这里,诗人简单的回顾了自己的前半生,原来这些年里自己只不过是活在一张束缚人性的大网里,就连鸟儿和鱼儿都知道思念自己的家,都知道哪里才是自己最想去的地方,自己却在尘世中挣扎了几十年。诗人终于看清自己的本心,认识到自己的个性,选择了归隐,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翻译:我在南边开垦出一片荒地,只想守着质朴正直的心性做个庄稼汉。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翻译:在我住宅的周围有十多亩土地,八九间草屋。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翻译:榆树和柳树荫蔽着房屋的后檐(也可理解为:草屋的后面长着榆树和柳树),桃树和李树罗列生长在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翻译:远远的望着依稀可以看见住人的村落,村落上的炊烟轻柔的随风飘荡。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翻译:狗儿在深巷里叫着,公鸡在桑树的高枝上打着鸣。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翻译:门院里没有世俗琐事的杂扰,空房中有大把的闲余时间。

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翻译:自己被长久的困在牢笼里,如今总算是返回到大自然了。

赏析:诗的后半部分,具体描述了自己田园生活,宅院宽敞明亮,各种树木绕堂,村落里的狗儿吠着,公鸡叫着,这种生活纯朴而又自然,到处散发着恬静悠然的气息,使诗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舒适,这种远离俗事的宁静慰藉了诗人不安的心,使诗人获得了心灵上的欢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