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600年的风雨沧桑

这座古桥见证了明清的朝代更迭

见证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华

见证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荣耀与辉煌

它与卢沟桥齐名

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这座位于北京市朝阳区管庄乡

八里桥村东南方向的古桥

你是否听说过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

八里桥,原名永通桥,横跨在通惠河上,曾是通州至北京城区的必经之处。最早建于1446年,为明代三孔石拱桥,由正统皇帝朱祁镇赐名“永通”。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

《明英宗实录》记载:“正统十一年八月,建通州八里庄桥,命工部右侍郎王永和督工。”《通州志》记载:“八里庄桥即永通桥,在普济闸东。正统十一年敕建,祭酒李时勉作记。”由于距离通县县城西八里,所以俗称“八里桥”。

近日

我们找到了

5位不同年代的管庄人

听TA们

讲述了自己与八里桥的故事

……

“看到八里桥,我就知道到家了”

讲述人:刘宗义 83岁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3)

刘宗义在北京市八里庄第二中学任教

八里桥村是管庄乡12个村子里离八里桥最近的,刘宗义是这个村的第一名大学生。1962年,他考入北京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体育系。“那时中国刚经历三年自然灾害,家家户户生活都很困难。尤其我家兄弟姐妹共8人,日子过得更是捉襟见肘。我排行老二,上大学时弟弟妹妹均在家务农。”刘宗义说。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假期,刘宗义回家时发现,增加了自己的一份碗筷,弟弟妹妹就不得不少吃一些。那个年代,读大学是免费吃住的。于是,他在心里默默做了一个决定:“以后尽量少回家,把粮食留给家里人。”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4)

刘宗义在八里桥村家中

刘宗义回忆,虽然从家里到学校来回仅2小时,但大学几年,除了春节,他几乎没回过家。以前,为方便漕船通行,八里桥中间的孔洞明显高于两侧的边孔,从而形成了“中拱奇高”的结构特点。作为村里的制高点,站在八里桥上,村里的平房一览无余。他每次回家,最先看到的就是八里桥。“看到八里桥,我就知道到家了,能见到久违的亲人了。”

“我与八里桥相伴了74年”

讲述人:武秀兰 74岁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5)

武秀兰乡村医生行医资格证

武秀兰是管庄乡八里桥村第一批赤脚医生,至今仍住在管庄乡。70年来,武秀兰看着石桥慢慢印上时光的年轮,愈发斑驳;石桥也见证着她从出生到童年、从青年到暮年。“我与八里桥相伴了一辈子,桥上每一块石栏板,每一头石狮子,都已烙在我心里。”武秀兰说。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6)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7)

八里桥镇兽

“以前的八里桥坡度很大,两侧有四头镇水兽石雕。石桥南侧有一块景观空地,设置着石雕群,那十多座1米多高的牛、马、羊等石雕,是我们孩童时期最喜欢的玩具。每天在那里爬爬跳跳,别提多开心了。”武秀兰回忆。

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十来岁的武秀兰开始常跟着同村的姐妹们,一起到通县县城(现“北京市通州区”)逛街、看电影、照相,八里桥是他们前往县城的必经之路。如今,年过古稀的武秀兰仍经常绕到八里桥看一看,瞧一瞧,就像回望自己的一生。“岁月流逝,昔日的小村落已变成如今的大都市,但幸好这座桥还在。”

“桥下的流水,温润了我的童年”

讲述人:赵文利 67岁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8)

赵文利(第三排右一) 杨闸幼儿园合影留念

赵文利是管庄乡果家店村人,从小在村子里长大。八里桥上的石狮,是他童年最深的记忆。“这些石狮与卢沟桥的石狮相比毫不逊色,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赵文利说。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9)

八里桥石狮子

赵文利回忆,那时的八里桥,桥拱很高,桥下是通惠河。村里十几个孩子经常一起上八里桥玩,从20米左右高的桥拱上,他们一个接一个往下跳,有时甚至三四个孩子一起跳。大家站在石狮子头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个人带头说声“跳”,几个孩子便同时跃入水中。在八里桥的陪伴下,村里绝大部分孩子自小就练成了游泳高手。

“不仅能玩跳水,还能捕鱼,有时还能在河里捡到银元,我曾经就摸到一块,然后拿去买了葡萄吃。”赵文利笑道,到了夏季,因当时的排水系统较落后,每逢暴雨,八里桥附近就容易淹水。待洪水退去,他们在路上就可以直接用双手抓鱼、用筛子扣鱼。“大鱼小鱼都有,一小时能抓好几斤。”

“八里桥的上坡路,是我的爱情路”

讲述人:马全萍 67岁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0)

马全萍与爱人的结婚照

马全萍现任管庄乡杨闸村党支部书记,年轻时,她是村里的赤脚医生。马全萍介绍,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与八里桥相连的老朝阳路都是地区唯一的要道,一直通到朝阳门、天安门。石桥附近从通县东关驶往小庄医院的42路公交车,也是这里唯一的进城公交。

1977年,马全萍要去小庄医院实习半年。那段时间,她每天都会走过八里桥,然后坐公交去医院。“以前的老朝阳路还是一条石板路,每块石板都很长,两侧有小石子和排水沟,如今这条路已经变成背街小巷了。”马全萍回忆道。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1)

马全萍与爱人外出游玩

八里桥见证了马全萍医术的进步,也见证了她和丈夫的爱情。“我至今仍常跟老伴开玩笑,以前一起去通县县城,那么高的八里桥,他踩着自行车,蹬几下就上去了,乐此不疲,如今喊老伴一起在家附近的公园遛弯,他都嫌累。”马全萍笑意满满。

“八里桥是古文物,更是乡愁符号”

讲述人:李燕辉 50岁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2)

李燕辉(右)与弟弟合影

家住管庄乡瑞祥里社区的李燕辉,是一名70后。他对八里桥的记忆,更多是从父亲、叔叔、奶奶等亲人的讲述中形成的。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3)

李燕辉在人民英雄纪念碑 参加少年先锋岗志愿服务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4)

李燕辉参加工作的第二年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5)

李燕辉和母亲在西会村家中平房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6)

李燕辉与其父母、爱人 乔迁新居

李燕辉回忆,他出生时,为缓解老朝阳路交通压力的建国路已经建好了,八里桥自然不会像从前那样熙熙攘攘。这座历经风雨的古桥,于他这个年代的人,已经变成古文物,更像是一个乡愁符号。“无论走多远,说起八里桥,内心的亲切感就会油然而生。”

“长虹百尺卧城西,水影天光云影溪。多少石猊旋兔窟,往来人踏镜中梯。”清代诗人尹澍所作的这首诗,说的是昔日通州八景之一的长桥映月,其地点就是八里桥。和很多当地居民一样,李燕辉对诗中描述的美景也颇为向往。

李燕辉介绍,为了便于机动车通行,如今的八里桥两端已被垫高处理,以降低桥面坡度,今天的八里桥和父辈讲述的八里桥很不一样,但近几年政府已着手对八里桥进行修缮,相信他和孩子们很快就能再品八里桥的古韵。

世界遗产中的泸定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7)

古老的八里桥

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

也影响着管庄祖祖辈辈的人们

勤劳的管庄人在这片土地上默默耕耘、辛勤劳作,用善良、智慧、坚毅、果敢、担当描绘了通惠河畔绵延不休的生动故事。如今,新八里桥与老八里桥“双桥”映辉,将共同见证新时代管庄的发展变化,见证更多管庄人的精彩故事……

编辑 刘佳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