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化石必须具有生物特征,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或者反映生物生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想要鉴定化石,首先要知道化石是什么,是怎么形成的。化石是由地质时期生物的遗骸或者其他活动的遗迹被沉积物埋藏之后,在沉积压实,固结成岩过程中,经过石化过程而形成的。

地层中保存的假化石:这些“假化石”主要是由于沉积作用、岩浆活动、构造运动或其他机械作用或化学作用所造成的,与生物作用无关,因此与化石有着本质的区别。

1、树枝石:又称模树石、松石、松屏石、醒酒石、婆娑石等,是一种树枝状的薄膜,通常在岩层的裂隙面分布,由于其形似植物的印痕,故常被误认为是植物化石。

真假化石对比图(化石造假瞒天过海)(1)

2、菊花石:常被误认为是“花”的“化石”,其实两者的区别是明显的。菊花石的“花”是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矿物组成花瓣,花瓣中心由近似圆形的燧石构成花蕊,立体感较强,外形酷似菊花,但由于其形成过程于生物无关,故不是化石。真正植物的花很柔软,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能保存为化石,其化石通常仅仅是岩层表面的印痕。与菊花石类似的假化石还有“牡丹石”、“梅花玉”等。

3、鲕粒:鲕是指鱼卵,古生物地质学上的鲕粒主要是指由胶结的鱼子状颗粒组成的一种沉积岩。由于这种沉积岩结构酷似“鱼卵”堆积而成,往往会被误认为是“鱼卵化石”。虽然部分鲕粒的形成与生物骨骼碎片有关,但通常不认为鲕粒是化石,更不可能是“鱼卵化石”。动物的卵由于其营养丰富易于腐烂,故很难在地层中保存,目前为止只有少量特异埋藏点有动物卵化石报道,而且这种卵化石只能通过显微镜放大才能观察,普通肉眼无法鉴定。

真假化石对比图(化石造假瞒天过海)(2)

人工制作的假“化石”:由于化石所蕴含的文化以及自然内涵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化石也逐渐成为人们观赏和收藏的宠爱。在稀有的真化石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时,人工制造的假“化石”也就出现了。

有些化石是将不同个体甚至不同生物的化石通过巧妙的拼接成为一个“化石”,有时也会在破损的真化石上雕刻出已缺失甚至原本没有的结构,用以提高化石的“完整度”。这类化石或许是最不容易鉴别的一类的,当然这也是极少数的。当年的“古盗鸟”事件甚至连美国的众多古生物专家都骗过了!

由于有些化石由于特别珍贵或者不完整,博物馆等为了展览需要可能会按真化石的结构比例制作“化石”模型。制作化石模型主要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铸造、雕刻、绘画、染色等。最常见的是恐龙等大型脊椎动物的“化石”模型,而100%真化石的完整恐龙骨架是不可能的。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化石”模型不仅会在博物馆出现,民间也有许多人会制作“化石”模型作为工艺品出售。(警惕有时会以假充真!)

订阅此账号/为你免费提供:艺术品策划包装、艺术品专业摄影、艺术品鉴定评估、艺术品展览展销、权威行业期刊杂志推广,实时输送最专业的古玩鉴定知识!

主编微信ID:2015519144(为你的藏品鉴定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