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昭当年大权独揽,在接班人的问题上,一直很犹豫。

他有两个选择,一个是长子司马炎,一个是次子司马攸。

这两个人都是正妻王元姬所生,均是嫡出。

按照一般儒家“立长”的原则,司马炎毫无疑问当选。

但是司马昭却不这么想,因为司马昭就不是长子,当年继承爸爸司马懿权位的是哥哥司马师。

司马昭之所以能够乾纲独断,是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

司马昭把司马攸送给了哥哥当儿子,也就是说本来司马攸才是司马师的合法继承人。

但司马师因为眼睛爆出眼眶,四十八岁就死掉了,这个时候司马攸才十岁。

当时虽然司马家大权独揽,但在当时,外有蜀、吴虎视眈眈,伺机而动,内有大臣暗流涌动,对司马家族擅权不满,密谋政变。

风雨如晦之时,断然不能将大权交给一个小孩,于是司马昭就接过了重担。

八王之乱都是司马家族的人吗(八王之乱一)(1)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攸虽然是个次子,但是从逻辑上讲他似乎更应该作为接班人。

当然对于司马昭来说就无所谓了,反正都是自己的血脉。

传位给司马攸更能彰显自己对父兄的尊重,更有说服力。

因此,司马昭经常对人说:“天下本来是景王的天下,我不过是临时代理,百年之后,大业应该留给司马攸。“

有时候就指着自己的座位亲切地呼喊着司马攸的小名“桃符”说:“这个位子早晚是你的!”

这个时候已经不用去求司马炎心里的阴影面积了,因为他心里全是阴影。

八王之乱都是司马家族的人吗(八王之乱一)(2)

更何况,司马攸简直是个完人,从人品到文采都散发着耀眼的人格魅力。

《晋书》上说他性格温和,亲贤臣远小人,不爱美女爱典籍,善做文章,文采风流,成为当时楷模,名望超过司马炎。当年司马懿就很器重他,命司马昭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攸当儿子。

既然这个决定来自司马懿,也就意味着司马攸接班人的地位乃是来自晋高祖的授权,这就更让司马攸头上散发出天选之人的金光。

这还不算,司马攸非常孝顺,司马师死后,这个十岁的孩子在葬礼上表现得十分悲伤,身边的人无不大受感动,纷纷称赞这孩子懂礼节。

八王之乱都是司马家族的人吗(八王之乱一)(3)

司马炎虽然比司马攸大十岁,但在《晋书》记载上他平庸得像个路人甲。

《武帝本纪》里提到他的优点,很敷衍地交代一下:“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宽厚仁爱,有度量。简单得像是在发好人卡。

司马炎最终靠什么做到逆风翻盘的呢?

靠颜值。

他的颜值当然不是帅,而是有特点,一是跟刘备一样双手过膝,二是发长垂地。

这都是帝王之相啊,所以许多大臣见了之后就决定跟随于他。

《武帝本纪》上说每当司马昭说起传位给司马攸的话时,大臣何曾就会替司马炎争辩:”他是长子,为人聪明神武,发长触地,手长过膝,这都不是人臣的相貌啊。“

司马昭于是决定传位给司马炎。

这哪儿是传皇位,这简直是傻小子挑媳妇。

八王之乱都是司马家族的人吗(八王之乱一)(4)

真相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司马家族的智商这个时候还在线,毕竟这个时候,他们在权力斗争的血海之中还没有上岸,稍有不慎,就会灭族。

实际上司马昭之所以会散出传位给司马攸的信号,可能有两个目的。

一是彰显自己的厚道,拉拢人心。

毕竟他的权力来自兄长,宣称自己只是代管,好拉拢哥哥身边的那些人。

二呢抛出来司马攸,也好试探一下大臣们的态度,看看大臣到底支持谁。

结果何曾、贾充、裴秀、山涛一干人等纷纷站到了司马炎这一边,于是司马昭就顺水推舟把位置传给了老大。

虽然后来历史证明,司马炎并不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人。

但从大臣都选择他站队来看,司马攸未必比司马炎强多少,或许两人半斤八两。——在同等条件下,大臣们更重视维护长子继承制。

八王之乱都是司马家族的人吗(八王之乱一)(5)

司马攸的种种优秀可能就是后来传说出来的的。

例如他深受司马懿喜欢这一点就明显是瞎编的,司马懿死的时候,他才五岁,司马懿喜欢他,大概也是爷爷对孙子的喜欢,而之所以指定他是司马师的继子,很可能因为他是次子。

至于在司马师的葬礼上表现得十分痛苦,这也没什么,晋朝重视孝道。

司马攸悲伤到位,很可能是受了高人指点,因为越悲伤就越为自己加分。

后来司马炎死后,司马攸又表演了一次,这次更过分,竟然做到了数天不吃饭,他妈妈老太后看不过去,亲自前来劝谏,逼着他吃,这才吃了一点。

司马炎的表现是什么呢?没有记载,大概他再悲伤别人也不会关注到。

毕竟他是最终的胜利者,再悲伤你都是应该的。

八王之乱都是司马家族的人吗(八王之乱一)(6)

历史为什么对一个失败者这么关注呢?

这是因为后来人们常拿他和一个傻瓜比。

这个傻瓜就是司马炎的儿子司马衷,作为著名的肉糜代言人,他当皇帝之后,用自己的愚蠢裹挟着整个王朝走向了毁灭。

后来的人们站在时间的另一头往回看,忍不住就会做出假设:”要是当初司马炎把皇位传给司马攸多好……“

特别是唐朝的李世民,他作为一个成功上位的老二,看到这段历史的很激动,因为晋朝的历史提供了一个反面证明,正因为没有让贤能的老二上位,所以后面才有了八王之乱,才有了五胡乱华,所以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囚父杀兄都不是为了我自己啊,我是为了江山社稷,万兆子民啊。

事实上,《晋书》就是唐太宗命房玄龄编写的,光看臣子写不过瘾,他还亲自下场在一些人物传记的后面发感叹。

例如在司马炎本纪后面,李世民就说“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

也就是说做帝王当以天下为重,不要被世间的道德所束缚,潜台词就是玄武门之变不管后世怎么议论我不孝,那是我为了拯救天下,放弃了那些虚名。

齐王司马攸看了李世民的这番话,估计会激动得流下泪水。早知道我也发动一次政变,杀了我爸爸和哥哥,老子后来就不用那么郁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