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与磁1. 美国-富兰克林 发明避雷针;正负电荷命名 M3-1P2,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适合高考物理复习提分的资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适合高考物理复习提分的资料(物理学史整理-冲刺高考)

适合高考物理复习提分的资料

电与磁

1. 美国-富兰克林 发明避雷针;正负电荷命名 M3-1P2

2.(1785)法国-库仑 巧妙利用扭秤实验发现电荷间相互关系----库仑定律;

静电力常量k的值(9.0X109),标志电学的研究从定性走向定量

静电力常量不是库伦测量出来了,是通过麦克斯韦方程计算出来的 M3-1P5

3.(1789)英国-卡文迪许 巧妙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万有引力常量

4.(1820)丹麦-奥斯特 发现电流磁效应,首先揭示电与磁的联系 M3-2P2

5.(1820)法国-安培 总结出判断电流产生磁场的判断方法,即安培定则;

发现通电导线受磁场力的规律,即安培力;

提出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 M3-1P87

6.(1826)德国-欧姆 引入电流强度 电动势 电阻等概念,并通过实验确定了它们的关系----欧姆定律

7.(19C30S) 英国-法拉第 发现电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提出电场和磁场及场线的概念 M3-1P10,M3-2P2

8.(1834)楞次 楞次定律 M3-2P11

9.(1840)英国-焦耳 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焦耳定律

10.(1845)纽曼 韦伯 指出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M3-2P15

11. (19C后叶)麦克斯韦 系统总结人类至19C中叶对电磁规律的研究成果 M3-4P75

12.(1886)赫兹 实验证实麦克斯韦关于光的电磁理论 M3-4P76

13.(1895)荷兰-洛伦兹 发表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公式,即洛伦兹力 M3-1P95

14.(19C末)特斯拉 致力于交变电流的研究,交变电流进入实用领域的主要推动者 M3-1P84

15.(20C初)美国-密立根 油滴实验精确测定元电荷e M3-1P37

光与波

1.荷兰-惠更斯 确定单摆周期公式----T=2π√l/g M3-4P17

2.奥地利-多普勒 多普勒效应(波源与观察者相互靠近或远离,接收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 M3-4P36

3.(1621)荷兰-斯涅耳 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法线处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M3-4P45

4.(1690)惠更斯 惠更斯原理(介质中任一波面上的各点都可看作发射子波的波源,其后任意时刻,这些子波在前进方向的包络面就是新的波源) M3-4P40

5.(1818)菲涅尔 按照波动说深入研究光的衍射,在论文中提出严密解决衍射问题的数学方法 M3-4P61

6.(1819)泊松 按照菲涅尔的理论计算了光在圆盘后的影的问题,支持了光的波动说(泊松亮斑) M3-4P61

7.(1859) 基尔霍夫 解释了太阳光谱中暗线的含义 M3-5P55

8.(1887) 赫兹最早发现光电效应,勒纳德和J.J.汤姆生进行实验,证实光电效应 M3-5 P31

9.1896年维恩,1900年瑞利分别提出了辐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理论公式 M3-5 P28

10.(1897)汤姆孙 断定阴极射线是带负电的粒子流并求出它的比荷 M3-5 P48

11.(20C初)布拉格父子 首先研究晶体对X射线的衍射 M3-4P62

12.(1900)普朗克假设: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值ε 的整数倍 M3-5 P28

13.(1905)爱因斯坦最早认识到能量子意义,发表《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

14.(1907)密立根开始以精湛的技术测量光电效应中几个重要的物理量,这项工作终于成了爱因斯坦方程式在很小误差范围内的直接实验证据。 M3-5 P33

15.(1909-1913)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定电子电荷(e=1.6*10-19)M3-5 P49

16.(1918-1922) 康普顿 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与入射波长相同的成分外,还有大于波长的成分,这个现象叫康普顿效应M3-5 P35

17.(1919)爱因斯坦由于发现了光电效应的规律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M3-5 P33

18.(1924)德布罗意提出假设: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M3-5 P38

19.(1926) 玻恩 光是一种概率波 M3-5 P41

20.(1928)盖革、米勒 盖革-米勒计数器(检测射线) M3-5P75

21.(1927)戴维孙和汤姆孙分别利用晶体做了电子束衍射的实验,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1937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M3-5 P38

22.(1951)英国-威尔金斯、富兰克林 研究DNA对X射线的衍射,获得一系列衍射图样 M3-4P62

动量

1.法国-笛卡尔 继承伽利略说法,把物体的大小(质量)与速率的乘积叫做动量,并认为它是量度运动的唯一正确的物理量 M3-5P6

2. 1668年,惠更斯 发表《关于碰撞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论文,指出动量的方向性和守恒性 M3-5 P6

3. 笛卡尔、莱布尼兹、达兰贝尔等人关于运动量度的争论 M3-5P10

4. 苏联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提出多级火箭概念 M3-5 P24

原子核

1.(19C初) 夫琅和费 测定阳光中各条暗线的波长 M3-5P54

2.(1858)普吕克尔 发现玻璃壁上淡淡的荧光及管中物体在玻璃壁上的影 M3-5 P47

3.(1859)基尔霍夫 开创光谱分析法 M3-5P55

4.(1876)戈德斯坦 认为荧光是由于玻璃收到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的碰撞而引起的,并把这种射线命名为阴极射线 M3-5 P37

5.(1885)巴尔末 巴尔末公式:1/λ=R(1/22-1/n2)(反映氢原子的线状光谱,即波长的分立特征)

6.(19C初)英国-道尔顿 物质世界的最小单位是原子,原子是单一的,独立的,不可被分割的,在化学变化中保持着稳定的状态,同类原子的属性也是一致的。 (书上未提及)

7.(1895)德国-伦琴 发现X射线 M3-5P68

8.(1896)法国-贝可勒尔 发现可使照相底版感光的射线 M3-5P65 居里夫妇 受贝可勒尔发现的鼓舞,深入研究,发现新元素钋、镭 M3-5P65

9.(1897) 汤姆生 西瓜模型(枣糕模型) (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弥漫性的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镶嵌其中)M3-5 P51

10.(1903) 勒纳德 实验证明原子不是一个实心球体(发现较高速度的电子很容易穿透原子)M3-5 P51

11.(1909) 卢瑟福 提出核式结构模型M3-5 P53

12.(1913) 丹麦-玻尔 玻尔原子结构假说--轨道量子化与定态;频率条件(hv=Em-En) M3-5P57

13.(1914)弗兰克、赫兹 实验证明汞原子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M3-5P60(科学足迹)

14.(1919)卢瑟福 用α粒子撞击氮原子核打出新的粒子,根据计算,发现这是质子 M3-5P66

15.(1932)查德威克 通过实验证实原子核内存在中子,193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M3-5P67、M3-5 P21

16.(1942)费米 主持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称为“核反应堆”的装置,首次通过可控制的链式反应实现了核能的释放 M3-5P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