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章咪佳 通讯员 周易凯

Q为什么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科学论文,科学家写论文速度有这么快?

学术杂志跟娱乐杂志一样都是分很多栏目的,学术杂志分Article、Comment 、Editorial、News、Correspondence

写给初学者的笔记(学习笔记看不懂的东西不要随便信)(1)

图片来自微信公号“毕导”

大家听得最多的“学术论文”,指的是Article。“它就像八股文,有固定的套路。”

“套路”包括:Introduction(综述)、Experiment(实验)、Result(实验结果)、Discussion(讨论)、Conclusion(结论)几大部分。

相当于前人作了啥,我做了啥,给你看结果,我牛逼。Article一般需要做个半年到一年的实验,才能凑够(能够支持)一篇论文的数据。通常,(一个博士)发2~4篇Article,才能博士毕业。

Comment,属于“学术评论”,不算学术论文。比如,有一篇发表在柳叶刀(《The Lancet》)上的Comment,是呼吁科学家共享病毒数据,相互加油鼓劲,这不算学术论文。

Editorial可以理解为“主编寄语”, 它是由期刊的编辑部发表一个演讲,主持一下大局。比如,1月24日发在《柳叶刀》上的《Emerging understandings of 2019-nCov》,是《柳叶刀》编辑部称赞中国应对疫情反应迅速,数据公开透明。

News,指新闻。比如,前段时间有好多文章刷屏,说《Science》重磅文章(《Wuhan seafood market may not be source of novel virus spreading globally》(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20/01/wuhan-seafood-market-may-not-be-source-novel-virus-spreading-globally)称,武汉海鲜市场不是病毒的唯一来源,网友就感慨:“这么重要的事居然是外国人先研究出来!还发了science,中国科学家是吃干饭的吗!”

但你仔细看,这篇其实是《Science》上的News,它是一个新闻并不是科学研究【注:作者Jon Cohen是《Science》的特约撰稿人】,是看了金银潭医院发的论文——介绍了41个病例的情况——发现:第一个病人并没有去过华南海鲜市场,因此提出有可能是某个别的地方爆发了病毒,感染了1号病人,1号病人把病毒又传入了华南海鲜市场,然后又感染了后面的人。

这是合理的数据分析和猜想,金银潭医院也称赞了这个猜想。但大家大可不必看到《Science》就“震惊”、“重磅”,不然你以为这个记者日更1~2篇Science,那是万中无一的学术奇才了。

统计下来,这125篇中 Article占74篇。但是,它们并不都是正式发表了的学术论文。这些Article主要发布在BioRxiv(THE PREPRINT SERVER FOR BIOLOGY),MedRxiv(THE PREPRINT FOR HEALTH SCIENCE),柳叶刀,NEJM(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ature上。

按照影响力因子【注:影响力因子,Impact factor,代表期刊影响大小的一项定量指标,也就是某刊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数】,柳叶刀,NEJM,Nature,都是超一流期刊。

而BioRxiv,MedRxiv是“预印本网站”,是审稿前预先发表的网站。

【注:比如,《BioRxiv》美国一相关慈善组织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于2013年启动的一个储存及发布学术论文的平台(也可以翻译成“预印本在线期刊/预印本在线网站”)。它和传统的在线学术期刊有一些类似之处,如公开发表、标准格式、自动获取等,但也有明显的以下不同——

《BioRxiv》不是同行评审期刊(peer reviewed journal),没有漫长的评审过程。只要经过专业人员进行相关学术及非学术审查(如抄袭,明显错误等)及达到所要求的格式后1-2天内论文就会在网站上刊登,同读者见面。

同时,论文在《Biorxiv》发布后,读者可以评论及转发到相关的社交媒体,并提出反馈意见。因此作者也可以作进一步修改。

也正是这些不同之处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非常大的方便。】

在74篇Article中,有57篇就是发表在预印本网站上的。这57篇论文是已经投稿但还没有经过学术界的审核,并不能把它当成学术界认可的科研成果。

Q 新冠病毒和艾滋(HIV)病毒有关联?

这是印度三哥在BioRxiv上发了一篇神文,说新冠病毒与HIV病毒之间有相似性。三哥一通操作猛如虎,搞得中国群众以为病毒是人为制造的,究竟是美国迫害中国的阴谋,还是武汉病毒所的恐怖实验?

但其实他那就是强行相似,强行制造恐慌,你要硬这么说,人和猩猩的基因相似度还90%多,人和香蕉的基因相似度还有50%呢。

最后他被一串科学家联手喷到撤稿。

Q为什么这个时候科学家发展这么多论文?有这么多工夫不如把时间花在抗疫情上?

第一,写论文的一般是博士生,不耽误专家主持大局。

第二,可能很多人眼中只有在一线救人才叫抗疫情,医生冲着最前面,最辛苦,最危险,但是走访调查的人,在实验室里研究病毒的生物狗,小区门口的保安叔叔,坚持上班的快递小哥,闷在家里的你,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抗疫情。

科学家写论文的目的,是把自己对病毒的研究成果共享给全世界,让更多的人尽快地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获得进一步的成果。发论文,本来就是科学家抗疫情的工作之一。

推荐阅读论文篇目

正儿八经的关羽新冠状病毒的学术论文,只有17篇(11篇来自内地,3篇来自香港,1篇美国,1来自篇欧洲,1篇来自印度)。

推荐新冠状病毒的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领域:

1、流行病学(主要是建模分析,预测疫情的走向 控制疾病传播)

2、病毒学(主要是分离病毒,造疫苗)

3、医学(研究新冠状病毒肺炎的症状,诊断和治疗)

推荐阅读论文:

1、钟南山院士2月9日发在MedRxiv上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

https://www.medrxiv.org/content/10.1101/2020.02.06.20020974v1

2、来自金鹰潭医院1月24号在柳叶刀发表的《新冠状病毒患者的临床特征》这是《柳叶刀》有史以来发文章最快的一次,这篇论文首次公布了41位患者的病例,论文详细介绍了患者的基本情况、发病周期和主要症状。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183-5/fulltext

3、1月30日,金银潭医院又发了一篇《柳叶刀》,这篇文章得出的结论是:新冠病毒更有可能影响免疫功能本来就比较弱的老年男性。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211-7/fulltext

4、关于神药“瑞德西韦”,引起关注是美国1月31号发的一篇NEJM,记录了美国第一例新冠状病毒患者的治疗全过程。患者在住院后第七天,使用了还在研发当中的新药瑞德西韦后,症状除了咳嗽之外,都缓解了。但是这毕竟是一例孤证,瑞德西韦是不是神药还不好说,它最初是为了对抗埃博拉病毒研发的药物,但是在埃博拉治疗上并不成功,对SARS、MERS等冠状病毒的治疗倒是都有效果。目前“瑞德西韦”已经在我国开始临床试验。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001191

5、大家阅读起来更容易上手的,应该是流行病学的论文,因为基本路子就是对着病例熟练建模,一通计算猛如虎,预测一下疫情的走向。

基本再生数R0,指的是没有外力介入情况下,一个患者平均会把疾病传染给多少个人。R0越大,传染病越厉害。

流行病学论文的优点是:结论谁都能看懂,但缺点是每篇论文都有自己的模型,算自己的R0,预测自己的疫情。这批论文里,除了个别计算出来高得离谱,大部分R0值是在2~3之间,属于比SARS弱一些的水平。

推荐一篇预印本上的综述,创新性一般,但是一篇很好的入门文献,文章介绍了各种主流传染病的潜伏期、感染期、住院期,住院比例,死亡率和基本再生数R0。文章给出了一个比较复杂的模型,可以直观地看到,人类冠状病毒的感染期、病死率、R0在五种流行病里都是最高的。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0)30260-9/fulltext

总之,流行病学的文章结论都很大胆,但是模型毕竟是模型,R0也不是一个定值,随着抗疫级别越来越高,宅家造作越来越熟练,R0也会降低。

6、在病毒学方面,推荐2月3号武汉病毒所和复旦双发的两篇Nature,说新冠病毒与蝙蝠冠状病毒具有96%的相似性。与SARS冠状病毒有79.5%相似性,但是从蝙蝠到人的中间宿主是啥,还不清楚,有论文认为是水貂,也有认为是穿山甲的,这些吃这么乱七八糟的怎么可能有功效?肥牛、肥羊、炸鸡它们就不香吗?!

https://www.thehour.cn/news/346897.html?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https://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0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