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之下,周围的环境可以算得上是日新月异。说不定几天不出门街上就变了个样。不知道大家是否会想起,怀念过去的街道、店铺。

有这样一个人,他将想法化为动力,凭借自己的热情,让已经消失在世界上,却留存在人们记忆里的那些街景重新复活。

在甚至不到一平米的空间里面,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代人弥足珍贵的记忆,他就是槐浩,被人称为“迷你“建筑师。讲述匠人故事,品鉴独运匠心,传播华夏文明,本期子牙童趣匠人观察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槐浩和他的微缩世界

六旬老人变废为宝制作模型(他将老一辈的回忆)(1)

01

槐浩是山东淄博人,现在他已经在行业内甚至社会上是大名鼎鼎的微场景造型师,但其实他原本所学习的专业是古建筑专业。

2005年,槐浩当时还是一所学校的美术老师,当他接触到微缩场景艺术,从此走上了这条手艺人的道路,潜心修习这门技艺,并用它来还原、记录人们的记忆。在一次传承活动中,机缘巧合之下,槐浩接触到了微场景这一个非常小众的学科。

那些他所看到的微缩景观让他感到震撼,引发了无限的思考。在这次活动后,槐浩决定加入微缩场景艺术的行列,并他将自己所学的古建筑专业融汇其中,让那些大家耳熟能详,却逐渐消失的街景、马路、集市、胡同等记忆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六旬老人变废为宝制作模型(他将老一辈的回忆)(2)

对于槐浩而言,他的工作变化可以算得上是由庞大到微小,周围很多人都不建议他换掉原本美术老师的这份稳定工作。

但槐浩是一个十分敢于尝试的人,他深知这门技术需要在一定的基础上做好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准备。微观场景是以1:35的比例将所需要制作的场景通过照片或者记忆复原出来。而这些制作微观场景的人被称为场景复原师。

由于槐浩本身是古建筑专业出身,又是曾经是教育工作者。他对于历史建筑,文化建筑,大事件等这些方面的场景复原十分感兴趣。

六旬老人变废为宝制作模型(他将老一辈的回忆)(3)

因为他想留住曾经在大街小巷里那些温暖的感觉,于是就有了做微缩景观的触动,槐浩希望能够用模型留住记忆,重现儿时的旧时光,当进入模型的世界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微观景观这门艺术。

02

微缩场景的制作主要是通过一些照片和人们自己的脑海里的记忆,绘制出一副场景图,分解出具体需要制作的部件,然后再选择材料,制作部件,最后就是关键的拼接流程。槐浩在十几年的制作过程中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能把生活中的大街小巷、门头店铺、房屋建筑,变成了一个一个细致入微,十分逼真的微缩模型,这些模型被用来记录城市里大大小小的变化,留住记忆里的乡愁。

六旬老人变废为宝制作模型(他将老一辈的回忆)(4)

对于山东淄博的人们而言,槐浩的作品可以算得上重现了一代人的记忆。张店新华街、市府东一街、化纤街……在槐浩的手下,这些店铺又重新“复活”在了街道上。整个山东淄博的张店街景就慢慢地在工作室里头不到一平米的地方全部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槐浩说起最让他难忘的事情不是他做出了怎样精致的作品。而是在采风时,面对别人的误解和不支持。槐浩经常苦笑着说“时间不等人。”之所以会说出这样的一句话,是因为微景观作品完工少则一两个月,多则小半年,这还只是一件作品的耗时。

六旬老人变废为宝制作模型(他将老一辈的回忆)(5)

最为复杂且繁琐的步骤是大家去原地考察,因为部分老房子已经被拆迁,或者有的正在拆迁进行时。槐浩和他的团队跑到工地里,进去拍照、记录。

当工地里在实施大规模拆迁的时候,槐浩和他的团队常常被人误以为是坏人,周围人的生活和质疑的眼光不计其数。但他们有口难辩,即使做出解释,也很少有人能理解什么是微场景的造型。

槐浩说,任何的手艺人,都应该做好两种准备:热爱和坚持。很多人会问到槐浩这门所谓的微观景观是不是特别赚钱。但是槐浩却摇摇头,微场景是一项策划周期长、见效慢的细活,如果是为了获取收益,当初就不会选择开始。

六旬老人变废为宝制作模型(他将老一辈的回忆)(6)

槐浩和他的团队凭着一腔热血和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决定了前进的方向,而走多远取决于能坚持多久,热爱加坚持才能把自己喜欢的事情持久地做下去。

因为在制作整个景观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物件,而槐浩做微缩景观不仅仅是要还原最真实的场景,就连场景部件的质感也几乎完全相同。

槐浩秉承着最为细致认真的工作态度,为了微缩场景还原的效果更加逼真,在做一个庭院的微缩景观时,有一个小板凳需要制作。而单单是这一个小板凳,前前后后尝试了几十种材料,最后就选定了仅仅8种材料。最终的小板凳成品大小不过是一个指甲盖那么大。

六旬老人变废为宝制作模型(他将老一辈的回忆)(7)

03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槐浩的微场景的取材全都来自于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可能对于别人而言没有用处,只能丢弃的废弃品,在槐浩眼里都是可以拿来重复利用的宝贝。每一次槐浩都要从这些收集的东西里面选择材料,再经过反复多次的对比。

然后选择效果最逼真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房子整体的的大框架,再到细碎零散的针头、碎布。槐浩常常为了材料质感接近,会通过反复不断的实验最终选定制作。一个小小的铁锅,制作了十几个才选了一个放上去,蜘蛛网做了三天才成功。

六旬老人变废为宝制作模型(他将老一辈的回忆)(8)

作品成型后的那种喜悦的心情,不亚于中了。如今,槐浩的创作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作品,他已经拓展到了系列的创作,比如最近他就正在进行《城市记忆》系列的创作。槐浩希望通过微小的模型能够重现山东淄博的这一块区域的市井文明,记录下他所生活过的城市变迁,唤起人们记忆里的乡愁。

直到今天,槐浩研究微缩场景已经二十多年,学古建筑专业出身的他深受中国的传统文化熏陶,槐浩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传统文化和古老技艺的热爱,已达到了几乎称得上是一种痴迷的状态。大概就是这样的坚持不懈与热爱就是人们所说的传承。

六旬老人变废为宝制作模型(他将老一辈的回忆)(9)

对于槐浩而言他所认为的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手工技艺的传承,还有精神方面的传承。精神的传承就是一种热爱与敬畏。槐浩所制作的作品一件件地将记忆烙印复苏为现实模型。这些作品不是单纯的复原来场景,还复苏着美好和温情。

对于槐浩而言,如果可以勾起更多人的回忆那便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槐浩用模型把生活过成了一首诗,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六旬老人变废为宝制作模型(他将老一辈的回忆)(10)

恬静平淡是槐浩对于他自己现在的生活的评价。而时间是对槐浩手工技艺的最好证明,在槐浩的工作室里有这样一句话;只要给一张照片,就能还原场景。

这就是槐浩对于自己的手工艺的自信。以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槐浩甚至做微缩景观不能急于求成,对于他而言,复苏这些旧物、旧景是一件让人十分振奋的事情,他会充分利用周围所有的材料去表现这些场景,这是槐浩的一种生活情趣。

在看完槐浩的故事以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关注我,为我点赞并转发,你们的每一份鼓励,都将是我做出更好文章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