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曰从革”考辩五行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成分,它应用于历法、治国、修身、礼仪、器物、中医、音乐、武术等方方面面古人根据取象比类、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天地万物进行思考总结,并将其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性质,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金曰追所处时代?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金曰追所处时代(金曰从革考辩)

金曰追所处时代

“金曰从革”考辩

五行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成分,它应用于历法、治国、修身、礼仪、器物、中医、音乐、武术等方方面面。古人根据取象比类、法天象地、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天地万物进行思考总结,并将其归纳为金、木、水、火、土五种性质。

《尚书×洪范》记有:“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意思是说水的性质是润湿下行,火的性质是炎热升腾,木的特性是可弯可直,土的性质是可以种植收获。这四项并无疑义,唯有“金曰从革”难以解读。通常把“从”解释为顺从,“革”解释为皮革,并引申为变革之意,这种解释令人费解。中医理论认为肺属金,有肃杀、沉降、收敛之特性,则更加难以理解。

考察木之“曲”“直”,土之“稼”“穑”,均有相反之意;而水之“润”“下”,火之“炎”“上”,皆有并列相乘之意。可见金之“从”“革”也应相反或相乘,且反映金属的性质。

而“从、革”二字正可以从金属的物理性质解读。“从”为顺从,意味着金属的延展性和熔融性,能够锻造变形、浇铸成型。“革”原意来自皮革,也有制革之意,引申出坚硬、锋利、切割的含义,剥皮、鞣制、裁剪则衍生出改变、变革之意。这里“从、革”二字含义相反,一个是顺从、柔软,另一个是坚硬、锋利,体现金属刚柔相济的特性,正如木曰“曲、直”,土爰“稼、穑”。

由于金属的坚硬、锋利,也可以使得其他物体锻打变形、切割变形,这时“从”字则有使动之意,即“使其他物体变形”,可衍生出变革之意。此时“从、革”二字并列相承,类似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另外“从”字还有跟随相聚之意,同“丛”,也符合金属矿体的形成,与“革”的分割之意相反。

金属坚硬、锋利,可作为刀具、兵器等,因此很好地解释了五行中金的肃杀之性,严而有威,对应秋天。《黄帝内经》认为肺属金,有肃杀、沉降、收敛等特性。这里的肃杀显然来自金的坚硬、锋利、可做刀兵之器。而沉降、收敛则来自金的凝固成形。从现代科学来说,肺主呼吸,吸入氧气使得生物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水或其他产物,并释放出能量,也符合肃杀特性。

进一步考察“革”的字义,我们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从、革”的意思。通常“革”字有下列含义:

(1) 去了毛经过加工的兽皮:皮革、革履、革囊。

(2) 改变:革新、革命、改革、变革。

(3) 取消,除掉:革除、革职、革故鼎新。

(4)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如鼓等。

汉字教学过程中常常孤立地讲授词义,其实这四个含义彼此关联,加工兽皮制革、制器均涉及剥、削、切、割、鞣制、裁、剪等工艺,自然就有取消、去除、改变的含义。而鼓为皮革所制。

考察“革”字的金文 与篆文 ,均为动物剥皮之形。《说文解字》:“獸皮治去其毛,革更之。”

为了更好地理解“革”字的本义,我们接着考证“韦”字,其意为去毛熟治的皮革。《韵会》云:“皮熟曰韦,生曰革。”《字林》:“韦,柔皮也。”可见韦与革的区别是一个是熟皮(韦),一个是生皮(革)。前者柔软,后者较硬。《说文解字》曰金:“五色金也。黃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韦。”段玉裁注:“从革,见鸿范,谓顺人之意以变更成器,虽屡改易而无伤也”这里“从”就是顺从人意经过锻打或浇铸成形,其后变硬(革)再不轻易变形(韦,柔软)。

“革皮”与“裘皮”是两种并列的商品,其中革皮为坚硬、结实、有一定厚度的硬皮,如牛皮、猪皮等,通常去除硬毛,用于制作鞋、皮带、皮囊、铠甲等物品。而裘皮则是有软毛且柔软的皮张,如水貂皮、黄狼皮等,可用于制作保暖的衣服和帽子等。甲骨文裘 也可以看出其为带毛之皮衣。

此外,考虑到声母k、g的相通性,汉字戈、割、隔、格、个、各、刻、颗、块、科、课等有锋利、切割,切成一粒、一块,分成一科、一课的意思。从发音上说,“革”与“割”也有相通性。

再看一个以革字为偏旁的“勒”字,解释为下列含义:

 (1) 套在牲畜上带帽子的笼头:马勒。

 (2) 收住缰绳不使前进:悬崖勒马。

 (3) 强制:勒令、勒索。

 (4) 统率:勒兵。

 (5) 雕刻:勒石、勒碑、勒铭。

过去认为“勒”字从“革”,表示与皮革有关,本义是套在马头上带嚼子的笼头,如《说文解字》:“勒,马头络衔也。”前四个含义都与勒马的笼头相关,但很难解释其与“雕刻”的关系。

笔者以为,尽管“革”的本义为皮革或制革,但同时也有“割、锋利”等含义,衍生出“刻”的含义。从金文“勒” 来看,左“革”右“力”,也可解为用力雕刻。

李斯《峄山碑》文:“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群臣颂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其中“乐”字颇不易解,章樵注:“石之精坚堪为乐器者,如泗滨浮磬之类。”将其解为一种可做乐器的石头。笔者以为,此处“乐”应通“勒”,“乐石”解为可用于雕刻的坚硬的石头似乎更为合理。

金石常常并列而言,如《峄山碑》其后秦二世所言:“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令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夫臣德昧死言:‘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墨子·兼爱下》:“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清龚自珍《阮尚书年谱》:“公谓吉金可以证经,乐石可以劻史,玩好之侈,临摹之工,有不预焉。”

以上可知,金石用于雕刻文字,以纪念帝王或歌颂国事等。其中金为青铜器,用于祭祀之吉礼,故称吉金,以为精纯、美好、神圣的青铜(器)。石则坚硬,取其长久永恒之意。李斯《峄山碑》中的“乐石”解为“勒石”较为合理。将对始皇帝的颂词雕刻于这坚硬、美好而神圣的石头,期望其江山永固,坚如磐石,世代传承。

综上所述,汉字“革”本义为皮革、制革,衍生出切割、雕刻、改变、变革等含义。从而很好地解释了五行理论中“金曰从革”以及《峄山碑》中“乐石”的含义。

参考文献

1. 张敏娜, 彭学杰 2014《“金曰从革”探赜》,《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第6期。

2. 陈雄, 陈莎莎,2017《“金曰从革”汉译英辨析》,《亚太传统医药》,第5期。

3. 魏伟, 吴成,2004《“金曰从革”释疑及应用》,《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第9期。

5. 张学义, 徐伟,1999《“金曰从革”辨》,《内蒙古中医药》,第3期。

6. 卓廉士, 张奇,1998《释“金曰从革”》, 《实用中医药杂志》,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