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人都不想面临但又似乎时刻会面临的问题,便是失业

5月底,国际最大民宿平台爱彼迎宣布退出中国。作为曾是北京爱彼迎工作的一名员工,前年,我面对了整个部门被裁掉的悲剧。没想到今年,就在新闻上看到它在我国的全盘覆灭。

不仅旅游业务,滴滴、腾讯等各行业大厂员工都面临着被辞退的风险。不知在这样岌岌可危的大环境下,你是否想好了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你是否还坚守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苦苦挣扎?你是否恐惧在重新择业时,入错行的尴尬?你是否害怕自己为了温饱,在未来选了一份自己根本不爱的工作?

职场中的纷繁复杂的问题,我想,不是所有人都有解的。因为我们过去累积的经验,不足以解决未知。不过别着急,这篇文章帮你把职场“解药”奉上——它就是奥地利心理学教授阿尔约沙·诺伊鲍尔所写的《做自己擅长的事,还是喜欢的》一书。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1)

在这本书中,阿尔约沙用有趣的心理测试题开篇,让我们能够以最浅显的方式认识自己。

是啊,唯有你对自我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在职场中变得游刃有余。

而在认识自我的路上,最重要的,就是要扫除认知的盲区。

一,乔哈里视窗

在了解自我认知局限之前,阿尔约沙发现,一旦人们把“乔哈里视窗”与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相提并论后,就能发挥无穷大的作用。

“乔哈里视窗”是20世纪50年代由乔瑟夫和哈里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它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我国企业大多叫它“沟通视窗”。沟通视窗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人与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2)

看,在这扇窗里,总有一个象限,代表着你我未知的领域。而这部分未知,这部分“盲点”,就是造成我们无法清晰自我认识的根本原因!

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戴维·邓宁曾说,我们对自己的无知一无所知。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连续三年攻打赵国,迟迟无果。此时谋臣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于是,秦昭襄王派间谍携带千金贿赂赵国的权臣,并散布谎言说:“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

赵孝成王即位后,因早就不满廉颇的坚守政策,他听信谣言后,便直接让赵括接替了廉颇之位。

赵括的父亲赵奢,是为赵国打下累累战功的功臣。赵括从小耳濡目染,自觉已对兵法了如指掌。当身边人都夸没有任何打仗经验的赵括是一块打仗奇才时,赵括就更加骄傲,彷佛自己一定能为国立下赫赫战功。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3)

然而,赵括上场后,因中了秦昭襄王的反间计,导致他率领的40万赵军全军覆没。

这种只会“纸上谈兵”,一到实战就不行的状况,便是对自我认知存在较大的盲区,不能真实地了解自己的实力。

二,使用“魔镜”,照亮自己的盲区

了解到盲区的危害后,我们要作何改变,才能完善自己的不足呢?

阿尔约沙提供了10个解决方法。比如多实习几次,有条件的话就去旁听几门大学课程做参考;要反向思考,排除完全无法忍受的职业和行业;理性分析周围人的反对意见和社会观念;扩充信息源,向五个人征求意见;以及,使用“魔镜”,换位思考,评估他人的看法等。

在这些方法中,我觉得最值得仔细品味的,便是使用“魔镜”。

在我们普遍的认知中,魔镜,绝对不是一个过于褒义的词汇。但是,“盲区”本来就是自我难得发现的“暗区”,一旦你放置它,轻视它,不寻找和克服它,它就会肆无忌惮地不断让你陷入迷失自我的境地。

因此,魔镜的意义,就是在于自我照耀。

心灵作家张德芬曾说过:“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当你想着魔镜是借助他人或其他物质来使我们成长,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在认识自我的道路上,根本无需外力!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4)

阿尔约沙总结道,天赋和能力,是阻碍我们认知的最大盲区。因此,我们就需要无数次的对镜自照,无数次地自问自答,才有可能得到更现实的评估。

这个对镜自照的“魔镜”模式,我认为,就是自省。

晚清名臣曾国藩就是自省界的典范。他在临死前的最后一夜还在用心写自省日记:“既不能振作精神,稍尽当为之职分,又不能溘先朝露,同归于尽,苟活人间,惭悚何极!”

在宋明理学中,修身日记时时可见。王阳明“惜阴会”中要求每人立日记;大儒孙奇逢的《日谱》从顺治六年写到康熙十一年;清代唐鉴每夜必记“日省录”数条,曾国藩“甚欲学之”……

这些名人大家,每一天每一刻似乎都要用笔去记录自己的不完美。然而,正是他们一点一滴积攒起来的不完美,让他们不断向上挑战,无需他人提醒,自己就能发现自己的认知“盲区”。

盲区,虽然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每每会以一种想不到的方式呈现,但只要你随时掌握觉察自己的念头,观照自己的内心的方法,那么,你一定会比他人更容易扫视到自己的盲区,并用“魔镜”把盲区照亮。

真正的魔,是心魔。而最有用的心药,这解铃人,永远是自己。

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工作(还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工作)(5)

提到古希腊的苏格拉底,人们总会记起这位智者经常说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唯有当我们全面又彻底的认知自己,才能具备清醒地认知去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职场,同样是认知自我的过程。你对自己认知的有多彻底,将来的工作成就就会有多大。祝你我都能尽快扫除盲区,在未来择业上更加坚定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