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如果你们觉得是陈蕃的话,那今天我就要纠正一下这个记忆了如果没有听说过,那也不要紧,那屏幕前的你可以阅读本文了解一下,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人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人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古人说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大家一定都听过这样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如果你们觉得是陈蕃的话,那今天我就要纠正一下这个记忆了。如果没有听说过,那也不要紧,那屏幕前的你可以阅读本文了解一下。

这个家喻户晓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故事的男主角名叫陈蕃。陈蕃(?-168年),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今河南省平舆县人)。他是东汉时期的名臣。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流传广泛的一个版本是这么讲的,说陈蕃年少的时候,自己一个人住在一个大院子里,每天用功读书,但是却忽视了对院子的打扫。这天,陈蕃父亲的朋友薛勤来看陈蕃,结果发现陈蕃住的小院子满地落叶,一点也不整齐,薛勤看到这么乱的院子,就问陈蕃:“你这孩子,来客人了,也不知道打扫打扫?”陈蕃听到薛勤这么问,也没觉得不好意思,反而对薛勤说,“男子汉大丈夫,应当把扫除天下作为自己的志向,怎么只能清扫一间屋子呢?”然后薛勤非但没觉得陈蕃这话有道理,反问陈蕃,你连自己的屋子都打扫不干净,这么能够扫清天下呢?陈蕃听了这话,感到自己思想和做事方法存在问题,于是改变了他不打扫院子的做法,最终成为一代名臣。这就是广为流传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版本,一般来讲,这个故事最后会上升到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之类的道理上。

但史书中记载的事情是这样的吗?其实不是的,根据《后汉书·陈王列传》,这个故事在陈蕃说完不愿意打扫小房间,是因为要把精力放在扫清天下上之后,薛勤的态度并不是上述故事中的不认同,而是因为知道陈蕃素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所以认为陈蕃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即“蕃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到这里这件来访事件就结束了,薛勤已经认为陈蕃是一个有抱负、与众不同的孩子,所以蒋勤似乎也就不会再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了。在此强调,从《后汉书》中我们并没有看到薛勤说这句话,而大部分讲这个故事的书籍、期刊中又会把这个故事的来源标为《后汉书》,这就很值得怀疑,究竟是这些书杜撰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还是另有出处,却错标后汉书。

东汉至清,目前来讲,似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句话并没有和陈蕃挂上关系。其次,清代也有一个和陈蕃这个故事类似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名叫刘蓉。

刘蓉是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曾经做过曾国藩的幕僚,著有《养晦堂文集》等。

接下来我们直接来看这个故事,刘蓉少年时,在他的书斋——养晦堂中读书,坐着读书,躺着思考,如果思考不出个所以然来,就绕着屋子踱步思考,十分勤奋。但是呢,他的这个屋子里有一个坑洼,这个坑洼就像衣服破了个洞一样,如果不管的话,就变得越来越大。每次刘蓉绕着屋子读书的时候,经过这个坑洼都被要绊一下,一开始刘蓉不是很习惯,但是时间长了,他也就不觉得难受了。

有一天,他的父亲走进他的房间,看到了他房间的坑洼,就笑着跟刘蓉说,你连自己房间的坑洼都不能整治好,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天下呢?然后刘蓉的父亲就命令下人用土把地填平。

刘蓉本来已经习惯坑坑洼洼的地了,现在一下子填平了,刘蓉反而觉得很不适应的,走路的时候还会被吓一下,觉得是不是地凸起了一块,之后又反应过来是地变平了。过了一段时间才习惯了平整的地面。

刘蓉根据自己的经历,抒发了很多感慨。后来后人根据刘蓉的这篇《习说》总结到,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君子在学习的时候,在开始的时候就一定要谨慎。

这篇文章中有一句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十分相似,即:一室之不治,何家国天下之为。

《后汉书》中无这个流传千古的话,而《习说》中有意思相近的话,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很有可能是近代以来,对于这两个故事的一个杂糅,陈蕃的名字和大体的故事,再根据清代习说的故事,最后杜撰一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构成了这个家喻户晓的句子,而产生了一个历史误读。

其实,这样的历史误读,还有很多,比如,父母在,不远游。但其实后面还有一句,游必有方。这属于断章取义的历史误读。而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很可能是无中生有式的历史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