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藩镇将领自立、不受朝廷任命-子侄承袭、部将兵变自称留后; 以征讨为名扩张领地。

朝廷武力平叛:禁军出征、以藩镇攻藩镇,各路藩镇兵在朝廷权威下降时倒戈、叛服不定。

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 唐朝藩镇割据形势(1)

一、德宗初期武力征讨藩镇失败

1.河北藩镇割据:代宗朝不入朝觐见。德宗初期藩镇将领儿子、部将自立,朝廷武力征讨,导致河北、淮西、关中反叛战事扩大,德宗妥协罢兵。

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 唐朝藩镇割据形势(2)

河北藩镇:魏博-田承嗣、田悦叔侄、堂弟田绪,成德-李宝臣、李惟岳父子、部将王武俊,淄青-李正己、李纳父子,幽州(范阳或卢龙)李怀仙、朱滔。

注:朱泚、朱滔兄弟为幽州节度使部将,代宗时朱泚入朝受优待。

2.淮西藩镇割据:淮西李希烈以征讨为名扩张、自立,后被击败、被部将陈仙奇毒杀代替。

3.关中泾源兵变:783年秋,泾源兵奉诏出征淮西路过长安,因不满犒赏,攻入京城抢掠府库,拥立闲居京城的朱泚为帝,德宗逃难奉天(今乾县)被叛军兵围月余,朔方李怀光入援关中解围。之后李怀光犯上反叛,与朱泚关中互攻。784-785年,唐军收复长安,先后平定朱泚、李怀光。

结果:德宗武力征讨藩镇失败、经历泾源兵变后,转向注重财富积累、宠信重用宦官

征讨具体过程:

德宗继位当年779年,以李晟率神策军、曲环率范阳兵各数千南下援救,击退入侵剑南的吐蕃、南诏联军。德宗决心武力平定藩镇。

起因:建中二年(781年),河北藩镇成德、淄青二将去世,其子要求承袭节度使被拒,魏博田悦不同意朝廷裁军,三人联合反叛。次年,幽州朱滔、淮西李希烈以征讨为名扩张自立。

朝廷派李晟率禁军出征河北,调各地藩镇兵平叛。

782年,成德部将王武俊诛杀李惟岳,幽州朱滔招降深州。王武俊、朱滔以没获得朝廷深州任命不满,在田悦游说下倒戈反叛,南下救援田悦魏州。

783年十月关中泾源兵变,河北唐军回援关中。784年正月德宗下“罪己诏”赦免叛乱藩镇罪责以妥协罢兵停战,田悦堂弟田绪杀田悦后自立归唐。

784-785年,唐军收复长安,先后平定朱泚、李怀光。

淮西李希烈:建中二年(781年),讨伐、兼并山南东道梁崇义(联合河北藩镇反叛)部众。次年,倒戈反叛加入割据进占汴州,后被刘洽击败退入淮西。786年,部将陈仙奇毒杀李后自立。

二、宪宗朝武力征讨藩镇

背景:在德宗朝财富积累、朝廷财政充足的支撑下,宪宗在宰相裴度等人支持下武力征讨藩镇。

继位初期以禁军平定西川刘辟(元和元年),江淮各道兵平定镇海李锜(元和二年、润州-镇江)。

朝廷调各路藩镇征讨淮西吴元济,元和九至十二年经三年持续作战,平定淮西割据势力,结束淮西割据半独立状态。次年,各道藩镇兵平定淄青李师道。李师道曾派人入京刺杀宰相武元衡、刺伤裴度,焚烧河阴仓。

平淮西之战:元和十二年,北路李光颜部于郾城击败淮西军,淮西蔡州守军北调城内兵力空虚,出现战场转机。西路唐军李愬抓住战机,于冬日雪夜派精兵“奇袭”蔡州,考虑士气与保密,行军途中再宣布奔袭目标,入城后安抚,派守将家属招降各地淮西部将,淮西平定。

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 唐朝藩镇割据形势(3)

结果:全国各地藩镇名义上归降朝廷,包括长期割据自立河北藩镇。宪宗死后河北藩镇重新反叛自立,朝廷征讨无功,各地藩镇重新割据。

唐朝藩镇割据的原因 唐朝藩镇割据形势(4)

唐后期藩镇图(820年)

三、晚唐藩镇自立、对抗朝廷

关中藩镇挟持皇帝(长安外围西北、东-邠宁、凤翔、华州); 各地藩镇扩大兼并、割据自立。

河中“池盐之利”争夺:河中王重荣联合太原李克用,击败朝廷宦官田令孜、关中藩镇邠宁朱玫、凤翔李昌符,僖宗逃往凤翔,长安宫室被藩镇乱兵焚毁。

关中、中原藩镇兵变:1.邠宁朱玫、凤翔李昌符在拥立皇子、挟持皇帝夺权政变中失败被杀。不受支持,被下属军将王行瑜、禁军将领李茂贞所杀。 2.华州韩建、凤翔李茂贞先后挟持皇帝昭宗,杀宗室、挟持昭宗至凤翔软禁。3.之后中原藩镇朱温攻破凤翔夺取皇权、东迁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