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弗兰克的“自由” 【哈佛心语】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治愈一生的心理学故事)

68个心理学经典故事

176.弗兰克的“自由”

【哈佛心语】

思想自由是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唯一的、最珍贵的自由。

——高尔基

【故事殿堂】

弗兰克是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尽了折磨。父母、妻子和兄弟都死于纳粹之手,唯一的亲人是他的一个妹妹。当时,他本人常常遭受严刑拷打,随时面临着死亡的危险。

有一天,他在赤身独处囚室时,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客观环境而言,我受制于人,没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我可以自由地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弗兰克发现,在外界刺激和自己的反应之间,他完全有选择如何作出反应的自由与能力。于是,他靠着各种各样的记忆、想象与期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他学会了心理调控,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他的自由的心灵早已超越了纳粹的禁锢。

这种精神状态感召了其他的囚犯。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找回了自己的尊严。弗兰克后来这样写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殊的工作和使命,他人是无法取代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只有一次。然而,最可贵的是,一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思想,无论是身陷囹圄,还是行将就木,他都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地决定外界对自己产生的影响。”

在弗兰克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难的时刻,在弗兰克精神行将崩溃的临界点,他靠自己的顿悟,靠成功的心理调控,不仅挽救了他自己,而且挽救了许多患难与共的生命。

【智慧点睛】无法选择的是境遇,不是我们的态度。真正的自由取决于你的内心,而不是取决于外部条件,无论你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下,都可以自由地决定外部条件对自己的影响程度。

177.与过去道别

【哈佛心语】

世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

——泰戈尔

【故事殿堂】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名叫伊丽莎白·妮可的女士在庆祝盟军在北非获胜的那一天收到了一份电报,她的侄儿——她最爱的亲人死在战场上了。她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她决定放弃工作,远离家乡,把自己永远藏在孤独和眼泪之中。

正当她清理东西,准备辞职的时候,忽然发现了一封信,那是她侄儿在她母亲去世时写给她的。信上这样写道:“我知道你会撑过去。我永远不会忘记你曾教导我的:不论在哪里,都要勇敢地面对生活。我永远记着你的微笑,像男子汉那样,能够承受一切的微笑。”她把这封信读了一遍又一遍,似乎他就在她身边,一双炽热的眼睛望着她:“您为什么不照您教导我的去做?”

妮可打消了辞职的念头,一再对自己说:我应该把悲痛藏在微笑下面继续生活,因为事情已经是这样了,我没有能力改变它,但我有能力继续生活下去。

【智慧点睛】

如果你的过去有太多悲伤、不快,如果你不能做到遗忘,那就掩埋、封存,不要时刻惦念它、触摸它,让它静静地安于心灵一隅吧。

178.怀旧是种病

【哈佛心语】

唯一的命运不要想得太复杂,生存是义务,哪怕只有一刹那。

——歌德

【故事殿堂】

一个夏天的下午,在洛杉矶的一家中国餐厅里,奥里森·科尔在等待着,他感到沮丧而消沉。由于他在工作中有几个地方出现错误,使他没有做成一项相当重要的项目。即使在等待见他一位最珍视的朋友时,也不能像平时一样感到快乐。他的朋友终于从街那边走过来了,他是一名了不起的精神科医生,同时也在哈佛医学院做客座教授。医生的诊所就在附近,科尔知道那天他刚刚和最后一名病人谈完了话。

“怎么样,年轻人,”医生不加寒暄就说,“什么事让你不痛快?”对他这种洞察心事的本领,科尔早就不意外了,因此他就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使自己烦恼的事情。然后,医生说:“来吧,到我的诊所去。我要看看你的反应。”

医生从一个硬纸盒里拿出一卷录音带,塞进录音机里。“在这卷录音带上,”他说,“一共有3个来看我的人所说的话。当然没有必要说出他们的名字。我要你注意听他们的话,看看你能不能挑出支配这3个案例的共同因素,只有4个字。”他微笑了一下。在科尔听起来,录音带上这3个声音共有的特点是不快活。第一个是男人的声音,显示他遭到了某种生意上的损失或失败。第二个是女人的声音,因为照顾寡母的责任感,以至于一直没能结婚,她心酸地述说她错过了很多结婚的机会。第三个是一位母亲,因为她十几岁的儿子和警察有了冲突,而她一直在责备自己。

在这3个声音中,科尔听到他们一共6次用到4个文字:“如果,只要。”

“你一定大感惊奇,”医生说,“你知道我坐在这张椅子上,听到成千上万用这几个字作开头的内疚的话。他们不停地说,直到我要他们停下来。有的时候我会要他们听刚才你听的录音带,我对他们说:‘如果,只要你不再说如果、只要,我们或许就能把问题解决掉!”医生伸伸他的腿。“用‘如果只要’这4个字的问题,”他说,“是因为这几个字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却使我们面朝着错误的方面,向后退而不是向前进,并且只是浪费时间。最后如果你用这几个字成了习惯,那这几个字就很可能变成阻碍你成功的真正的障碍,成为你不再去努力的借口。”

“现在就拿你自己的例子来说吧。你的计划没有成功。为什么?因为你犯了一些错误。那有什么关系,每个人都会犯错误,错误能让我们受到教训。但是在你告诉我你犯了错误,而为这个遗憾、为那个懊悔的时候,你并没有从这些错误中学到什么。”

“你怎么知道?”科尔带着一点辩护地说。

“因为,”医生说,“你没有脱离过去式,你没有一句话提到未来。从某些方面来说,你十分诚实,你内心里还以此为乐。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点不太好的毛病,喜欢一再讨论过去的错误。因为不论怎么说,在叙述过去的灾难或挫折的时候,你还是主要角色,你还是整个事情的中心人……”

在医生的开导下,科尔终于意识到,自己沉浸在过去错误的阴影中,还没有真正走出错误,并没用积极上进的态度去改变现在的处境。医生告诉科尔,他患上了严重的“怀旧病”,而采用“如果”、“只要”这类字眼是“怀旧”病的主要特征。

应该说,一个人适当怀旧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但是一味地沉湎于过去而否认现在和将来,就会陷入病态。

【智慧点睛】每个人都应当谨记:昨天就像使用过的支票,明天则像还没有发行的债券,只有今天是现金,可以马上使用。今天是我们轻易就可以拥有的财富,无度的挥霍和无端的错过,都是一种时生命的浪费。

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能比今天更真实了。不要回避今天的真实与琐碎,走脚下的路,唱心底的歌,把头顶的阳光编织成五彩的云裳,遮档风霜雨雪。每一个日子都向人们敞开,让花朵与微笑回归你疲惫的心灵,让欢乐成为今天的中心。如果有荆棘刺破你匆匆的脚底,那也是今天最真实的痛苦。

只有把持今天,才能让生命感知生活的无边快乐。

179.寄往天堂的信【哈佛心语】

适度的悲伤是对死者应有的情分,过分的哀戚是摧残生命的仇敌。

——莎士比亚

【故事殿堂】

彼得是一个快乐的邮递员,他十分喜爱自己的工作,并且做得非常好。凡地址不详或字迹不清的死信,经他辨认试投,几乎无不一一救活。彼得每天下班回到家,总是会把一天内开心的事情讲给妻子听。晚饭后,他会带着妻子和一双儿女到屋子外边去散步。他的生活像是一片晴空,没半点云影。

可是在一个晴朗的早晨,他的小儿子病了。连医生也一筹莫展。第二天,孩子就死了。跟着,彼得的心也死了。他以后的生活就像是一封地址不详的死信,失去了寄托。他每天早早起床,出门上班,走路像个梦游者。他坐在办公桌前,默默办公,下班回到家,默默吃饭,吃完饭,早早上床。可他妻子知道,他常常整夜整夜盯着天花板看。

妻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对丈夫百般安慰,但总是不见效。

圣诞节临近了,周围的欢乐气氛也不能冲淡这一家的悲哀。本来是年初便跟弟弟一起翘首盼望年尾的安,也变得沉默寡言。

一天,彼得坐在自己的屋子里分发一摊信件。他捡起一个用彩色纸做成的信封,但见上边用蓝铅笔写着“寄交天堂奶奶收”几个大字。——真是来无头去无尾!彼得轻轻嘘口气,正要顺手丢到一旁,但“寄交天堂”的字样似乎把他的心触动了。他拆开信,信里写道:亲爱的天堂奶奶:弟弟死了,爸爸妈妈很难过。妈妈说好人死了到天堂,弟弟跟奶奶在一起。弟弟有玩具吗?弟弟的木马我也不骑了,积木我也不玩了,我藏起来了,怕爸爸看见伤心。爸爸烟也不抽了,话也不说了。我爱听故事,也不要爸爸讲了,让他早点睡。有一次我听见妈妈说:“只有主能解救他。”奶奶,主在哪里呢?我一定要找他,请他来解救爸爸的痛苦,叫爸爸仍旧抽烟斗,讲故事。

这天下班时,街灯已经亮了。彼得快步回家,也没注意自己的影子一会儿在前,一会儿移后,因为他把头抬起来向前看了。他踏上门阶,没有马上推门,而是静静地站在门外,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和头发,缓缓地吐了一口气,他要让自己的家重新看到自己脸上久违的笑容。

【智慧点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难免会遭遇生死离别,但是,我们不能让自己长久地沉湎于悲伤的忧郁之中,要尽快摆脱忧郁的心理,享受正常的生活。

180.这一切都会过去

【哈佛心语】

用特写镜头看生活,生活是一个悲剧;但用长镜头看生活,生活则是个喜剧。

——卓别林【故事殿堂】

著名演员拉莎·贝诺有一次坐船时遇到风暴袭击,不幸在甲板上滚落,足部受了重伤。当她被推进手术室,面临锯腿的厄运时,突然大声地念起自己所演过的一段台词。记者们以为她是为了缓和一下自己的紧张情绪,可她说:“不是的,是为了给医生和护士们打气。你瞧,他们不是太严肃了吗?”

拉莎·贝诺在面对无法抗拒的灾难时,没有恨天怨地,没有抱怨命运不公。相反,她勇敢地跳出悲伤、焦虑的圈子,重新燃起生活的激情。一句“他们不是太严肃了吗?”说这话时,她心中的情绪转换器一定调整到了最佳状态。拉莎手术圆满成功后,她虽然不能再演戏了,但她还能讲演,她那充满生命热情的讲演,使她的戏迷再次为她鼓掌。【智慧点睛】

面对无法改变的不幸和自己无能为力的事,一味地悔恨和抱怨都是无济于事的,这时不妨提醒自己忘掉忧伤,因为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这一切都将过去。

181.过去不等于未来

【哈佛心语】

我们判断个人的情况,不能只看开头,还应该看到结尾。

——伊索

【故事殿堂】

1920年,美国田纳西州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中国小姑娘出生了,妈妈只给她取了个小名叫“小芳”。由于她是个私生子,人们明显地歧视她,这种歧视一直伴随她长大。直到小芳13岁那年,镇上来了一个牧师,这个牧师改变了她的人生。

小芳破天荒地鼓起勇气偷偷溜进了教堂,牧师的一番话深深震撼了她。第一次听过后,就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一直到后来的那一次。小芳听得入迷而忘记了时间,当教堂的钟声响起时,她已经来不及离开了。她被堵在人群后面,低着头慢慢朝前移动。

突然,一只手搭在了她的肩上,她惊慌地顺着这只手臂望上去,正是牧师。“你是谁家的孩子?”牧师温和地问道。这句话是她10多年来最最害怕听到的。它仿佛是一支烧红的烙铁,直落在小芳的心上。

人们停止了走动,几百双惊愕的眼睛一齐注视着小芳,教堂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小芳完全惊呆了,她不知所措,眼里噙着泪水。

这时候,牧师脸上浮起慈祥的笑容,说:“噢——知道了,我知道你是谁家的孩子——是上帝的孩子。”

牧师抚摸着小芳的头说:“这里所有的人和你一样,都是上帝的孩子。过去不等于未来。无论你过去怎么不幸,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对未来必须充满希望。孩子,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从哪里来,而是你要到哪里去。只要你对未来保持希望,你现在就会充满力量。不论你过去怎样,那都已经过去了。只要你调整心态,明确目标,乐观积极地去行动,那么你就会获得成功。”

顿时,教堂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掌声就是理解、是歉意、是承认、是欢迎。整整13年了,压抑心灵的陈年冰封,被“博爱”瞬间融化,小芳终于抑制不住,眼泪夺眶而出。从此,小芳变了。40岁那年,小芳荣任田纳西州州长,之后,她弃政从商,成为全球赫赫有名的成功人物。67岁时,她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攀越巅峰》。在书的扉页上,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过去不等于未来!

【智慧点睛】

小芳由一个人人看不起的私生子变为叱咤政商两界的成功人士,是什么让她脱胎换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是心态!积极的心态让她能够准确地把握未来,把握自己的命运。无论你的过去是如春花般千娇百媚,还是如秋草般枯败,它们都不是决定你未来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