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唐代中期官员,他的生平和履历我们在分享他的《原毁》时候,有过介绍他从小困苦,跟随寡嫂颠沛流离,还好自小刻苦读书,终成大家接下来我们要分享的就是他的《马说》这篇文章非常出名,大家就算没有看过他的全文,但也知道千里马和伯乐这个比喻的含义韩愈当官也是坎坷,屡遭贬谪,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人才的怀才不遇,抨击了统治者不识、埋没和摧残人才,为和他一样困窘潦倒的人才鸣不平文章笔锋犀利,层层深入,寓意深远,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古文观止韩愈完整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古文观止韩愈完整版(古文观止韩愈之千里马与伯乐)

古文观止韩愈完整版

韩愈,唐代中期官员,他的生平和履历我们在分享他的《原毁》时候,有过介绍。他从小困苦,跟随寡嫂颠沛流离,还好自小刻苦读书,终成大家。接下来我们要分享的就是他的《马说》。这篇文章非常出名,大家就算没有看过他的全文,但也知道千里马和伯乐这个比喻的含义。韩愈当官也是坎坷,屡遭贬谪,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来比喻人才的怀才不遇,抨击了统治者不识、埋没和摧残人才,为和他一样困窘潦倒的人才鸣不平。文章笔锋犀利,层层深入,寓意深远。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之称也。

【译文】:

世上先是有了伯乐,然后才有了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而伯乐却不是常有的。所以虽有名马在世,也常常是屈辱于庸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会因为日行千里著称于世。

这段主要通过简短的议论,提出一个观点,有伯乐,然后才会发现有千里马。这个观点暗含了作者对伯乐少有的苦闷,“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同时对于人才被埋没的悲愤和怜惜。

=================================================================

【原文】: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能日行千里的好马,一顿要吃一石粮食,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按一般马的方法喂养它。这样的马呀,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可是由于吃得不饱,力气不够,以致它的才能和雄姿显现不出来,就是想跟平常的马一样驾车奔跑尚且不可能,又如何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这段根据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依赖关系,延伸千里马的饲养方法与普通马也不同。“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饥饿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

【原文】: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驾驭它,不能掌握它的能力脾性;饲养它,不能供养它足够的食粮;当它受了委屈嘶鸣起来,又不能理解它的意思,却拿着鞭子对它不满地说:“天下没有好马!”唉!是真的没有好马吗?还是真的不能识别好马呢?

这段主要是讽刺用马者,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这是无法驾驭性情孤傲的千里马。“食之不能尽其才”这是不知如何喂养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是无法理解千里马心里的苦闷和委屈。这些完全是用马的人主观判断出现了失误,却依然不懂装懂推脱责任地说:“天下没有千里马。”作者将这种反讽用到了极致,最后通过抒发感慨,直抒胸臆,表达那些用马的人根本不懂什么是千里马。

感悟: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这之后的几千年里,千里马和伯乐的比喻依然口口相传。文章中作者通过千里马和伯乐这两者的依赖关系说起,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提出了伯乐的出现对千里马的发现至关重要,要不然千里马只能骈死槽枥之间。同时,千里马和普通马自然不同,用马者需要有眼光发现并做好饲养工作,才能让千里马真正发挥他的才能。最后通过反讽大部分的用马者无法驾驭、饲养、理解千里马,反而说并没有什么千里马。其实,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不识马罢了。

文章虽已作古,但立意依然令人深思。有人曾经说过,21世纪最贵的是人才。因而,用人者如何发现人才,留住人才,或许这是他们始终都逃不过去的问题。

,